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后代供奉,他们便以为死后将成孤魂野鬼,漂泊无依。
而如今扶苏提出的靖灵殿与英灵碑,恰恰完美解决了秦军士卒身后之事。
若他们不幸战死,姓名将铭刻于英灵碑上,
从此与国同祀,与国共存,与国共荣!
每年大秦国君、百官宗亲、地方官吏、天下百姓,都会如期祭祀他们。
说实在的,这份举国祭祀的庄严,远胜于家族子孙的微薄供奉。
毕竟,谁又能知道,他们的后代传到哪一代就断了香火呢?
就算没有断绝血脉,等过了七、八代之后,又有几个后人还记得你这个人?
根本不会有人记得!
除非你曾立下过真正值得后人传颂的伟业,否则,在后代的记忆里,你不过是族谱上一个陌生的名字罢了。
如果你只是众多祖先中一个平平无奇的存在,最多也只是有些小成就的某位先人,那你的存在感就极其有限了。
等到七、八代以后,你在后人眼里不过是无数祖先符号中的一个。
多你一个不显多,少你一个也不显少,被遗忘、被忽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靖灵殿的供奉与英灵碑上的刻名就完全不同了。
只要大秦不灭,你名字一旦刻上英灵碑,每年都会得到整个秦国百姓集体供奉的盛大香火!
记住,是全秦国的人!
如今秦国老秦人的数量,也有数百万之众,每年同一天举行的祭祀,那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
再加上归顺秦国的六国百姓,这祭祀的规模更是达到两、三千万人同时进行,场面之壮观,几乎令人震撼。
光是想象那种万人空巷、气势磅礴的祭祀场景,张良就感到一阵心悸。
如此盛况,他不但从未亲眼见过,就连梦里也未曾敢想。
相比之下,自己家族后人最多几十上百人的祭拜,又怎能相提并论?
那简直就像萤火虫妄图与太阳争辉,哪怕说这种比喻,都算是抬举了。
若要在国家祭祀与家族祭祀之间做选择,张良根本不需要动脑子,闭着眼睛都知道该怎么选!
当然,前提是这个国家要是他的母国——韩国,而不是如今的秦国。
他自己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秦国的将士们了。
在张良看来,一旦靖灵殿与英灵碑落成,秦国将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几乎是注定的。
甚至一些年老、无后的老兵,为了能将自己的名字刻上英灵碑,与国同存、与国同祀、与国同名不朽,也可能在战场上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哪怕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对这些老兵来说,哪怕活着退伍,所能得到的也不过是些许抚恤金和几枚军功勋章而已。
这些对他们而言虽有分量,但终究有限。
死后依旧无人供奉,仍旧是孤魂野鬼一个。
既然如此,为何不以烈士的身份战死沙场,将名字铭刻于英灵碑之上?
从此以后,每逢祭祀,全国百姓都会祭拜他们;他们也将不再是无人供奉的游魂。
这样的结局,对他们来说,实在划算得太多!
“生前有军功爵制,给予丰厚回报,让秦人闻战则喜;
死后有靖灵殿与英灵碑,给予荣耀哀荣,使秦人无惧赴死。”
“另一个世界的‘我’,你可知道你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敌人?”
“这样的秦国,这样的太子扶苏,你真的……挡得住吗?”
张良仰望天幕,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
他不知道那个“自己”面对如此强盛的秦国和太子扶苏时是何感受。
但他试着代入对方的身份,站在秦国与扶苏的对立面,却只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绝望。
这不是靠他的智谋就能改变的局势。
一旦靖灵殿与英灵碑建成,秦国上下必将万众一心,将士们也将誓死效忠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
这样的秦国,这样的暴君与储君,便是当年六国鼎盛之时,也难以抗衡。
现在仅凭他孤身一人,身上所带的有限银两,再加上一些他所知晓的反抗暴秦的志士仁人,就想联合力量对抗如此强大的秦国、如此残暴的君王嬴政、如此贤明的太子扶苏。
说这是螳臂当车,痴人梦话,一点都不为过。
但张良很快便无暇再为那个世界的“自己”感到惋惜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一个极其残酷的现实。
既然他能够察觉到靖灵殿与英灵碑的巨大意义,那么暴君嬴政以及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又怎会看不出?
几乎不需要多想,张良便确信,他们必然也能看出其中的关键所在。
毕竟那可是能够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暴君和他的谋臣猛将,怎么可能是一群无能之辈?
如果他们真是一群愚人,那他们这些曾经的六国遗民,岂不更是愚不可及?
这不仅是对暴君和他臣子的不敬,也是对他们自己的一种侮辱。
如果他们也意识到了靖灵殿与英灵碑的价值,那么他们会不会也在秦国境内修建这样的建筑呢?
张良几乎不用思考就得到了答案:肯定会!
换句话说,那个世界的“自己”所面对的那般恐怖、令人绝望的现实,正逐步演变为他所在这个世界的真正挑战!
一想到这里,张良便忍不住双手撑住额头,神情痛苦,脸色苍白。
他还能推翻秦国,还能击败暴君嬴政吗?
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出现平行世界天幕降临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什么天幕上出现的太子扶苏不是韩国的储君,而是秦国的继承人?
倘若天幕上的扶苏是韩王的太子,是自己曾经辅佐的少主,那么要对抗秦国、铲除暴君赢政,又有什么难处!
然而现实没有如果,张良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能抵消秦国通过靖灵殿与英灵碑在凝聚民心、稳固统治方面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于是这一刻,他也只能有些颓然地坐在地上,眼神茫然地仰望着天幕上的画面。
而在秦国各地的军营中,将士们看到天幕中太子扶苏宣布要修建英灵碑,并将战死将士的名字镌刻其上时,
一个个都愣住了。
当听到要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与国共存、与国同祭、与国共不朽,每年由国君、文武百官、宗室亲贵、各地官员和天下百姓共同祭祀时,
众人更是震惊不已。
“我,我是不是听错了?”有人喃喃自语。
“太子刚才说的,是要为我们这些战死的人立碑?”
“我没听错吧?太子确实说了要把阵亡将士的名字刻在英灵碑上?”
“应该没听错,因为我也有听到。”
“我还听到扶苏殿下说,以后每年国君、百官、宗室、地方官吏、百姓,都会在固定的日子一起祭拜靖灵殿和英灵碑!”
“让所有为秦国战死的英灵与国同享香火,与国共不朽!”
“你掐我一下,让我看看是不是做梦。”
“啪!”
“疼不疼?”
“疼!那说明太子说的是真的?”
“真的要建靖灵殿和英灵碑?每年真的会有人祭拜我们这些战死的人?”
“我忽然有点想上战场了……只要战死,就能以英灵之名刻在英灵碑上。”
“你冷静点!别冲动!”
“这是天幕上太子扶苏说的话,是那个世界秦国要建的,我们这边还不知道会不会建呢。”
“要是不建,我们战死了,可就亏大发了。”
“咸阳那边的陛下应该也能看到天幕吧?”
“看到了的话,说不定也会在我们这边建吧?”
“应该会吧……不行,我们等会儿一起去请示将军,让他代我们向陛下求个准信!”
一时间,秦国各地的将士们纷纷议论起来,
言语中充满了对英灵碑和靖灵殿的向往与期待。
就连各地的六国旧贵族,在听说了靖灵殿与英灵碑的象征意义后,也一个个呼吸急促,双眼放光,仿佛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
毕竟作为贵族的身份,他们其实比普通百姓更渴望生前荣耀、死后留名。
而还有什么名,能比得上进入靖灵殿与英灵碑,每年受到国君、文臣武将、王室成员、各地官员以及天下百姓共同祭拜,真正实现与国家共存、共享香火、不朽于世呢?
没有!
至少现在是没有!
但他们心里也很明白,身为六国旧贵族的他们,根本不可能被纳入大秦的靖灵殿与英灵碑。
因此,只能一个个既羡慕又愤恨,却又故作淡然地说道:“什么靖灵殿、英灵碑,不过是哄骗百姓的东西罢了。”
“也只有那些百姓才会把这些当回事。”
“要是我们的国家还在,我们也一样可以建造出比这更宏伟的英灵殿和纪念碑!”
“不对,我们要是建起来,一定会比暴秦的更雄伟、更壮观一百倍!”
“可恶的暴君嬴政,灭了我们的国家,断了我们与国同享、受万世供奉的机会!”
“我们绝不会放过暴秦!”
【在听完太子扶苏提出的有关大秦勋章、靖灵殿与英灵碑的三项补充建议后,秦王嬴政的脸色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