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书生续又生一问说: “ 我现在知道了 , 各家功夫每个不同 , 着重各异 , 但无非是想让单次生命体验更高效长久一些 , 累 积的知见更丰富多元一些 , 自己平生的造作少给自己日后带 来没有必要的烦忧 , 这样命运可以平顺绵长 , 心性可以少些 起伏 , 改变故有的陋习 , 打开封闭的心扉 , 消除二分的成见。

改性即改命 , 认知决定命运 , 理念决定经历 。 这性命上的事 我明白一些了 , 可是如何能观觉生慧或定生慧呢? 我想让自 己的慧根更利些 , 观达真理 。 ”

大和尚说: “ 梵语mula , 本意为树根 , 引申为根源 、 根本之 意 。 首先要起心立信 , 无信不足以立 , 更无法升起恒心 。 疑 慢怠是最常见的问题 , 五情六欲加上世俗蛊惑 , 一辈子就晃 荡过去了 。 日日下决心 , 结果日日新 , 白首回头看 , 一生为 谁忙 , 孤碑郊野外 , 到头一场空。

信根 , 于境决定 , 名信; 信生道 , 名信根 。 慧根 , 于法 , 观 达 , 观生慧。

五根包括五类: 信根 、 勤根 、 念根 、 定根 、 慧根 , 起于信而成于慧。

这五根相生互转 , 首先是信 , 之前我们说过 , 信有三层。

信根: 信根指自性中的自信 , 这可不是信奉什么宗教泥偶 , 自信是自觉的前提 , 而自觉是自性得以入主自身的前提 , 自 性是本真元神的自我意识之本性 。 当然很少有人在刚入门时 就能明心见性 、 了知这个皮囊只是幻梦角色 、 相信自己是有 灵魂的 、 是属灵的 、 是有开悟潜能的 、 是源自本真并必将归 于本真的 。 这一系列的认知 , 需要在勤 、 念 、 定三根具足后, 透过慧眼亲证。

慧眼是五眼之一 , 是智慧之目 , 是能照见实相的智慧 。 慧眼 又称灵眼 、 巨慧眼 、 全知之眼 、 全能之眼 , 是可以洞察凡间 一切的觉照感知能力 。 但多数人坚持不到慧眼亲证实相 , 就 已经疑心生暗鬼地退缩了 , 回到了自己确定性的生活里。

修行者起心发愿后 , 要浇灌心田 , 除草驱虫 , 待得根生芽长, 花开果落 , 才能有幸观见世间罕得的智慧种子; 再把这种子 精心培育 , 待其壮大 , 一茎二藤三花聚顶 , 慧果化身成神 。 这个过程有些人已经轮转多次 , 只差临门一脚 , 稍加点拨就可顿悟; 有些则刚刚入门 , 旧习成见颇深 , 要先转念才能入 道起航 。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层的勤根。

发修行之心愿后 , 坚信并守诺 , 勤加修持 , 日日精进 , 退去 陋习 , 累积新知 , 才能有可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 这勤根 , 也称精进根 ,是指在信根的基础上 ,坚持修行的方法不懈怠, 即四正勤。

日日用功迅猛精进 ,但目标与手段是有讲究的 。 走错了方向, 跑得越卖力气 , 离心中的目标反而越远 。 这念根是指一心专 注于正念 , 这可不是每日念咒的念 , 念是今心 , 即当下此刻 心之所向 。 很多人修行只为福报 , 要世俗里人们羡慕的那些 东西 , 为了能日后在人前显贵 。那这样的初心就值得推敲了。 当然如果在追求智慧的路上走偏了 , 对集气 、 对奇异功能、对助人改命 、 对酒色财气名 、 绝对的力量 , 生出贪欲 , 那也 就上了其它体验的路径 。 终点即起点 , 到头还需要重来过。

定根在修行中是重中之重 , 是鲤鱼跃龙门的前提 。 心专注于 一境而不散失 , 即四神足 。 这守心观意静心宁意的功夫 , 是 很有讲究的 。 不可坠入顽空 , 成了枯木禅 , 没了生机——人 不动心不动意不动气不动 , 厉害了 , 却唯独少了观照的觉在里边。

在定中 , 身体可以动或不动 , 身欲 、 思想 、 心意 , 是不随不 动的 , 观照的觉知始终都是了了分明的 。 好像要扑向老鼠的 灵猫 , 聚精会神 , 却静若处子 。 这时身心剥落成为解离状态, 意识从这个肉身我的局限中脱离出来 , 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 看待自己的生活 、 思想 、 境遇 、 念头 、 梦境 , 看待自己身边 的那些所谓的人与事 , 看待这个世界上各种正在展开与有待 展开的历史故事。

尝试着理解这些遭遇究竟要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启迪 , 为什么 自己会投身来到这个故事中 、 经历这个人物角色 , 投胎前的 初心所在是什么 , 此生要达成的体验与领悟又有哪些 , 这是 悟 。 悟到了 , 懂了 , 心智的智慧就有所升华 , 会感到自我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达成。

慧根 ,是内在自我意识的绝对觉醒 、 多重自我的统合与交融。 各自为战 、 彼此掣肘的不同自我 , 因此开始精诚团结 , 相互 配合 , 彼此互助 。 一种意识的高频共振与共鸣让全体自我开 始和谐地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 ”

书生问: “ 我现在对此深信不疑 , 也知道要让自己的身心意 都安稳下来 , 既有行动又不造作 , 时刻观照着自己的行为 、 言语和遭遇 , 从中努力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 并尝试着 做出必要的调整。

我想问 , 在《大学》 里有儒家至高之秘传 , 知止定静安虑得 , 这和佛法 、 道传是否异曲同工呢? ”

大和尚说: “ 正是 。 知止与静安观得 , 在佛教里也是核心功夫。

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如实观察一切法。止属 定 ,又名寂 , 体性静 ; 观属慧 , 又名照 , 体性明 。 止息 一切外境妄念 , 专注于所缘为定 。 在正见中如实知一切 法 , 非苦非乐 , 非色非空 , 非我非非我 , 非想非非想 , 此为观之慧 。 事无绝对 , 说是即错 , 说错即错 , 不可说 , 不可说, 故正法无言 , 全凭心神交融而领会。

三三昧: 空三昧 、 无相三昧 、 无愿三昧 , 为定慧等持 的 禅法 。 空 、 无相与无愿为观慧所修 , 三昧是心的定力。

在我佛门 , 有 止观双运 这一功夫法门。

若修观不修止 , 由于定力微劣 , 心晃动如烛火风中摇曳 、 光 影左右摇摆,不能明了见真实义,这时应兼修止;若只修止 , 定力是增上了 , 但枯禅死木一般 , 坐上一万年也毫无心智增 益 , 纯属瞎耽误工夫 , 是不能明了观见真实义的 , 这时当兼 修观 。 是故应当不偏习止观一方。

止观是有为的无为法 。 止是有为 , 观是有为 , 但身心意三不 造作 、 静安而待是无为 。要学会把自己的心神与思想剥离开, 常人思想活跃 、 心神沉睡; 而开悟者神意飞扬而思想独立 。 这样身体可以如常地去应对生活中的起居住行等琐事 , 心神 可以持续修行 , 外出游历 , 旁观者清地观察正在经历或将要 经历的人生故事。

法性寂然为止 , 寂而常照为观 。 止如明镜止水 , 观如明镜中 水影现万象 。 止与观 , 一体而不二 。 故称 ‘ 止观不二 ’ 。 止 息一切境界散乱纷杂颠倒幻相 , 息心静 (思) 虑 , 为 ‘ 止 ’; 分别因缘生灭相 , 推寻检析观心分明 , 为 ‘ 观 ’。

这里的虑 , 可不是忧虑 , ‘ 过虑 ’是一种心理问题 。 能虑者, 是思虑周到 , 驱除偏见 。 ‘ 虑 ’是思考精审 。 朱子《大学章 句》 释 ‘ 虑 ’字为: ‘ 虑 , 谓处事精详 ’ , 虑是思维的缜密 性与缜密思维的能力。

翻来覆去总是想 、 想也想不明白 , 那叫做反刍式思维 。 想的 东西要都是 ‘ 谁谁对不起我 、 谁谁应该怎么做 、 万一出现这 样或那样的意外可怎么办 ’——焦虑 、 忧虑 、 毫无建设性的 思量 , 那可不是功夫。

要知道 , 静有三重: 身静 、 思静 、 心静 。 静而观止 , 止息间 可入三摩地 。 三摩地是梵语 , 意思就是 ‘ 定 ’境 。 在定境中, 可不是顽空混沌 , 那是沟通三界意识流的交汇中转枢纽; 只 是如果你的头脑一启动 ,那内在意识流就会被扭曲甚至中断, 之后头脑中的思想开始接手编制信息 , 成为假相信息流 。 分 别头脑的喧嚣还是智慧的交流 , 需要自己品悟其间的差别 。 这差别很微妙 , 但有一点很明显: 肉身头脑的思绪多是利己 为核心的 , 而智慧的交流多流淌的是知见的觉悟道理。

观这三界内外的意识信息流 , 辨识其中清浊 , 查看过往 、 现 在 、 未来中种种的平行可能性 , 这一切都是让自我在观中有 所得 , 得的就是这个 ‘ 慧心神性 ’ 。 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 , 一念间亿万种可能性都同时展现出来 , 然后你可以选择一种 你想体验的进而抉择成你渴望激活的未来人生走向。

故言: 观能断惑 、 开庄严大智 、 得自在从容 。 观生死运势 , 明确地知道哪一个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续涟漪 , 因此也就破 了诸多烦恼 , 从容面对未来的展开 。 ”

书生惊叹: “ 原来如此! 一切都顺理成章 , 简单明了 。 现在看这七个字 , 说得真是明白 。 原来古人把能讲的道理都讲过了 , 只是我们后世之辈 , 无能无才无德又自傲 , 理解不了天 真本意。

请问大师 , 这止观生慧的功夫是本邦上古之智 , 还是外邦之圣法呢? ”

大和尚说:“佛门修行止观的方法是从西域传来的法,如《安 般守意经》 、 《修行方便禅经》 、 《坐禅三昧经》 、 《禅秘 要法经》 、 《禅要秘密治病经》 等等 。 禅师的修行实践是有 一系列明确的指导阐释的 。 但据我所知 , 本邦的道家早于这 些经典入境前就已经开始系统地静心练炁 、 凝神返虚了 。 只 是不同时期的朝廷需要不同的宗教势力来安邦定国 , 所以儒 释道三家轮番成为了这时代剧的信仰主角 。 不过民间的百姓 得到的只是宗教的仪轨和符合政权需要的迷信 , 极少有人能 知道真正的心法是自性的觉醒。

说真的 , 那些达官是畏民如水火的 , 愚民 、 蠢儒 、 庸吏才好 驾驭 。 所谓王道 , 愚下而乱上 , 让士大夫们彼此争斗内耗 、 相互打压 , 让百姓们把拯救疾苦的希望化作香蜡纸钱排解心 中的怨苦 。 自古宗教和政治就是沆瀣一气的。

禅学 , 在北朝和隋代大致有四类禅法流行:

以僧稠 、 僧实为代表的 , 北朝禅法 “ 显学 ” , 僧稠所传 五 停心 、 四念处 ;

以达摩为代表并在民间广泛展开的 , 大乘 壁观 、 二入四 行;

以天台宗的禅法 ,慧思 、智领( yi) 的法华三昧为代表的 , 圆顿止观;

以流行在晋 、 赵等地的头陀行禅 , 参话头。

隋代 , 僧稠系禅法衰落 , 天台禅法兴盛 , 构成地位交替 。 到 唐朝时 , 禅宗禅法逐渐盛行起来 。 六祖惠能传法后 , 一花开 五叶 , 流衍出临济宗 、 法眼宗 、 曹洞宗 、 云门宗 、 沩仰宗 , 留下许多语录 、 诀要 、 偈颂 。 另外 , 华严宗人澄观 、 宗密融 会华严与禅宗 , 主张教禅一致 , 后来盛于辽国 、 西夏 。 有些禅宗僧人也会借华严义理来阐扬禅宗禅法 (参禅) , 如 宋代 、元代临济宗杨岐派的部分禅僧 。这些支派后来在朝鲜、 日本 、 台湾 、 海南各有分支。

唐中叶 , 金刚智 、 善无畏等三藏传密宗禅法 , 别又形成流派,

为唐密的止观 。 留有《无畏三藏禅要》 等书可以参考借鉴 。 ”

书生听呆了 , 疑惑地问: “ 这许多流派各成体系 , 我辈后人当何去何从? ”

大和尚说: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中广述了渐次止观:

持戒修定 , 能渐次悟入实相。

《六妙门》 中有 , 不定止观: 顺应众生之根性能力 , 依其实践顺序亦可不定。

《摩诃止观》 中讲圆顿止观: 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

修四种三昧。

三种分类 , 皆是大乘圆教 , 俱缘实相。

渐次止观指由浅入深 。 从十二门禅 (四禅 、 四无量心 、 四无 色定) 、 六妙门 、 十六特胜等 , 九想乃至八胜处 、 十一切处 等 , 外加师子奋迅三昧 、 超越三昧等精深禅法 , 以及观四谛 十六行 、 三十七道品等声闻法 , 发四弘誓愿 、 修六波罗蜜等 菩萨法 , 再到法华三昧 、 般舟三昧 、 首楞严百八三昧 、 自性 禅等九种禅 , 乃至无缘大慈大悲等禅法 。 该次第又见于《法 界次第初门》 。

《六妙门》为不定止观,修此法门,能至涅盘,所以称为 妙门 。

前三是定: 一 、 数息门 ; 二 、 随息门 ; 三 、 得止门。

后三是慧: 四 、 观门 ; 五 、 还门 ; 六 、 净门。

法华三昧即《摩诃止观》 一书所诠的圆顿止观 。 内容是一乘

十观 。 指观心具十法门 一科的内容:

(1)观不可思议境; (2)起慈悲心; (3)巧安止观; (4)破法遍; (5)识通塞;

(6)修道品 ; (7)对治助开; (8)知次位; (9)能安慰 (安忍) ; (10)无法爱 (法执) 。

其所缘之境 , 为: 阴界入 、 烦恼 、 病患 、 业相 、 魔事 、 禅定、 诸见 、 增上慢 、 二乘 、 菩萨。

一乘十观以 观不可思议境 最为核心 。 不可思议境的具体 内容则是指天台宗的 一念三千 ,观法是 一心三观 (从 假入空 二谛观 、从空入假 平等观 、 中道第一义谛观)。

在所缘境中,阴界入境为所缘,是凡圣所共有 、常自现前(其中又以自己的心 、 识阴为代表) , 余九境待境现前时才作为所缘境。

《法华三昧行法》 、《法华安乐行义》 记载了修法华三昧之方便及正修行之法 , 为天台 9 四种三昧 9 中的主要行法。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略明开蒙初学坐禅止观要门) 为天 台止观入道枢要 , 以圆顿止观为依归 , 阐述渐次止观之精要, 与《禅门要略》 同为修习止观的要略。

以上是天台宗内的东西 。 再说华严宗里的宝贝。

止观十门 ,出《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又见《华严三昧章》, 为十重唯识之观行 。 十重唯识初三初教 , 次四终 、 顿教 , 后 三圆教中别教 , 具十门圆教中同教。

会相归性门: 心行称理 , 摄散名止 。 (观一切法自性皆空, 分别解了 9一念行 9心 , 称理而观; 摄散入静 , 名止)

依理起行门: 止不滞寂 , 不碍观事。

理事无碍门: 由理事交彻而必俱 , 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

理事俱泯门: 理事形夺而俱尽 , 故止观两亡而绝寄。

心境融通门: 绝理事无碍之境 , 与泯止观无碍之心 , 二而 不二 , 故不碍心境而一味 , 不二而二 , 故不碍一味而心境 两殊。

事融相在门: 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 , 即止之观 , 亦见一 切。

诸法相是门 :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

即入无碍门: 由前中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 , 七则一多相是 而非异 。 此二不二同一法界 , 止观无二之智 , 顿见即入二 门 , 同一法界而无散动。

帝网重现门: 由事则重重无尽 , 止观亦普眼齐照。

主伴圆备门: 即此普门之智为主 , 故顿照普门法界时 , 必 摄一切为伴 , 无尽无尽。

华严宗以 心境圆融不二 ,诠解止观一词 。据《华 严经义海百门》 ,见尘无体 , 空寂之境为止 , 照体之心是 观 。 由能观之观心无缘 , 即观者去除能观的自我性; 所缘 之止境无体 , 即去除所观境的实体性; 如是 , 则能观与所观 境相合空性 , 心境无二 , 止观融通无碍 。 故 由止无体

不碍观心 由观心不碍止境 , 如此体证境智不二 , 即是 华严之所谓 止观 ”。

华严之五教止观 , 约教判由浅至深 。 若直显华严止 性起奥旨 , 则为《法界观》 : 事法界 、 理法界 (真空观) 、 理事 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观) 、 事事无碍法界 (周遍含容观) ;

《妄尽还源观》 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 , 举此六门通为 一观; 《普贤观》 明华严经菩萨止观; 《华藏观》 观察华藏 世界相等等。

按《华严游心法界记》 阐述 , 欲入 9华严三昧 9 (一乘圆教止 观) , 解门有二:

一 、 缘起相由门 ; 二 、 理性融通门。

前者就事显示法法间的无尽缘起 , 后者就 9理 9说明空 有圆融无碍 。 行门则于解门中 , 审谛取之 。 先令识妄念 , 后 依解门摄念成观 , 终至无念处亡言绝解 , 以念智照无相境 。 久作纯熟 , 心不失念。

《华严五教止观》 中提出三种入道方便:

一 、 征令见尽 , 令其亡言绝解。

二 、 示法令思 , 剥颠倒心和断执。

三 、 显法(遮情 、 表德) , 离言绝解。

按《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所记 , 该文略说华严经菩萨止观, 广说见别处所记 。 又据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 法藏和尚传》 所说 ,《华严三昧观》 (即华严三昧章或称发 菩提心章) 、 《华藏世界观》 (散佚) 、 《妄尽还源观》 , 为拟天台法华三昧观而作的华严止观着述。

最后说说法相宗 , 他们守的是《瑜伽师地论》 。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 有四种所缘:

遍满所缘: 有分别影像 、 无分别影像 、 事边际性 、 所作成 办;

净行所缘: 不净 、 慈愍 、 缘性缘起 、 界差别 、 阿那波那, 即五停心;

善巧所缘: 蕴 、 界 、 处 、 缘起 、 处非处等五类善巧;

净惑所缘: 观下地麁(cu)性 、 上地静性 , 暂断烦恼 (世俗 道) ; 观四谛 , 究竟断烦恼 (出世间道) 。

按《瑜伽师地论》 , 始从修习善法欲已去 , 乃至未起顺决 择分善根 , 名初修业瑜伽师; 若已起顺决择分善根 , 所 谓煖 、 顶 、 随顺谛忍 、 世第一法 , 名已习行瑜伽师; 若已证入正性离生 , 得谛现观 , 不由他缘 , 于佛圣教 , 不为馀 缘之所引夺 , 名已度作意瑜伽师。

已度作意为《瑜伽师地论》 中修瑜伽行的成就状态 , 是指诸 缘影像 、 意识中显现对象的印象 、 为禅修所取的相 , 所有作 意皆得圆满 。 此圆满故 , 便得转依 , 一切麁重悉皆息灭 。 得 转依故 , 超过影像 , 即于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 。 换言 之 , 由于圆满了以影像为所缘的止观修行 , 便得所依(身心) 清净 。 由所依 (身心) 清净 , 生起无分别智见而所缘清净。

四种所缘中 , 遍满所缘为止观的一般性说明 。 有分别影像指亲近善士 , 闻思 (后三类所缘境事: 净行 、 善巧 、 净惑) 正法 , 起正思惟 , 观察简择 , 属于修观慧 。 ‘ 无分别影像 ’ 为心念专注 , 摄意专念所摄影像 , 属于修定 。 在未修成定心 前 , 只是散心分别观察 。 修止得轻安成就正定后 , 就可以空 正见依定修观 , 进到闻思修中的 ‘ 修慧 ’ 。 此时 , 以无性空 为所缘修 ‘ 观察 ’ , 名 ‘ 有分别影像 ’ 。 观察久了 , 以无性 空为所缘而修“ 安住 ”——定 ,名‘无分别影像 ’。 安住了, 再修观察; 修观将成就时 , 应由观力重发轻安 , 才名修观成 就 。 以后 , 就止观相应 , 成止观双运。

《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章》 中提出 ‘ 五重唯识观 ’ , 建立 了法相宗的观行次第。法相宗论述修行次第的重要着作为《大 乘入道次第》 , 阐述大乘修行次第的境 、 行 、 果 , 该书亦为 《劝发菩提心集》 的延伸着作。

六祖南遁后 , 在南部有了上座 , 叫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将禅那表达为心的特质 ‘ 安止 ’ , 经由奢摩他和 毘(pi)钵舍那 , 即将心固守在一个特别的对象上(业处) , 和以 慧对它进行观察思维 ,从而进入四种禅那 ,进而得到解脱智。

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将止观二者具体化为:

奢摩他禅修: 止寂禅以坐姿为主 , 且不宜变换姿势 , 若身 体不适须要换姿势,也要守住所缘(目标)。止禅于所缘,保 持 ‘ 寻 ’ (专注目标)、 ‘伺 ’ (继续专注目标) , 所缘是概念 法(世俗谛)。

毘钵舍那禅修: 内观禅不拘姿势 。 观禅寻 、 伺对象 , 所缘 是究竟法(真实谛)。 如: 观 ‘ 触 ’——呼吸的触 、 腹部起 伏(风触色)、坐姿及臀部的触等;感受声音的生灭 。其它的 蕴 、 处 、 界 , 不宜当初始观禅的对象 。 观 ‘ 色的集法 ’ , 则可观察具有身 、 心 、 鼻才有吸气 , 与具有身 、 心 、 鼻才 有呼气 , 又从众缘生可悟入无常 , 导致更高阶的智见。

南传佛教修习止观而生起观智的次第为:七清净和十六观智。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修行流派和各家偏重长短裨益 。 你更热衷 哪个流派 , 我再具体说给你听 。 ”

书生一脸苦相 , 把眼神投向了道士 , 然后说: “ 大师啊 , 您倒说说 , 你家的功夫 , 又是如何? ”

博看读书推荐阅读:清穿后我成了九爷的受气包豪婿韩三千重生香江之泛娱乐帝国1937从北平到南京先撩为敬:国民男神,请自重平行世界之重塑人生重生后,爷爷为我暴打富豪爸爸变成女生后与女友的日常生活小鲜肉从军记影视娱乐诸天万界之娇妻太撩人假面骑士ZIO的自我修养重生之嫡女祸妃乡村孤儿财阀千金是病娇,又来绑我了!我有灵泉空间,打造最美乡村天界战神在都市绝嗣兽夫,靠我生出了一整个族谱开局重生被退学,然后我逆袭了直播:老登,鬼火停你家楼下咯!糟糕!假死脱身后被女主逮住了误入邪教现场的我真的是个好人被流放后,我在边关卖火锅我有一个超能终端哥,你是警察,不是恐怖分子啊小时候救的校花,长大后她倒追我人人都爱大箱子黑科技:最强军火商小狐狸野又撩,在暴君怀里撒个娇真龙觉醒:重生异世从龙开始凤临之妖王滚下榻鬼神都市田园果香噶我腰子?我靠氪金电子女友杀穿缅北天嫁妻约,总裁别霸道穿越以后,我躲在幕后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悠闲生活之歌神系统四合院:这个保卫员坏,痞,帅!被拜金女友分手,我激活神豪系统你哭了?玄学,中医兴起,从直播开始雷电法王之开局对小怪打出了百亿伤害我爹地求生欲100分从收留青梅竹马开始重生成偏执前任的小撩精我家贺先生很高甜方塘梦兽世逃荒,我和三个龙崽杀疯了神豪系统:四大校花非我不嫁中和之道十年寿命,我低调打爆世界
博看读书搜藏榜:重生之锦绣美人谋婚婚欲醉:亿万老婆惹不得憋宝人我的修仙游戏,开局氪金成仙!萌宠豪门冷妻:非你不可美妆皇妃:我在古代直播带货我的愿望就是你!娱乐:我这么帅你们竟然叫我狗贼慕葵兮九零炮灰她被迫暴富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双城:开局和蔚做狱友和离前我重生了蛇夫总裁的小狼犬盛嫁之田园贵夫重生之目中无人斗罗之暗金斗罗夫人,顾总又在求复婚了!霸妻难宠:夫人,低调点护花冷少我医武双绝,体内还有一条龙真千金被读心后,五个哥哥宠上天启航1999之大国建工年代文女配只想当咸鱼妻子的游戏神算小小姐马甲一地修仙归来,我无敌你随意穿成恶毒女配和反派he刚会五雷正法,整蛊主播上门打假浪子不浪重生归来的她们重生之影后的宠夫日常灾厄乐章盛世田园:拐个将军,忙种田!净身出户,只能靠双修无敌邻居是热芭?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妻子的隐私国医:开局扮演神级手术大师王磊特工医妃她不讲武德风水神医诡异:开局觉醒鬼医瞳我的极品护士老婆幼龙一岁半:我被九个妹妹团宠了早安孟少心,我的霸道老公官道天下命气师四合院:从少年到首富惊!暴君的团宠崽崽是天道亲闺女腹黑王爷的小毒妃震惊:这个植物系领主太妖孽
博看读书最新小说:我是谁?囚笼!莫名其妙被神丢丢百年之后让你卸甲没情绪,两巴掌后情意绵最终成为一个不干人事的人事璀璨星河唯你是光东莞往事记两界:离婚后,我在异界造反纪元重铸:我的完美人生高武:我能掠夺寿元跟着爷爷学中医谍战:我能拾取词条直播修仙:家人们谁懂啊开局退婚?我魔道妖子惊呆校花钓鱼让我走上人生巅峰平步深渊:机械狂神重生1988:垃圾大王的幸福生我靠抽奖系统,逆袭成世界首富姐姐,我真的想做个废物抗战:从搜刮六子财产开始赎的光亮剑:我的独立崛起路富商风水师开局卖冰棍,解锁全球资产称命人重生之问道官途虚空法界,细雨着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绝密暗线:1940南洋霸主:从溃兵开始全球高武,你修大品天仙诀?都市神医:开局签到鬼门十三针沪上浪花飞车厢结识女老板,我走向人生巅峰35岁获得传承的我成了绝世神医谍战:暗夜北翼之盟玄道门之上古往事开局一张结婚证,技能全靠颁上一秒凡尘,下一秒封神开局差评,系统让我当武林盟主我刚成为大明星,你告诉我修仙了大唐战神在现代诗魂封神都市偶得传承让你探秘水怪,没让你惹出一条龙象牙之塔神豪系统,能买到一切不可能轩爷当道穿越后,我选择躺平当小光变成了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