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定下的“化学反应”基调,像一道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催化剂,迫使会议室里碰撞的双方开始尝试理解彼此的“分子结构”。然而,理论与口号总是轻盈,真正的融合却需要在具体而微的业务泥沼中艰难跋涉。
第一个试验场,出人意料地选在了年货节的市场备货上。
这是“高记”传统业务的年度重头戏,以往全靠赵副总和他手下经验丰富的区域经理们,凭借往年的销售数据、对当地饮食习惯的理解以及和经销商的沟通,来预估各单品在各区域的备货量。这套基于“直觉”和“经验”的体系运行多年,大体稳妥,但也时常出现部分产品区域性断货或积压的情况。
今年,韩东带着他的数据团队主动请缨,希望能介入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过去三年线上年货节各区域的销售趋势、搜索关键词热度变化,以及结合外部电商平台公布的区域消费偏好报告,构建一个智能预测模型,为线下备货提供参考。”韩东在联合会议上演示着他的ppt,屏幕上满是起伏的曲线和复杂的数据图表。
赵副总抱着胳膊,不置可否。他私下对高辉说过:“高总,年货节事关开门红,可不是他们搞互联网那套A\/b测试,失败了还能重来。货备不足,经销商骂娘;货压多了,资金周转都成问题。”
高辉采取了折衷方案:“老赵,今年你的团队照常提交备货计划。韩东这边,也独立做一份数据预测报告。我们不强制取代谁,但可以把两份计划放在一起对比、讨论,看看差异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就算最后依然以你的计划为主,多一个参考维度,总不是坏事。”
于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在数据与直觉之间展开。
赵副总的办公室里,区域经理们电话不断,与各地的“老伙计”们沟通着年底婚宴多不多、外地务工人员回乡情况、甚至当地冬季的天气预测——这些无法量化的“活信息”,都被纳入了他们的经验模型。
而韩东的团队则沉浸在数据的海洋里,他们追踪着“高记”官方商城及各大电商平台上,不同区域Ip地址用户对“年货礼盒”、“腊味”、“高端酱油”等关键词的搜索、收藏、加购行为;他们分析着社交媒体上不同地域美食博主的菜谱变化;甚至接入了第三方数据,观察竞品在特定区域的广告投放力度。
两周后,两份风格迥异的年货备货计划书摆在了高辉面前。
赵副总的计划,厚厚一叠,更多的是文字描述和表格,语言带着浓厚的行业经验和地域特色,比如“华北地区偏好浓色重味,老抽备货需增加15%”、“华南年底煲汤需求旺,味精和鸡精组合礼盒可重点投放”。
韩东的报告,则更显“冰冷”和“抽象”。大量的图表直观展示了各区域对不同品类的预测需求指数,精确到百分比。其中,有几个关键差异点尤为刺眼:
1. 针对华东某沿海省份,赵副总团队依据往年经验和经销商反馈,认为该地口味清淡,对主打“零添加”的清淡系列酱油需求平稳,备货量仅微增5%。而韩东的数据模型却显示,该省份过去半年对“健康饮食”、“低盐食谱”的线上搜索量暴涨,且“高记”“零添加”系列在该区域的线上销量环比增长超过40%,因此预测需求增幅应达25%。
2. 对于西部一个人口流出大省,赵副总团队基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家庭聚餐增多”的经验,大幅调高了经典款酱油和味精的备货量。而韩东的数据却表明,该省近年来线上购买力并未显着提升,且竞品在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促销,建议保守备货,甚至略微下调。
会议室的空气再次凝结。这一次,争论的焦点不再停留在理念,而是具体到一个个区域,一箱箱货品。
“华东那边,线上数据是好看,但谁知道是不是一时新鲜?我们线下渠道反馈,老百姓还是认老味道!”赵副总手下一位负责华东的区域经理率先发声。
韩东团队的数据分析师立刻回应:“我们有用户评论情感分析,正面评价超过90%。而且,搜索行为和加购数据是具有前瞻性的,这代表了潜在的购买意愿,不仅仅是‘一时新鲜’。”
“西部那个省,我们跟经销商确认过,年底好几个大厂子都发奖金,购买力肯定上来!你们光看线上,看不到线下这些活情况!”另一位区域经理反驳。
姜云此时介入,用他惯有的冷静语气说:“从财务风险控制角度,西部省份的建议值得重视。如果基于经验判断进行大幅增仓,一旦销售不及预期,导致的库存减值会直接侵蚀利润。或许可以采取一个折中方案,略微增加备货,但同时要求经销商提供更严格的销货承诺,或者配套更灵活的退换货机制。”
林薇也补充了她的观察:“我们在该省的‘风味探索官’社群活跃度确实不高,与线上数据相互印证。或许可以尝试,在年货节期间针对该区域投放一些精准的线上广告,测试一下实际转化,再决定后续线下是否跟进。”
高辉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这不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在激烈交锋。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趋势和量化的风险,而经验则填充了数据的盲区,提供了对微观市场人情世故的理解。
“这样吧,”高辉最终拍板,“华东省份,‘零添加’系列按数据预测的70%备货,同时要求当地销售团队紧密跟踪动销情况,一旦发现数据预测准确,立即启动紧急补货机制,韩东你们要确保数据反应的及时性。西部省份,按经验备货量的80%执行,同时采纳姜云的建议,与核心经销商签订更严格的销售协议,并配套小规模的线上精准投放进行测试。”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辉式”决策——不彻底倒向任何一方,而是在权衡之后,找到一个动态的、留有缓冲和观察空间的平衡点。他既给了数据驱动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尊重了传统经验不可替代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让两者在实战中相互校验的机制。
决议下达,众人各自领命而去。高辉知道,年货节的结果,将成为“新血”与“旧壤”能否真正融合的第一块试金石。数据与直觉之间,并非只有一条非此即彼的独木桥,或许,存在着一条需要共同探索的、更宽阔的道路。而这条路的尽头,将决定“高记”在未来商业世界中的航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