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的贷款到账,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复杂的资金管理和账目核算。
钱款进出频繁,数额增大,项目也多了起来:原料采购、工钱结算、设备添置、运费支出、货款回收……李杏枝那个用作业本记流水账的办法,越来越捉襟见肘。
陈山河意识到,财务管理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他再次去了县城,这次不是买木料,而是去了新华书店,专门买了一本《社队企业会计基础》和几本正式的账册——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
晚上,他把书和账册放在李杏枝面前。
“杏枝,以后咱们的钱,进出更复杂了。光记流水账不行,得用这个。”陈山河翻开《会计基础》,指着上面的借贷分录和科目,“得学会分门别类,收入是收入,支出是支出,成本是成本,利润是利润。每一笔钱,来龙去脉,都得清清楚楚。”
李杏枝看着书上密密麻麻的字和表格,脸又白了,手绞着衣角:“山河哥,这……这俺哪学得会啊……这么多字……”
“学得会。”陈山河语气不容置疑,“我教你。一天学一点,慢慢就会了。以后,你就是咱们‘北匠工坊’的账房先生。钱上的事,你管着,我放心。”
他从最简单的现金日记账开始教。收入记一行,支出记一行,每天结余。然后教她区分不同的支出科目:材料费、人工费、运费、管理费……
李杏枝学得很吃力。很多字不认识,她就查字典,或者问陈山河。借贷方向老是搞混,她就用红蓝铅笔做标记。她找了个旧本子当草稿,反复练习,直到弄懂为止。
陈山河每晚不管多累,都会检查她记的账,耐心讲解错在哪里。有时为了搞清楚一笔原料款的分摊,夫妻俩能在灯下算到深夜。
工坊里的人发现,杏枝嫂子变了。以前她只是默默做饭、打扫,现在经常拿着本子和铅笔,在工坊里转悠,问石根今天用了多少料,问王老蔫支出了多少运费,甚至还会提醒郑怀古领新工具要登记。
起初大家有些不习惯,尤其是郑怀古,被问烦了会瞪眼:“记那玩意儿干啥?还能少了你的?”但李杏枝不恼,只是小声解释:“山河哥让记的,好算成本……”次数多了,大家也就配合了。
一个月后,李杏枝终于独立完成了第一份“正规”的月度报表。虽然格式还有些稚嫩,但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各项数字清清楚楚。
陈山河看着报表,惊讶地发现,这个月虽然生意红火,但实际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仔细一看,是运输费用和部分辅料损耗超支了。
“杏枝,你这账记得好!”陈山河由衷赞叹,“一下就看出问题在哪了!下个月咱们得控制一下运费,用料也得再精细点。”
李杏枝被夸得脸红,但眼里闪着光。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做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帮山河哥,更是真正参与到了这个家的经营中,甚至能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
从那天起,李杏枝正式成了“北匠工坊”的“财务总监”。她不仅管记账,还开始负责发放工钱、管理日常开销。每笔支出,她都仔细核对;每笔收入,她都及时入账。她甚至学会了用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工坊的财务变得井井有条。陈山河可以随时了解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更准确的决策。郑怀古他们领工钱时,也发现数额更加准确透明了,对李杏枝更多了一份尊重。
晚上,陈山河看着在灯下埋头算账的李杏枝,侧脸专注而柔和,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激。这个曾经怯懦的姑娘,正在用她的细心和坚韧,为他撑起了一片稳固的后方。
逆袭的路上,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猛将,更需要运筹帷幄、保障后勤的贤内助。李杏枝用她的账本和算盘,默默守护着这个家、这份产业,成为了陈山河事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她的成长,是“北匠工坊”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