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办公室内,陆寒州刚刚结束一个短暂的跨国电话会议。他
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窗外,思绪却并未停留在刚才讨论的收购案上。那个特殊的“频道”,如同一个永不关闭的后台程序,持续运行着。
此刻,林晓晓似乎正在工位上和同事讨论着什么,内心活动是关于某个设计方案的颜色偏好,琐碎但清晰。
这种持续不断的“信息流”,在经过最初的震惊、验证和初步应用后,开始让陆寒州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力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科学探究的精神再次占据上风。他需要更系统、更精确地定义这个超自然现象的适用范围。第一次测试和第二次测试主要关注了内容和环境的影响,第三次测试则彻底证实了真实性。现在,他需要量化一个关键参数:距离。
他需要一个可控的、能够精确测量距离的测试环境。
他站起身,没有惊动助理,独自一人离开了办公室。他没有乘坐直达电梯,而是选择了安全通道的楼梯。营销部所在的楼层,与他所在的顶层,有着明确的垂直距离差。
他一边向下走,一边将全部的感知聚焦于那个特定的频道。
起初,林晓晓的心声依旧清晰可辨,如同在耳边低语。她在内心吐槽同事提议的配色方案【亮黄色配荧光绿?他是想闪瞎用户的眼吗?】,声音鲜明,带着她特有的情绪色彩。
随着他沿着楼梯下行,楼层数字不断减小,垂直距离逐渐拉大。
当他走到与营销部还相隔两个楼层时,变化开始出现。
声音依旧能“听”到,但仿佛信号受到了干扰,开始变得有些……模糊。不再是字句分明的低语,更像是在一个有些嘈杂的房间里,听到隔壁传来的、断断续续的谈话声。他能捕捉到一些关键词和情绪基调,但完整的句子开始变得难以拼凑。
【……荧光绿……不行……太土……】
【……晚上……吃啥……纠结……】
【……老板……路过……紧张……】
他停下脚步,站在楼梯间的拐角,默默估算着此刻与林晓晓工位的直线距离和楼层差。他刻意在这里停留了片刻,确认这种“模糊化”是稳定的状态,而非瞬间波动。
然后,他继续向下走。
当他走到与营销部仅隔一个楼层时,模糊感加剧了。心声变得更加零碎,像是信号极其微弱的广播,夹杂着大量的“噪音”——可能是她周围环境的其他声音干扰,也可能是她思维本身更跳跃的碎片。他只能偶尔捕捉到一两个无法连成意义的词语,或者一种模糊的情绪感受,比如【烦……】或者【有点饿……】。
最终,当他踏足营销部所在的楼层,站在安全通道的门后,与林晓晓的直线距离缩短到几十米内时,那模糊的心声瞬间又变得清晰起来,甚至能听到她因为成功说服同事改用莫兰迪色系而内心小小得意的【哼,还是我的审美在线!】
陆寒州没有推开那扇门,他站在原地,静静地感受着这种随着距离变化而发生的、清晰可辨的信号强度波动。
他心中已然有了初步结论。
他转身,再次沿着楼梯向上走,同时持续感知。果然,随着距离拉远,那清晰的心声再次逐渐衰减,变得模糊,直至他回到顶层办公室附近时,几乎细不可闻,只剩下一点极其微弱的、无法辨识具体内容的背景“嗡鸣”。
他回到办公室,在加密文档中新建了一个页面。
测试四:能力有效距离探究
环境:公司内部楼梯间,垂直距离变化。
过程:从近距离开始,逐步拉远与目标的直线距离,观察并记录心声清晰度变化。
结果:
· 近距离: 心声清晰,内容完整,情绪鲜明。
· 中距离: 心声开始模糊,内容断断续续,可捕捉关键词及情绪基调,但完整句子难以辨识。
· 远距离: 心声极度模糊,基本无法辨识具体内容,仅存微弱背景感知。
初步结论:读心能力存在明确的有效距离限制。超过一定范围,能力效果会显着衰减,直至几乎失效。有效范围并非无限。
写下结论,陆寒州放下笔。
能力的边界,第一次被清晰地量化了出来。
这让他感到一种掌控事实的安心。任何力量,知其所能,亦知其不能,方能有效利用。
有效范围的存在,也意味着他并非随时随地都处于“被迫收听”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的隐私和精神空间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