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喜庆的气氛还未完全散去,生活的节奏便重新变得务实起来。积雪未融,春寒料峭,但生产队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规划。积肥、选种、修理农具,人们为春耕做着准备。
伊拉的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忙碌。卫生所的日常诊疗、药圃的越冬管理(主要是检查覆盖的稻草是否被风刮走)、整理病例笔记、以及系统性的学习,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时间。
然而,“评优”这件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生活中漾开了涟漪。张建军书记已经将她的材料报到了公社。虽然结果未知,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在小小的生产队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大多数社员是支持和自豪的。
“咱拉拉要是能评上,那可是给咱整个屯子长脸!”
“就是,拉拉的本事大家伙都看着呢,实至名归!”
但也难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大多源于羡慕或者固有的观念。
“一个丫头片子,才多大点儿,能当典型?公社能认?”
“哼,还不是李大夫和张书记使劲抬举?碰巧治好几个人就上天了?”
“树大招风啊,这么小年纪,捧太高了怕不是好事……”
这些议论,或多或少传到了伊拉和王秀娟的耳朵里。王秀娟有些担忧,私下里对伊拉说:“拉拉,外面那些话你别往心里去。咱们老老实实做事,对得起良心就行。”
伊拉倒是很平静。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系统的提醒和两世为人的经历,让她比同龄人更能理性看待荣辱。
“娘,我知道。”伊拉一边整理着药材,一边说,“大家说好,我不得意;大家说不好,我也不泄气。我学医种地,是因为我喜欢,也能帮到大家,不是为了当典型。”
话虽如此,但无形中的压力还是存在的。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看病时更加细致耐心,记录病例更加规范详尽,甚至在看农业书籍时,也想着能不能总结出更易懂的方法推广出去。她感觉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时刻注视着自己,督促她不能有丝毫懈怠。
这种压力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有一次,一个社员因为顽固性皮肤瘙痒来看病,之前李大夫和他自己试过不少方子效果都不佳。伊拉仔细检查后,结合新学的知识,怀疑可能是某种轻微的接触性皮炎或体内湿气过重,需要内服外洗配合,并注意寻找和避开过敏源。
她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比之前的方案更复杂,也需要患者配合改变生活习惯(比如暂时不用某种皂角洗衣服)。那位社员将信将疑,言语间流露出“小娃娃能有什么新花样”的意思。虽然最后在李大夫的支持下接受了治疗,但那种不被完全信任的感觉,还是让伊拉心里有些小小的挫败。
李大夫察觉到了她的情绪,安慰道:“拉拉,行医就是这样,信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你做得没错,思路也对,坚持下去,看到效果,人家自然就信服了。别忘了你韩老蔫爷爷,现在不也信你了?”
伊拉点了点头,把这点小挫折消化掉,转化为更努力学习的动力。她开始更主动地思考每个病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满足于简单地套用方剂。
公社那边暂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伊拉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她利用冬末春初的相对空闲,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将她之前关于“土法育苗”、“精选种子”、“简易防暑饮”、“草药种植初步尝试”等经验,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画,整理成了几份简单的“小册子”。
她没有好纸,就用线将粗糙的草纸订起来,用铅笔认真地书写、画图。字迹工整,图示清晰。她打算有机会的话,可以跟李大夫和张书记商量,看看能不能在队里稍微推广一下,或者至少留给以后有兴趣的人参考。
【面对荣誉提名带来的正面压力与负面议论,保持平和心态,坚持初心,并将压力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心智成熟度提高。奖励积分+40点。】
【系统整理个人实践成果,形成初步的技术推广资料,展现知识梳理与分享意识。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2798点。】
天气渐渐回暖,向阳处的积雪开始融化,屋檐下挂起了冰溜子。伊拉药圃里覆盖的稻草下,一些耐寒的草药根部已经开始萌动。她的农业实验田规划也在脑海中不断完善。
评优的结果如同这早春的天气,依旧料峭,未知。但伊拉已经不再为此过多焦虑。她深深地明白,无论能否评上“典型”,她脚下的路都不会改变。真正的“典型”,不是靠一纸荣誉定义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以及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真挚的付出铸就的。
她的成长,伴随着赞誉与质疑,在烦恼与突破中,如同那冰雪下悄然孕育的春芽,更加扎实、更加坚韧地向前延伸。前方的路还很长,而她,正一步步坚定地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