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营销部总监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如同黑暗中一颗冰冷的、不眠的眼。
苏晴的心腹助理Amy回到自己的工位——一个位于办公区相对僻静角落、方便观察四周却又不易被注意的位置。她没有开台灯,只借着电脑屏幕幽幽的反光,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锐利如捕猎前的夜行动物。
她打开私人笔记本电脑,接入非公司网络的移动热点,动作娴熟而谨慎。作为苏晴最信任的助理,她深知某些“特殊任务”必须在公司监控系统之外进行。
首先,是“拂晓”。
她在数个主流社交平台和艺术社区搜索这个Id。很快,“拂晓”的主页出现在屏幕上——粉丝量可观,作品风格鲜明,带着独特的灵气和叙事感。Amy面无表情地快速浏览,重点不是欣赏作品,而是记录。
她调出专门的工具软件,开始一丝不苟地抓取数据:
· 动态发布时间:精确到分钟。
· 点赞\/评论互动时间:尤其是那些需要即时操作的互动。
· 线上直播\/活动参与记录:如果有,时间点尤为重要。
· Ip地址登录记录(在平台允许公开查看或通过技术手段能获取的范围内):这将是关键线索之一。
数据如同流水般被导入一个加密的表格中,按照时间轴排序。一个属于“拂晓”的线上活动轨迹,开始逐渐清晰。
然后,是林晓晓。
这部分的资料获取,需要动用一些在公司内部的“特殊权限”。Amy登录了一个平时很少使用的、权限级别较高的内部账号。她调取了人事系统中的员工档案,重点关注:
· 标准工作日程:理论上的上班打卡时间、下班时间。
· 实际打卡记录(包括门禁和电脑登录日志):这能反映林晓晓真实出现在公司的时间。
· 请假\/调休\/外出公干记录:所有不在工位的时间段。
· 会议管理系统记录:参与的会议时间、时长。
· 加班申请与确认记录:核实其加班真实性。
这些数据同样被精准地抓取,导入另一个加密表格,与“拂晓”的时间轴并列。
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最需要耐心的部分——交叉比对。
Amy将两个表格的数据导入数据分析软件,设定比对规则。软件开始高速运行,冰冷的代码扫描着成千上万条时间记录,寻找着那些微妙的、可能存在的“巧合”或“矛盾”。
屏幕上,两条代表不同身份的时间线并行排列,如同两条蜿蜒的河流。Amy的目光如同探照灯,仔细审视着每一个可能交汇的点。
· “拂晓”在周三下午三点发布了一条新作品动态——同一时间,林晓晓的公司打卡记录显示她在工位,但内部通讯软件状态为“忙碌”或“离开”。
· “拂晓”在某个工作日的晚上十点参与了某个艺术社区的线上讨论——林晓晓的加班记录显示她当晚确实申请了加班,但无法证明她全程都在工作。
· “拂晓”在周五上午频繁与粉丝互动——林晓晓那个时间段恰好参加了一个冗长的、不需要她过多发言的项目例会,提供了“摸鱼”的可能性。
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时间点被标记出来。单独看,每一个都可能用“巧合”、“休息时间”来解释。但当它们密集地、有规律地出现时,指向性便开始变得清晰。
Amy尤其关注那些“拂晓”活跃、而林晓晓理论上应在工作却缺乏明确“正在工作”证据(如特定文件操作记录、高频内部通讯)的时间段。以及,那些林晓晓请假或外出的日子,“拂晓”是否异常活跃。
她还将初步获取的“拂晓”几个可疑Ip地址段(来自某些动态的发布来源)记录下来,虽然暂时无法直接与林晓晓关联,但这是未来需要深挖的方向。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只有键盘敲击和鼠标点击的细微声响。
调查,如同一条悄无声息的毒蛇,已经循着气味,正式启动。
Amy将初步比对出的、存在时间重合嫌疑的关键节点整理成一份简洁的报告,加密保存。她没有立刻发给苏晴,而是决定继续深入,收集更多佐证,比如尝试获取更精确的Ip定位信息,甚至……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一些线下的确认。
她合上笔记本电脑,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窗外,城市的后半夜愈发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