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接着问道:“若将此事交你来办,你打算如何开展?”
扶苏闻言,便将早已盘算妥当的构想娓娓道来:“父王设九卿,儿臣欲设六部!”
嬴政眉头一挑:“六部为何?”
扶苏声音清亮地解释道:“六部分为:户、吏、农、工、礼、刑!”
“其中,户部掌管财赋;吏部主管人事调度;农部专研农耕技术;工部负责器物改良;礼部推行识字与礼仪;刑部制定律法,监督执行,惩治不法!”
“这六部,是我参考父王所设九卿之制,仿效设立。”
待扶苏将六部构想讲述完毕,嬴政已然明了其意图。
只是……设立的真是六部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就是一个小朝廷么!
所谓户部,对应的是他的治粟内史;所谓礼部,对应的是奉常;所谓刑部,则是廷尉的职能。
【其余如工部、农部、吏部等设置,大致也可在九卿或其下属机构中找到对应的原型。】
【若这六部能够顺利组建并正常运作,那便等同于建立了一个专属于太子扶苏的小型朝廷。】
【不过秦王嬴政稍作思索,便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属自然。】
【毕竟太子扶苏曾亲口说过,这六部的构想是仿照秦王的九卿体系而来的。】
【而秦王的九卿体系本就是为他一人服务的庞大行政系统,那么太子在他的系统之下,构建一个服务于自己的小系统,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可仅仅是围绕黔首的衣、食、住、行,以及农耕等事务做研究,就非得设立六个部门这般复杂吗?】
【还是说,年纪尚轻的太子扶苏已经开始有意地组建自己的势力班底了?】
秦王嬴政的食指一下一下轻轻敲在案几之上,目光落在太子扶苏身上,意味深长地说道:
【“只是让你研究如何改善黔首的衣、食、住、行与农耕之事,为何要特设六个部门?”】
太子扶苏毫不犹豫地答道:
【“父王若是将研究改善黔首生活之事交由儿臣负责,那父王必然会拨付相应的钱粮与物资。”】
【“而这笔资源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方向下,究竟用了多少,还剩多少,大概多久后需要再次申请下一轮拨款。”】
【“这些都需要有清晰的收支记录,这样才能让父王和儿臣都清楚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
……….0
【“因此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户部,由其负责整理、核对这些财务明细。”】
【“有了资源之后,下一步自然就需要安排人手。”】
【“这些人员也自然会被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彼此之间也会有层级之分。”】
【“做得出色者予以提拔,不尽职者予以降职。”】
【“如此才能激励他们更加用心地进行研究。”】
【“而这些人事安排与考核,也需要有专人或一个专门的吏部来记录,以便日后作为奖惩依据。”】
【“在这些人员之中,日后专门负责提升农耕技术的小组,理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农部。”】
【“同理,负责研究改善黔首衣、食、住、行及农具改良的人员,也应设立一个工部来专司其职。”】
【“再者,随着事务扩大,农部与工部必然需要吸纳更多的孩童与学子加入研究。”】
【“但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先学会识字读书,懂得基本的礼仪。”】
【“所以,也应设立一个礼部,负责教导这些孩童与学子。”】
【“而人一多,便不能没有规矩。”】
【“无论是为了提升研究效率、推动晋升机制,还是防止有人借儿臣之名在外胡作非为、败坏声名。”】
【“也都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制定法度,监督行为,以杜绝违法乱纪。”】
【“综合下来,便形成了户部、吏部、农部、工部、礼部、刑部这六大部门。”】
“户、吏、农、工、礼、刑……”
嬴政低声将这六部之名默念数遍,随后抬眼望向扶苏,眼中尽是掩饰不住的赞许。
尽管早已习惯扶苏的聪慧,但每次他都能带来新的惊喜,不断刷新嬴政对“太子”二字的理解。
身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嬴政深知,若要建立一个国家,其核心班底其实并不需太多,四至六人便足矣。
第一人,必须精于财政,掌握收支大权。
若对国家的钱粮出入没有明确规划与掌控,那国家终将因财政崩溃而难以维系。
第二人,则需通晓法度,执掌律令与吏治。
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必定会出现层级之分,即便表面上人人平等,但实质上也总会有人被推举为首领。
而这位首领无论出于自身享乐的目的,还是为了集体的长远发展,最终都会制定出一系列的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针对官员的,例如对官吏行为的约束;
也包括针对普通百姓的,例如对民众的日常规范。
这便是确立法度!
法度确立之后,还需要有人来监督众人遵行,
并在官员或百姓违反规定时,予以相应的惩戒,以儆效尤。
这便是整顿吏治!
只有法度健全,吏治清明,国家才能建立起最基本的社会秩序!
第三类关键人物,负责处理政务。
一旦国家成形,便会涌现出大量繁杂事务亟待处理,
自然也就需要一个能统筹安排、下达执行指令的人。
第四类关键人物,负责内政与后勤保障。
同样,在国家形成之后,必须有人来负责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
只有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所需,国家才能正常运转。
有了这四位核心人物后,再配备几十名负责传达指令与协调事务的中层人员,
以及数百甚至更多的基层执行者,
一个最基础、或者说最简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便初步形成了。
人们常说,一个县的人才足以构建一个国家,正是因为在组织结构上,
一个县的架构,其实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国家级架构。
即便国家规模扩大,其运行机制也依旧是以这一架构为基础扩展而来。
而如今太子扶苏所提的“户、吏、农、工、礼、刑”六部,
实际上正是一个虽小却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虽不宏大,却功能齐备。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幕上那个“自己”说太子扶苏的六部相当于一个小型朝廷,也并不夸张。
甚至在秦皇嬴政看来,若再加上一个专司军务的“兵部”,
扶苏的“七部”便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朝廷架构了。
毕竟,武力才是维系国家长久稳定的根基。
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便国家再繁荣,也不过是别人砧板上的鱼肉罢了。
因此,一般来说,当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往往会自然衍生出第五个核心人物——掌管军事的官员。
而如今太子扶苏所列的六部之中,唯独缺少“兵部”,
这究竟是扶苏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
还是他意识到了,但因兵部涉及敏感,或当前尚不急用,因而有意省略?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并无太大差别。
前者说明扶苏是天才中的天才;
后者则说明他是天才中的天才中的佼佼者。
无论哪一种,对于常人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智慧。
“倘若扶苏真是朕的亲生儿子,那该有多好!”
嬴政心中又一次发出不知重复多少次的感叹。
羡慕!嫉妒!
天幕上的那个“自己”,怎么运气这么好,竟有如此聪慧的儿子!
“刑部:立法度,掌监察,惩违法行为。”
“这明显是为我法家量身打造的一个部门。”
廷尉李斯望着天幕上扶苏所列六部中的刑部,微微点头,
脸上浮现出一抹满意之意,心中也更加确信法家在太子心中的地位依旧举足轻重。
“工部:主管器物研发与更新。”
“看来我墨家在扶苏心中的分量,比起如今不仅未减,反而有所提升啊。”
墨家相里季望着天幕上的工部二字,嘴角泛起笑意,对扶苏的认同感更加强烈。
“礼部:掌管识字与礼仪教化。”
“这必定是我儒家学派的用武之地!”
望着天幕上太子扶苏所列出六部中的礼部,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立刻将它视为儒家的象征……同时,他们对另一个世界中的儒家学派也多了一份期待。
虽说眼下天幕中的太子扶苏似乎更倾向法家,但从他设立“礼部”这一点来看,他们儒家也并非没有立足之地。
只要另一个世界的他们能有机会接近太子扶苏,并向他展示儒家思想的深远与优越,那么他们便极有可能像影响如今的长公子扶苏一样,使太子扶苏也逐步倾向儒家。
与此同时,农家的陈相、陈辛盯着太子扶苏公布的“六部”名单,彼此对视一眼,脸上洋溢着难掩的喜悦,异口同声地说道:“农部!是我农家的农部!”
“我农家跻身太子扶苏六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