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货款顺利到账,数额可观,缓解了扩建厂房和购买设备带来的资金压力。但陈山河的眉头并没有完全舒展。
钱老板的电报里明确要求“速发第二批,数量加三成”。这意味着,工坊需要立刻投入新一轮的生产,而且规模更大。
原料采购、人工开支、日常运营,都需要现金周转。虽然第一批货款回笼了一部分,但要支撑扩大再生产,资金链依然绷得很紧。尤其是优质硬木原料,需要预付大笔订金。
陈山河盘算着手头的流动资金,又翻看李杏枝记得密密麻麻的账本,心里清楚:要想抓住南方市场的爆发性需求,必须再次投入,扩大产能。但钱从哪里来?
自筹资金已经见底。找私人借?利息高,风险大,也不符合他稳健经营的风格。
他想到了信用社。
几年前,他刚重生时,为了给母亲治病,曾硬着头皮去信用社想借几十块钱,结果连门都没进去。现在,情况不同了。他有营业执照,有县里的表彰,有稳定的订单和回款记录,更有实实在在的厂房和设备作为资产。
值得一试!
第二天,陈山河换上了那套领奖时穿的中山装(李杏枝特意熨得笔挺),带上营业执照、表彰奖状、近期账本复印件、与钱老板的代理合同复印件以及下一批订单的传真,又请老支书开了份证明信,骑着自行车去了公社信用社。
信用社还是那个老样子,但柜台后坐着的信贷员,已经换成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
“同志,您好,我想咨询一下贷款业务。”陈山河客气地递上材料。
年轻的信贷员推了推眼镜,打量了一下陈山河,接过材料翻看起来。起初他表情平淡,但看着看着,眼神就变了。营业执照、县里奖状、南方订单合同……这些硬材料,在当时的农村个体户里,绝对是凤毛麟角。
“陈山河同志……是吧?”信贷员语气客气了许多,“您这情况……比较特殊。贷款用途是?”
“扩大生产。”陈山河条理清晰地说明,“我们‘北匠工坊’接到了南方稳定的订单,需要增加原料储备和人工投入,资金周转有些困难。想申请一笔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生产设备和厂房作为抵押。”他指了指材料上的资产清单。
信贷员仔细询问了工坊的经营情况、订单规模、还款来源和计划。陈山河对答如流,数据准确,思路清晰。
“您的情况我了解了。”信贷员点点头,“材料很齐全,也符合当前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不过贷款需要审批,我得向主任汇报一下,可能还需要去您那里实地看看。”
“应该的!欢迎领导随时来指导工作!”陈山河连忙说。
几天后,信用社的信贷主任果然亲自来了。他没打招呼,直接到了“北匠工坊”的新厂房。
当时,工坊里正干得热火朝天。带锯机轰鸣,郑怀古带着徒弟们在组装家具,李杏枝在角落里核对账目。看到有干部模样的人进来,大家都有些紧张。
陈山河却很镇定,陪着信贷主任里里外外看了一遍,介绍生产流程、产品特色、市场前景,不卑不亢,实事求是。
信贷主任看着宽敞明亮的厂房、崭新的带锯机、堆放整齐的优质木料、还有工人们专注熟练的操作,频频点头。尤其是看到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和奖状,以及李杏枝那本记得清清楚楚的账本时,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小陈同志,不错!干得很有样子!”信贷主任拍了拍陈山河的肩膀,“看来你这贷款申请,是实实在在用于生产发展的。我们信用社,支持的就是你这样的典型!”
考察结束后没多久,贷款审批就下来了。额度虽然不算特别大,但利息优惠,手续规范,解了陈山河的燃眉之急!
当贷款资金打入工坊在信用社新开的账户时,陈山河和李杏枝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了这笔钱,他们可以放心地大批量采购原料,支付工钱,全力投入生产,再也不用为现金流提心吊胆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贷款,意味着“北匠工坊”的信用和实力,得到了官方金融机构的认可!这层“官方背书”,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逆袭的路上,不仅需要敢闯敢拼的勇气,更需要善用金融工具、规范经营的智慧。这笔信用社贷款,如同及时雨,滋润了“北匠工坊”成长的根基,也让陈山河的创业之路,走得更加稳健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