当然,真到了需要靠兵形势来救命的地步,那说明这位兵权谋将领的战略布局已经彻底失败。
可即便战略输了,只要人还活着,仗还有得打,就有翻盘的机会。
再说了,谁规定兵权谋的主帅就不能涉猎兵形势了?
刚才太子扶苏是怎么说的?
“兵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这句古训里头,明明写着“兼形势”三个字——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兵权谋大家,本就该通晓多种兵道,兵形势自然也包括在内。
因此,王翦、蒙武这些人懂一些兵形势的手段,实属理所应当。
而提出这一分类的太子扶苏,同样认可他们二人的看法。
在他看来,除非是天生就在兵形势上有惊人天赋之人,或是已被逼入绝境、无路可退的将领,否则寻常统帅,实在不必轻易尝试这条险径。
否则,原本想走捷径破局,结果可能反倒是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想到这里,扶苏轻轻摇头,暂且搁下了关于兵形势的话题,转而继续讲解下一类兵道——兵阴阳。
“所谓兵阴阳者: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简单来说,就是善于利用天地之间的外在条件,比如地形、气候、星象,同时结合占卜、祈禳、厌胜等方术,借助天时地利与人心信仰来影响战局。”
“归结起来,便是重天时、察地理、信术数、应天命,借鬼神之力以助取胜。”
讲到这里,扶苏略作停顿,随即举了个例子:
“譬如出征前,在全军将士面前举行占卜仪式,连得几个大吉之兆,公开宣告此战必胜无疑。
这样一来,士气自然高涨。”
“而士气一振,战斗力便能翻倍,哪怕面对强敌,也有逆风翻盘的可能。”
“又或者,若是能够掌握天象变化,提前预判未来几日的风雨阴晴,便可巧妙安排誓师时机。”
“比如说,你已知午后会有东南风吹起,那就在誓师之时当众立誓:‘若天意助我军,此战胜券在握,请降东南风以为凭!’”
“片刻之后,果见东南风骤起,将士们心中便会认定:此乃天助我也!我军受命于天,必将所向披靡。”
“而战争打到最后,很多时候拼的就是一口气,一股劲儿。”
“只要这股气势在,哪怕敌人十倍于我,也未必不能一战,甚至克敌制胜。”
“若能提前预知风起的时辰与来向,”
“便可在风至之前布下火阵,待风势一到,烈焰随风蔓延,风助火威,火借风势,顷刻间便可将敌军焚于无形。”
“倘若还能推算出降雨之时,知晓洪水将至的节令,”
“那便能在汛期前筑坝蓄水,等到江河暴涨之际决堤放流,以滔天之水冲垮敌营,凭水势夺下胜局。”
“这般看似洞悉天机、掌控自然的手段,往往令人以为你通晓天意,受命于天,将士们自会对你深信不疑,斗志倍增。”
“如果说兵阴阳之道有其极致形态,”
“那便是以虚为实,借鬼神之名造势,让众人真心相信你乃天授使命之人,从而甘愿追随你,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这世间,真有天命可言吗?真有鬼神显灵吗?
或许有,或许无。
至少扶苏并不信这些虚妄之说。
但他不信,并不代表天下人皆如他一般清醒。
在如今这个年代,百姓敬天畏神,视天命为不可违逆之律——这才是人心所向。
正因如此,只要稍加布置,便可借神鬼之名立威。
让人以为你得天庇佑,乃真命之主,于是前赴后继,死战不退,胜利自然可期。
这类惑众之术,常人或不解其道,亦不屑为之。
可扶苏不同。
他博览群籍,熟读史册,又常与农家、墨家子弟往来论道,深知其中门道。
他知道,墨者能在龟甲上暗中刻痕,再以火灼烧,使裂纹呈现出“大吉”之象。
不止一次,便是连续九次、十次乃至二十次皆现祥兆,也轻而易举。
他也清楚,圣签同样可以动手脚——
只要签筒里的竹签做过手脚,无论掷多少回,答案永远都是“神允”。
三次已惊人,六次、九次,乃至百次皆同,谁还敢不信这是神明垂示?
而在那些笃信占卜之人眼中,连得九次大吉,岂非天命昭然?
若非天眷之人,怎可能屡屡获此神启?
他还知晓,农家有一秘法,能调制奇香,点燃之后可引蜂蝶成群,飞鸟翔集。
凡人岂能驱使万虫百鸟?
若有谁能做到,再辅以几句谶语天示,旁人岂不立刻认定他是受命于天?
当然,若嫌配制香料太过繁琐,另有一法更为简便。
只需寻来几只驯顺的狐狸,饿上两日,再将肉饼藏于怀中衣内。
一旦放出,饥狐闻香而动,纷纷扑向你身侧——举动诡异,似有灵应。
知情者明白:不过是饿狐逐食罢了。
可不知情者呢?只要略加渲染,这便是“狐族归心”、“瑞兽认主”的吉兆!
若觉寻常狐狸不够震撼,还可更进一步——
将狐毛染色:浸入墨汁,则成玄狐;投进紫染液中,便作紫狐。
红者如焰,青者似雾,黄绿蓝白,皆可人为造就。
七色俱全,列队而来,宛如天降瑞兽之群。
试问,谁见此景,能不起敬畏之心?
谁还会怀疑,这不是上苍授命的明证?
若仍觉声势不足,尚可添一奇人,藏于近旁。
此人精通腹语,声音诡谲难辨,忽从空中传来,忽自地底响起。
一句句“天命所归”,似神谕亲降,直击人心。
如此层层铺陈,环环相扣,纵无天命,也能造出天命之象。
而在世人眼中,真假早已不再重要——
只要信了,便是真的。
待那狐狸扑上身来,便由奇人暗中施展腹语,假借狐妖之口说出自己承负天命、此战必能大获全胜等言语。
太子扶苏深知,一旦这般情形上演,那些不明内情的将士,不是当场跪伏叩拜,视他为神明降世,便是认定他受命于天,奉若真龙化身。
除此之外,尚有诸多类似手段——譬如将写有“某位龙君”“河伯显灵”字样的丝帛悄悄藏入鱼腹之中,提前昭示大军出征必将旗开得胜;
或于夜深人静时,模仿狐鸣虎啸之声,在山林间高喊“天命所归,王师必胜”之类的话语。
可以说,单凭这些营造神秘氛围的伎俩,要让三军将士相信主帅得天庇佑,并非难事。
然而,“凡是以鬼神之名行事者,总有暴露之时。”
一旦这些伪装被揭穿,先前众人有多信你为天命之子,之后便会有多怀疑你是个欺世盗名之徒,觉得你句句虚妄、处处造假。
一个失去部属信任的统帅,又怎能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赢得胜利?
最终结局,不过是一败涂地,身死名裂!
在扶苏看来,兵阴阳之道虽快,却极险。
此道善于借助诡异莫测之术,短时间内将士卒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之心,转嫁到统帅身上,从而赢得尊崇与服从。
可这种信任如同沙上筑塔,根基全系于幻术之上。
一旦真相败露,人心顷刻瓦解。
而战场上最忌讳的,便是上下离心、号令不行。
若将士不再信服主将,纵有良谋妙计,也无异于空谈妄想。
正因后果太过严重,扶苏才决意不走这条捷径,不愿用此类迷惑人心的手段为自己博取“天命加身”的名声。
至于兵阴阳一脉的代表人物,则有孙武、孙膑等人。
这也是太子扶苏对此流派最后的评断。
此时,远在乡野间的陈胜与吴广,仰头望着天空浮现的画面,见其中竟清晰展露了“藏书鱼腹”“狐语惑众”这类操作细节,皆是一怔。
心头忽然泛起一丝古怪感觉,仿佛自己的念头尚未出口,便已被世人洞悉。
可实际上,他们眼下根本还没动过这类心思啊!
不过现在总算明白,原来这类做法,竟归属于所谓的“兵阴阳”之列。
若是这样就算兵阴阳,那这门学问似乎也没那么高深莫测。
两人相视一眼,神情中竟带着几分恍然大悟的模样,仿佛今日终于明白了点门道。
与此同时,张良低声咀嚼着扶苏所述关于兵阴阳的定义:
“兵阴阳者:顺天应时而动,推行仁德,随北斗所指进击,依五行生克制敌,借鬼神之力以助军威。”
随着他轻声诵读,那一句句要义如清泉流入心田,自然而然地化为己用。
不知为何,他心中隐隐觉得,这兵阴阳一道,似乎天生就与自己契合。
就像冥冥之中,他本就该走这条路。
细想之下,除了尚未显露真容的兵技巧之外,比起兵权谋与兵形势,兵阴阳的确更贴近他的性情与志趣。
毕竟,兵权谋讲究的是:“以正道守国,以奇策用兵,先谋后战,兼容形势、阴阳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