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聚友钓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喧嚣了一天的钓场渐渐归于平静。钓友们或心满意足,或略带遗憾地收拾着装备,互相交流着今天的得失。
在一片热闹和赞誉声中,王晶却显得有些沉默。他默默地帮着王刚和李鹏收拾着散落一地的饵料盆、架杆、鱼护等杂物,动作利索,但眉头却微微蹙着,眼神不时飘向王刚,里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和……不解。
他的鱼获也已经称了,只有十六斤。这个成绩对于第一次正儿八经玩黑坑的人来说,其实不算差。但凡事最怕比较,尤其是在亲眼目睹了王刚那行云流水、近乎碾压式的表演之后,这十六斤就显得格外寒酸。虽然王刚把好位置选走了,他做的比较差的位置,但是旁边钓友还是钓了二十多斤鱼。如果位置互换,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个念头更让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终于,所有装备都装上了车,那只肥鸭也被妥善地安置在皮卡的后斗里。三人坐进UR-V,准备返程。车子驶离钓场,走上回城的公路,车内一时间只剩下引擎的轰鸣和窗外的风声。
王晶坐在后排,看着前面王刚开车的背影,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没憋住,身子前倾,扒着驾驶座的椅背,带着浓浓的疑惑开口问道:“哥,有个事儿我琢磨半天了,没想明白。”
“嗯?啥事?”王刚专注地看着前方,随口应道。
“就是……你这黑坑,咋玩得这么溜呢?”王晶的声音里充满了不解,“咱们以前,可是天天泡在水库河边,玩的是野钓啊!那黑坑,规矩多,鱼情变化快,跟野钓完全不是一回事。我记得清清楚楚,在咱们开始弄‘刚哥爱钓鱼’这个账号之前,你压根就没怎么接触过黑坑,对吧?”
他顿了顿,继续说出自己的观察:“可你看今天,从开竿前的装备选择、线组搭配、饵料思路,到开钓后的抽窝节奏、看口抓口、后期糗鱼……你这一套下来,也太老练了!比好多天天泡在黑坑里的老手都厉害!这……这不像是个新手啊?你这身本事,啥时候偷偷练的?我咋一点都不知道?”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隐隐埋在王晶心里。自从公司走上正轨,王刚在很多方面的决策和见识都让他觉得佩服,有时甚至感觉像换了个人。尤其是涉及到钓鱼技术和商业嗅觉,那种远超从前的成熟和精准,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王刚握着方向盘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紧了一下,心里暗道:“来了。”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身边最亲近的兄弟必然会察觉到他的不同。他不能透露重生的秘密,但必须给出一个合理且能让王晶信服的解释。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稍微放慢了车速,仿佛在组织语言。车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连副驾上的李鹏也好奇地转过头来,想听听王刚怎么说。
“呵呵,”王刚轻笑了一声,语气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回忆往事的感慨,“晶子,你记得我前几年,就是家里店生意最差那阵子,我没事就喜欢蹲在河边看别人钓鱼不?”
王晶愣了一下,回忆道:“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你那会儿心情不好,经常一个人一蹲就是半天。”
“对。”王刚顺着他的话往下说,语气变得认真起来,“那段时间,说是看别人钓,其实脑子里没闲着。我就在琢磨,为什么人家能钓到,我钓不到?为什么同样的饵料,人家开出来的状态就是好?浮漂调几目钓几目,到底有啥区别?”
他通过后视镜看了一眼王晶,继续说道:“那会儿没条件实践,我就纯理论琢磨。后来,不是流行网上看钓鱼视频吗?我晚上躺床上,能抱着手机看到后半夜。不是光看热闹,是真学。看那些竞技钓大师怎么调漂,看那些黑坑高手怎么配饵料、怎么打频率、怎么应对不同的鱼情。看得多了,脑子里就积累了不少东西。”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王晶知道王刚确实有看视频学习的习惯,他自己有时也看。
王刚话锋一转,开始强调“基本功”:“但是,光有理论不行,那都是纸上谈兵。真正让我开窍的,是咱们开始做账号这几个月。”
他刻意放慢了语速,让话语显得更有分量:“你看啊,咱们几乎天天在外面钓,看起来是在拍视频,但对我来说,每一次抛竿,每一次扬竿,每一次开饵,都是一次实打实的练习!野钓锻炼的是耐心和对自然鱼情的判断,而黑坑很多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比如线组的搭配原则、浮漂信号的辨识、饵料状态的控制。”
为了让说法更可信,他举了个例子:“就拿**抛竿**来说,野钓你可能随便抛,差不多就行。但你看我今天,是不是几乎每一竿都落在同一个点?这就是我这几个月刻意练习的结果,只有饵料落点集中,窝子才能聚得住鱼。还有**开饵**,咱们测试了那么多款‘渔乐拾光’的饵料,每一次调整水比,反复揉打,观察雾化,这不就是在锻炼对饵料状态的理解和控制力吗?这些,都是最核心的基本功!”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啊,晶子,不是我突然就会了。而是我原来脑子里装了不少理论,缺的就是大量的、高频次的实践。这几个月,咱们这个账号,正好给了我一个完美的时间和理由,把这些理论一点点在实践中验证、消化,变成我自己的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说白了,就是**理论储备 + 大量实践 = 水平提升**。你觉得我厉害,其实是我在你们没特别留意的时候,把很多基础的东西,练得比较扎实而已。”
这番话,王刚说得诚恳而富有逻辑,将自己重生带来的经验优势,巧妙地包装成了“私下用功理论学习”加上“借助工作高强度实践”的结果。
王晶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眉头也舒展开来。是啊!他回想着这几个月,王刚确实对钓鱼的每一个细节都抠得很细,有时为了一个浮漂的动作能反复研究半天,开饵时对水比和揉打次数的要求近乎苛刻。原来,哥是在利用每一次机会,疯狂地磨练自己的基本功!
想到这里,他心中那点因为鱼获差距而产生的失落和疑惑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王刚的敬佩和一丝自愧不如。
“原来是这样!”王晶用力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哥,你也太拼了!我说你怎么进步这么快!原来你背地里下了这么多苦功夫!我还以为你真有啥钓鱼的‘天赋’呢!”
王刚通过后视镜看到王晶那彻底信服、甚至带着点崇拜的眼神,心里暗暗松了口气,笑道:“啥天赋不天赋的,就是肯下点笨功夫罢了。你想学,以后黑坑我带着你,咱们一起琢磨,把这些门道都摸透。”
“必须的!哥,以后你就是我黑坑教练!”王晶兴奋地说,之前那点小郁闷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副驾上的李鹏也笑了:“刚哥这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确实强,难怪能成事。”
车内的气氛重新变得轻松而融洽。王刚看着前方渐渐亮起的城市灯火,心中感慨。用勤奋和专注来掩盖“天赋”,或许是应对身边人疑惑最好的方式。而带领兄弟们一起成长,共同强大,才是“渔乐拾光”能够长远走下去的真正基石。这次小小的质疑与解答,非但没有产生隔阂,反而让团队的凝聚力更加牢固。他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兄弟们心在一起,劲往一处使,就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