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拆迁公司”像一颗投入深水的炸弹,其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审计局周海和交易中心赵磊的秘密调查进展神速。他们发现,“青城拆迁公司”几乎垄断了青州近半数的政府拆迁项目,其中标价格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其公司账目混乱,存在大量不明资金流向。更关键的是,通过资金流水追踪,发现该公司与李爱国的小舅子那个用于洗钱的账户,存在频繁的资金往来!
这条线,竟然又绕回到了已经倒台的李爱国身上,而且似乎指向了更深处。
与此同时,我让新任财政局长提供棚改项目资金凭证的要求,遭到了软抵抗。对方以“年代久远、档案整理需要时间”为由拖延。这更加重了我的怀疑。
我没有打草惊蛇,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巧妙的方式。我借着处理该棚改项目信访问题的名义,召开了由信访群众代表、拆迁公司、项目开发商、区政府以及审计、财政、住建等部门参加的 “多方协调会” 。我要求会议全程录像,并允许两家本地媒体记者旁听。
协调会上,拆迁户代表情绪激动,控诉“青城拆迁公司”的种种劣迹。拆迁公司负责人则态度蛮横,声称“一切按合同办事”。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我忽然打断,目光锐利地看向那位负责人:“请问,你们公司在中标这个项目时,承诺的拆迁服务费综合单价是每平方米xx元,这个价格远高于同期市场价至少30%。你能解释一下,你们提供的服务,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能支撑这么高的溢价吗?”
负责人显然没料到我会在这种场合突然问出如此专业且尖锐的问题,一下子愣住了,支吾道:“这……这是当时招投标定的,我们只是按规矩……”
“规矩?”我拿起审计局提供的一份对比数据,“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同期类似项目的拆迁成本,根本没有这么高!这高出来的部分,最后流向了哪里?是变成了你们公司的超额利润,还是……流向了别的地方?”
我的话,如同匕首,直刺要害。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负责人身上,记者们的镜头也对准了他。
负责人脸色煞白,汗如雨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没有再逼问,而是转向参会的审计局和财政局干部:“周局长,关于‘青城拆迁公司’在所有政府项目中的资金往来,审计局要加快进度,给我一份最详细的报告!还有财政局,这个棚改项目的所有资金拨付凭证,明天上班之前,必须放到我的办公桌上!”
我的语气不容置疑,带着冰冷的威严。
协调会不欢而散,但目的已经达到。我将“青城拆迁公司”的问题,从一个普通的信访纠纷,直接提升到了可能涉及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层面,并且是在媒体和群众代表的见证下!
消息如同野火般传开。所有人都意识到,林市长这是要借着信访的由头,再掀一轮反腐风暴!而目标,很可能直指“青城拆迁公司”背后更深层的保护伞。
压力,瞬间来到了李振邦这一边。
第二天一早,我办公桌上果然摆上了财政局送来的厚厚一摞凭证。几乎同时,李振邦的电话就打了过来,他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气:
“林别同志!你到底想干什么?!那个协调会,是谁允许你让记者参加的?现在搞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你还嫌青州不够乱吗?!”
“李书记,我是在依法依规处理信访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我平静地回答,“‘青城拆迁公司’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而且涉及巨额财政资金,难道我们不应该查个水落石出,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吗?”
“查?怎么查?由着你像之前那样,想查谁就查谁,想抓谁就抓谁吗?!”李振邦几乎是吼出来的,“青州现在需要的是稳定!是发展!不是没完没了的内斗!”
“李书记,查处腐败,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正是为了青州更长远的稳定和发展!”我毫不退让,“如果因为害怕所谓的‘不稳定’,就对明显的腐败问题视而不见,那才是对青州最大的不负责任!”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能听到李振邦粗重的呼吸声。最后,他冷冷地扔下一句:“你好自为之!”便猛地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这次是真的捅到马蜂窝了。“青城拆迁公司”背后牵扯的利益,恐怕比我想象的还要深,还要广。李振邦如此激烈的反应,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害怕,反而更加坚定了我要查下去的决心中。我拿起红色保密电话,准备向省纪委王建峰书记做一次详细的汇报。动这种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必须得到省里的最强力支持。
风暴,已然降临。这一次,我要看看,这潭深水下面,究竟藏着多少魑魅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