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三篇,统称为‘作战指挥’之要。”
“第七《军争》、第八《九变》、第九《行军》,则涉及战场上的灵活应对。
《军争》讲如何后发先至,化迂为利;《九变》言将帅当因势制宜,随机应变;《行军》则详述驻扎安营、察敌动静之法。
这三篇,可归为‘临机应变’一类。”
“第十《地形》、第十一《九地》,专论地理形势。
前者析六种地形与相应打法;后者依深入敌境之深浅,分九地而设不同策略。
这两篇,便是‘军事地理’之学。”
“最后两篇,《火攻》与《用间》。
火攻借天时人力,辅以奇袭,但须谨记‘慎战’之训;用间则讲五类细作之运用,明察敌情,决胜千里。
此二者,皆非常规手段,故列为‘特殊战法’。”
此时,天幕之下,少年韩信默默低语,随声默念: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何为五事?”
“道、天、地、将、法!”
“何为七计?”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兵者,诡道也。”
“能而示不能,用而示不用;近而示远,远而示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善用兵者,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胜自耗二十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胜负难料;不悉彼亦不识己,每战必败。”
“兵法有五:曰度,曰量,曰数,曰称,曰胜。
因地而生度,由度而生量,量定则数明,数明而后称敌,称敌方能决胜。”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兵之势,如水流一般,水往低处走,避高而行;用兵之道,亦是避其锋芒,攻其不备。”
“水随地形而定流向,兵因敌情而谋胜机。
因此,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正如流水无形无相,能根据对手的变化灵活应对者,才称得上出神入化。”
“……故其动也疾,如狂风扫叶;其静也稳,若林木齐整;进攻之时烈如野火燎原,镇守之际固若山岳难移;隐匿行踪,如同天色阴沉难测;一旦出击,则如惊雷乍起,震撼天地。”
此时此刻,天空中那道名为“王翦”的身影正缓缓讲述着《孙子兵法》中关于行军布阵、运筹帷幄的深意精髓。
与此同时,一段段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战例也被逐一呈现,或胜或败,皆被用来印证兵法中的条条要义。
这些内容如江河汇流,涌入少年韩信的心间,他毫无滞涩地接纳、咀嚼、融会贯通。
直到“王翦”将《孙子兵法》尽数讲毕,韩信才微微蹙眉,似有几分未尽之意。
倒不是讲得不好——天幕上的讲解清晰透彻,《孙子兵法》本身也确为千古兵学圭臬。
可问题在于,它终究未能完全契合他内心所期待的那种高度与深度。
说得直白些:这书,对他来说太浅了!
理解起来毫不费力,仿佛生来便懂。
至于实际助益,也不过是让他心中多了一面镜子,照见已有思绪罢了。
谈不上脱胎换骨,更无顿悟之感,顶多算是拓宽了些视野,夯实了些根基。
但这本就在预料之中。
毕竟,历史上的韩信是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
以弱制强,连战连捷,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战绩赫赫;
背水一战布奇阵,四面楚歌困霸王,十面埋伏定乾坤,一生未尝败绩,天下豪杰望风披靡,被誉为“兵仙”。
像《孙子兵法》这样的典籍,寻常将领穷尽一生钻研,或许也只能窥其一二。
可在韩信眼里,不过是翻几页就能通晓的道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孙子兵法》仅止于此,那它与他自己早先凭零星听闻和点滴思索拼凑而成的那部《少年韩信版·孙子兵法》,相差其实并不遥远。
他曾试着从太子扶苏拜访王翦时两人言语间的只言片语出发,再结合自己平日对战事的理解,东拼西凑,竟也整理出一部属于自己的兵法构想。
虽不如原典体系严密、逻辑周全,但若论其中体现的战略眼光与军事智慧,却足以与《孙子兵法》并肩而立。
毕竟,十一二岁的韩信,虽年少,却已是真正的“兵仙”胚子。
难道真有人以为,少年时期的韩信和日后拜将封侯的那个战神,差别很大?
实话讲,确有差距,但不在天赋,而在阅历与时机。
二十五岁登坛拜将的韩信,和十二岁的少年韩信一样,都没系统读过多少兵书,也没遇到过真正能指点迷津的名师。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出关中便横扫群雄,打得诸侯胆寒,成就“国士无双”的威名。
他的崛起,靠的从来不是师承门派,而是天生的战场直觉与超凡的军事悟性。
换句话说,韩信走的根本不是正统路子,纯粹是靠天赋碾压。
可偏偏就是这份天赋,让他站在了兵家巅峰,位列四圣之一。
既然是靠天赋吃饭,那么年龄带来的差异还能有多大?
一个十二岁的韩信和一个二十五岁的韩信,在对战争本质的洞察上,其实并无鸿沟。
正因如此,两个阶段的他所“脑补”出来的兵法思想,自然也不会有天壤之别。
那部未经雕琢的《少年韩信版·孙子兵法》,也许粗糙,却不失锋芒。
因为它出自一颗早已注定要改写战争规则的心灵。
与兵家至圣孙武亲笔所着的《孙子兵法》相比,这部兵书在境界上也相差不远,二者处于同一高度,并无明显高下之分。
尽管通读并领悟《孙子兵法》之后,并未使他产生脱胎换骨般的质变,
却也在他本就惊世骇俗的天赋基础上,悄然再进一步,犹如登高望远,视野更广。
此刻的少年韩信,脑中不断闪现千变万化的奇谋妙计,仿佛灵光乍现,妙思如泉涌,那些看似无迹可循、羚羊挂角般的战术构想层出不穷。
他不由得在心中暗忖:自己现在的实力,应当已经相当不凡了。
若以天幕中“王翦”所列举的那些名将为参照,他甚至觉得,自己强得有些离谱!
因为面对每一位被提及的将领,他几乎都能在瞬间构思出十种以上克敌制胜的应对之策!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设想终究只能停留在脑海之中——眼下既无兵马,也无战阵,无法亲自操演验证一二。
【当太子扶苏学完整部《孙子兵法》后,王翦终于确信了一件事。】
【原来坊间传言不虚——太子扶苏确实有过目成诵、闻一知十的惊人悟性。】
【整部《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为五大要义,他仅讲解一遍,太子便已通晓其意,融会贯通,甚至能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
【相比之下,他的孙子王离,在听完讲授之后,顶多勉强磕绊着背出第一篇的内容。】
【想要完整背下全书十三篇,少说也得耗费一两个月苦功。】
【至于理解、内化乃至实战应用?那更是遥不可及。】
【哪怕只是消化吸收第一篇的思想精髓,对王离而言,目前仍是难以企及之事。】
【当然,倘若没有太子扶苏作为对照,】
【单看王离的表现,其实也算出众了。】
【以常人标准衡量,王离已可称得上是资质不凡的少年英才。】
【而坐在屋角默默聆听的章邯,则完全被王翦忽略了过去,未曾问他是否有所领会。】
此时,在天幕之外,同样将《孙子兵法》十三篇彻底吃透、化为己用的韩信,忍不住心生疑问:
掌握这十三篇兵法,真的有那么难吗?
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吗?
即便无法全部精通,难道连第一篇都理解不了?
世上怎会有如此愚钝之人!
倘若这种人都能被称为天才,那他又该算什么?
是天才中的异类,还是比太子扶苏还要超凡的存在?
正因他在兵道上的天赋太过卓绝,早已超出常理,近乎非人,
而又毫无自知之明,误以为这般恐怖的领悟能力,不过是世人皆有的寻常水平,
这位少年韩信,面对普通人学习兵法时的迟滞与吃力,感到极度困惑与费解。
会稽郡吴县,少年项羽冷哼一声,双臂环抱,嘴角扬起讥诮笑意:
“呵,这就是王翦的孙子王离?”
“原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结果也不过如此。”
“一部《孙子兵法》,何其浅显,竟连基本要义都无法参透,简直不堪入目。”
一旁的项梁听罢,满脸愕然,继而惊喜交加:
“你……把天幕上‘王翦’讲的十三篇兵法,全都听懂了?”
要知道,王翦与他父亲项燕同辈论交,而他自己则与王翦之子王贲同代相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