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知许的“偶遇”过后,沈清歌并没有急于安排下一次会面。她深知,对于顶级的猎手和收藏家而言,过于轻易得到的“鉴赏”机会,反而会降低其价值,甚至引起怀疑。
她按部就班地处理着傅氏的工作,将“生物信号接口”这个概念更深入地融入对阿尔法技术的后续整合方案中,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真实存在、且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这个精心编织的“鱼饵”,需要足够的细节来增加其可信度。
几天下来,沈清歌的生活仿佛回到了标准的“996”模式,穿梭于办公室、会议室,处理着仿佛永远也看不完的文件和邮件。唯一不同的是,她手腕上的探测器成了新的“配饰”,偶尔在接近傅深办公室特定区域、或是经过公司某些核心数据节点时,会传来极其微弱、难以捕捉的瞬时信号。
这些信号杂乱无章,像是无意间泄露的电子噪音,又像是某种存在正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傅氏内部的防御网络。沈清歌将这些情况都默默记录下来,并未立刻上报。她在观察,也在等待。
傅深似乎察觉到了她比平时更沉的静默,在某次签完字后,头也不抬地问:“遇到麻烦了?”
沈清歌收起文件,语气平静:“没有,傅总。只是在想,怎么把‘防火墙’的理论模型做得更逼真一些。” 她巧妙地将自己的异常行为归结于工作。
傅深抬眼看了她一下,没再追问,只是说:“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提。”
这种有限的、基于价值的信任,正是沈清歌目前所需要的。
沈清歌抛出的“鱼饵”和她的按兵不动,显然开始发挥作用。几位大佬以各自的方式,给出了他们的“回应”。
傅深的回应最直接。他直接甩给她一个全新的、加密等级更高的内部账号权限,关联着几个傅氏旗下最尖端、也最敏感的实验室数据库。“你不是对信号识别感兴趣吗?这些历史数据和失败案例,或许能帮你把模型‘编’得更像样点。” 他语气平淡,仿佛只是给助理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但沈清歌明白,这是默许,也是考验——考验她能否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真假信息中,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而不引起内部警报。
霍峥的回应则体现在行动上。他加强了对沈清歌日常动线,尤其是离开公司后区域的非明面化安保,并且定期与她同步一些经过筛选的、关于“影子”关联账户及东南亚实验室的最新动向。他在用专业的方式告诉她:我知道你在做什么,我在提供支持,但核心情报,需要等价交换或更高等级的信任。
最有趣的回应来自谢知许。他没有催促茶会,而是开始隔三差五地给沈清歌发一些图片和信息——有时是一件他收藏的、带有复杂机械结构的古董钟表内部图,附言“精妙的齿轮,是否暗合某种信号编码规律?”;有时是一段关于古代烽火传讯的冷门史料摘录,问她“以沈小姐之见,狼烟之起落,可否视为一种原始的二进制?”。
他在用他收藏家的方式,与她进行着一种“学术性”的交流,既展示了自身的底蕴和“诚意”,也在持续撩拨着她对“古老传讯”的兴趣,耐心十足。
沈清歌对所有的回应都照单全收。对傅深,她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受宠若惊”和钻研精神,泡在数据库里,偶尔提出一些看似外行却切中要害的疑问;对霍峥,她表示感谢,并“无意间”透露一些自己基于现有信息对“影子”行为模式的侧写;对谢知许,她则谨慎地回复,偶尔提出一两个颇有见地的问题,维持着交流的热度,却绝不轻易答应见面。
她在反向观察,观察他们对“生物信号接口”和“古老传讯”结合点的真实兴趣程度,观察他们提供信息的边界和目的。
就在沈清歌以为这场心理博弈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时,一个意外的突破口出现了。
这天晚上,她正在公寓里分析霍峥最新传来的一条关于“夜莺”杀手组织在东南亚活动模式的信息,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加密信息。信息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个坐标,和一句话:
【你要找的“眼睛”,在这里。小心,它在看着很多人。】
坐标指向城郊一处废弃的工业园区的某个仓库。
沈清歌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条信息来得太过蹊跷!发送者是谁?“影子”内部的叛徒?另一个想搅局的势力?还是……某个大佬对她的又一次测试?
她立刻将坐标和信息转发给霍峥,并附言:【来源不明,可信度待评估,建议远程侦察。】
霍峥的回复很快:【坐标已知,原为‘夜莺’疑似安全屋之一,已于上月废弃。信息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驱虎吞狼。】
无论是哪种,这都意味着,一直潜藏在暗处的“影子”势力,内部似乎并非铁板一块,或者,有其他力量开始利用她这个“变量”来做文章了。
沈清歌看着那个坐标,眼神闪烁。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入局,看看这潭水底下,究竟藏着什么。
她拿起手机,第一次主动联系了谢知许,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因发现重要线索而产生的急切和不确定:
“谢先生,抱歉深夜打扰。我……可能发现了一些关于那种‘古老传讯方式’的……实物线索,在一个不太安全的地方。不知您……是否有兴趣,以及合适的人手,能协助确认一下?”
她决定,将这个突如其来的“馅饼”,变成一个测试所有人的局。她要看看,谁会对这个“实物线索”最感兴趣,谁会最先行动,谁……又会露出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