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的认可像一簇小小的火苗,点燃了林晓晓心中那点犹疑不定的星光。她不再是那个只敢在内心吐槽,然后将所有想法束之高阁的林晓晓了。
接下来的几天,她对待手头那份原本觉得枯燥的“用户操作路径优化”辅助任务,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录问题和罗列数据,而是开始真正地“思考”。
她将自己代入一个初次接触这类复杂虚拟体验的用户,回忆自己作为玩家时那些让人烦躁或欣喜的瞬间。她翻出自己作为“拂晓”时积累的、关于如何引导观众视线和情绪的经验,甚至偷偷观察公司里非技术部门的同事使用测试版demo时的表情和操作习惯。
一些更具体、更细节的想法开始在她脑海中成型。
比如,她发现新手引导中有一个关于“虚拟颜料研磨”的步骤,说明文字冗长,操作反馈迟钝,很容易让用户失去耐心。她想起自己画水彩时,那种颜料在水面晕开的治愈感。
【如果……不是让用户直接点击‘研磨完成’,而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滑动操作,模拟研磨的动作,同时伴随着由虚到实的色彩变化和轻微的、悦耳的摩擦音效呢?】她一边想着,一边在速写本上画出了简单的动作分解和界面示意。【完成的那一刻,再给一个小小的、绽放的光效奖励?】
这个想法比之前那个更具体,也更大胆,直接涉及了交互设计和音画效果的改动。
内心的咸鱼又开始扑腾:【这改动不小吧?会不会给周工他们添麻烦?而且这算不算越权啊……】
但这一次,那簇名为“勇气”和“价值感”的火苗烧得更旺了。她想起周扬之前诚恳的反馈,想起陆寒州那些看似冷漠却总能精准“捕捉”到她核心创意的决策。
【试试看吧。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被驳回而已。】她对自己说。
她整理好思路,将问题描述、自己的解决方案(附上潦草但能看清意图的示意图)、以及预期的用户体验提升点,清晰地列在一个简单的文档里,再次发给了周扬。这次,她心里比上次镇定了一些,但发送的那一刻,心跳还是漏了一拍。
等待回复的时间变得有些漫长。她甚至开始后悔,是不是太冒进了?
直到下午,她所在的“星辰项目-技术支援”临时讨论组突然弹出一条@全体成员的消息。
发信人是周扬。
“各位,关于新手引导‘颜料研磨’环节的优化,林晓晓助理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改进方案,我已经将初步评估和示意图贴在下面。这个方案能显着降低学习门槛,提升初期体验的沉浸感和正反馈。相关改动我们会尽快融入下一个迭代版本。感谢林助理的宝贵建议!”
下面附上了她那份文档的截图(贴心地隐去了她那些潦草的草图),以及周扬自己补充的几句技术实现可行性的说明。
群里安静了几秒。
然后,几条消息接连弹出。
“这个思路不错啊!比干巴巴的点击强多了。”
“确实,用户体验会好很多。”
“可以的,林助理心很细嘛。”
都是组里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技术同事和产品同事。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词,但那种基于专业的、简洁的认可,比任何客套的夸奖都更有分量。
林晓晓看着屏幕上那些文字,感觉脸颊有些发烫,心里却像炸开了一小朵烟花,噼里啪啦地闪烁着雀跃的光。
【他们……看到了……而且觉得有用?】
这不是陆寒州那种隔着迷雾的“不谋而合”,也不是周扬私下温和的鼓励,这是她的想法,带着她的名字,第一次在一个小小的、却实实在在的团队范围内,得到了公开的采纳和肯定。
尽管只是一个很小的改进点。
但那种感觉……无法形容。
仿佛她一直以来模糊存在的、仅限于内心世界的才华和敏锐,终于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出口,并且真的创造了一点点微小的、向好的改变。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触摸到“创造”的实体,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价值的整个过程。不再是躲在“拂晓”马甲后面的自由挥洒,而是在真实的、严谨的职场环境中,她的视角和能力得到了验证。
这种感觉,比她偷偷摸鱼画完一幅满意的漫画所带来的隐秘快乐,更加踏实,也更加……令人上瘾。
她忍不住低头,偷偷在桌下握了握拳,嘴角扬起一个克制不住的、小小的弧度。
原来,参与进去,被认可,看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是这种感觉。
好像……真的有点意思。
那颗名为“职业成就感”的种子,在她曾经只想“摸鱼”的心田里,终于顶开了最后一层泥土,颤巍巍地探出了嫩绿的芽尖。
而这一切,都被远处总裁办公室里,那个习惯于“聆听”的男人,清晰地捕捉到了。
他“听”到了她提出建议前的忐忑与自我鼓励,“听”到了她等待回复时的不安,“听”到了她看到群消息确认被采纳时,内心那炸开的、混合着巨大惊喜和微微羞涩的绚烂烟花。
陆寒州的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落在窗外,冷峻的眉眼间,一丝极淡的、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柔和悄然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