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353天的下午,地球南极冰窟遗迹的寒气比凌晨更甚——冰壁上凝结的冰晶泛着淡蓝光,之前被星界能量点亮的“暗维生物图鉴”还在隐隐发光,只是图案边缘的紫黑纹路淡了许多。
裂隙所在的玄铁碑前,赵坤小队已经做好准备:守夜司成员握着装满原始孢子的瓷瓶,工程师蹲在碑旁清理插槽(上次闭合时残留的冰碴),而赵坤手里的星航者检测仪核心,顶端的维度碎片泛着比北极时更亮的金光——核心内吸收的北极暗维能量,让它的封印力增强了一倍。
“老周,确认核心与南极铭文的共鸣频率。”赵坤按住通讯器,冰窟的信号比上次稳定,能清晰听到共融之树实验室的设备嗡鸣。老周的声音带着笑意:“完美匹配!核心能量输出率120%(吸收北极能量后的增幅),放进去就能把裂隙彻底焊死,连地脉里的残留暗维能量都能吸干净!”
工程师终于清理完插槽,直起身点头:“插槽通了,核心放进去就能卡紧,不会像上次那样滑位。”
赵坤深吸一口气,将核心对准玄铁碑的方形插槽——“咔嗒”一声轻响,核心严丝合缝嵌入。下一秒,金色能量像火山喷发般从核心涌出,顺着玄铁碑的纹路爬向裂隙,这次的光芒比北极时更盛,甚至带着淡淡的橙晕(能量过载的微光)。裂隙内的紫黑能量像遇到天敌,瞬间被金色能量卷住,顺着一道“金紫漩涡”被强行拽进核心,冰窟内的寒气都被能量冲击得微微发烫。
“能量吸收速度是北极的1.5倍!”守夜司成员盯着便携监测仪,屏幕上的紫黑数值从1.2%断崖式下跌,“0.8%……0.4%……0.1%!”
就在裂隙即将闭合到只剩一指宽时,冰窟深处突然传来“簌簌”的响动——之前从裂隙弹出、藏在冰缝里的暗维碎片(指甲盖大小,泛着淡紫光)突然窜了出来!它显然察觉到危险,想顺着冰壁的缝隙逃向地脉,速度快得像一道紫影。
“早等着它了!”守夜司成员早有防备(赵坤之前叮嘱过“碎片可能藏在冰缝”),立刻拧开瓷瓶,将金色原始孢子撒向空中——孢子遇风瞬间膨胀,化作一张“金色孢子网”,像活过来的藤蔓,带着星航者铭文的淡光,精准罩住逃跑的碎片。
碎片撞在孢子网上,瞬间爆发出一缕紫黑能量,想烧穿网眼。可孢子网像海绵般,瞬间将紫黑能量吸了进去——金色网丝泛着淡淡的紫光,不仅没被烧坏,反而越收越紧,将碎片牢牢困在中央。碎片在网里剧烈挣扎,紫黑能量一次次冲击网丝,却都被孢子慢慢吸收,最后只能无力地缩成一团,泛着微弱的紫光。
“抓活的!带回去研究!”赵坤快步上前,用带着原始孢子的纱布将孢子网和碎片一起裹住——纱布接触碎片的瞬间,也泛起淡金光,防止碎片的暗维能量泄漏。
此时,裂隙的最后一丝紫黑能量也被核心吸尽,“咔嗒”一声脆响,裂隙彻底闭合,冰面恢复成平整的玄铁色,连之前爬满的紫黑纹路都被金色能量熨平。更神奇的是,金色能量没立刻消散,反而顺着冰壁慢慢扩散,爬过之前的“暗维生物图鉴”——当金光覆盖图鉴时,那些栩栩如生的暗维生物图案像被潮水冲走般,一点点淡化,最后只留下淡金色的星航者铭文,安安静静地刻在冰壁上,再无半点暗维污染的痕迹。
“裂隙彻底关了!地脉残留暗维能量浓度0.05%,低于安全阈值(0.1%)!”老周的声音在通讯里炸开,甚至能听到实验室里的欢呼声,“地球整体暗维能量浓度从之前的0.8%降到0.3%,稳在安全线以下了!”
赵坤松了口气,伸手摸了摸玄铁碑上的核心——核心外壳温热,顶端的维度碎片亮得刺眼,凑近看时,能发现核心内的紫黑小颗粒(之前吸收暗维能量凝结的)正微微“跳动”,像心脏般有节奏地闪烁,频率和他之前感知到的“地心能量中转站”波动隐隐呼应。
“老周,核心里的紫黑颗粒在跳,和地心异常带的频率对得上。”赵坤对着通讯器说,“等回去我把颗粒的波动数据发给你,看看是不是能定位地心中转站的精确位置。”
“收到!我这就调地心监测的数据库等着!”
小队开始收拾残局:守夜司成员小心翼翼地捧着裹着碎片的纱布,避免碎片接触其他物品;工程师则拆开冰窟角落的“暗维能量预警器”——设备外壳虽结着薄冰,但屏幕还亮着,能看到最后记录的“暗维能量浓度0.05%”数据。“这预警器能升级,加装原始孢子传感器后,能监测到0.01%的暗维能量波动,带回去给老周改改,以后能装在地心探测器上。”
赵坤最后看了一眼冰窟——金色能量已经消散,冰壁上的星航者铭文泛着温和的淡金光,裂隙所在的玄铁碑恢复了古朴的暗灰色,再无半点异常。他走到被孢子网困住的碎片前,用指尖轻轻碰了碰纱布——碎片表面隐约浮现出几道极细的刻痕,不是杂乱的纹路,而是有规律的坐标符号(星航者的地脉坐标标记),赵坤一眼就认出:这是地心能量中转站的精确坐标,比探测舱拍的模糊画面清晰十倍。
“捡到宝了。”赵坤嘴角勾起一抹笑,将碎片小心放进贴身的防水袋里,“有了这坐标,就能直接找到地心的能量枢纽,不用再让探测舱瞎绕了。”
小队转身离开冰窟,冰壁上的铭文在身后慢慢黯淡,只留下冰窟内的寂静。阳光透过冰窟入口的缝隙照进来,落在赵坤手里的防水袋上——袋里的碎片还在泛着微光,核心内的紫黑颗粒还在跳动,地球的裂隙虽已关闭,但地心的隐患,却因为这两个“线索”,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