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省城南陵,梧桐叶已染上淡淡的金黄。李鸣风站在省委大院11楼的办公室窗前,俯瞰着这座千年古城。作为新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他的分工已经明确:负责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统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
办公室比千湖市委的书记办公室宽敞许多,红木办公桌厚重沉稳,墙上挂着全省地图,书架上整齐排列着政策文件和理论着作。但李鸣风明白,这间办公室的分量,远不是空间大小所能衡量。
“李省长,这是今天需要阅批的文件。”秘书赵成轻轻将一摞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上。赵成是省委办公厅特意为他挑选的秘书,沉稳干练,熟悉省级机关运作规则。
李鸣风点点头,目光却仍停留在窗外。从千湖到省城,从市委书记到省级领导,不仅是岗位的变化,更是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的转变。他需要尽快完成这种转变。
第一项考验来得很快。上午九点,他主持召开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与会的是各省直部门一把手和各地市分管副市长。这些厅局级干部个个经验丰富,有的资历比他还老。
当李鸣风走进会议室时,敏锐地察觉到几道审视的目光。他不动声色地在主位坐下,开门见山:“今天不听汇报,主要研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三个突出问题:投资增速放缓、区域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困难。请大家直奔主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会场沉默了片刻。省发改委主任率先发言,但内容四平八稳,多是常规分析和一般性建议。
李鸣风打断他:“王主任,我想听的是针对性措施。比如,针对民间投资下降,你们有什么具体对策?”
“这个...我们正在研究...”
“研究到什么阶段了?有时间表吗?”
发改委主任额头见汗:“我们尽快...”
李鸣风转向其他部门:“工信厅,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什么?财政厅,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存在哪些障碍?”
一连串精准的提问,让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些久经沙场的厅官们发现,这位新来的常务副省长不仅懂行,而且作风硬朗。
会后,李鸣风把发改委主任留了下来:“王主任,我不是要为难你。但省级部门不能只当‘二传手’,要有省级的视野和担当。”
“李省长批评得对。”王主任诚恳接受,“我们确实需要转变工作方式。”
下午,李鸣风调研省政务服务中心。与千湖市相比,这里的硬件设施先进很多,但细心观察,他发现一些问题:部分窗口办事效率不高,“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进缓慢,个别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在一家企业注册窗口,他假装办事群众咨询流程。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递过一张材料清单:“按照上面准备,齐了再来。”
“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这项要求?”李鸣风问。
“单子上写得很清楚,自己看。”工作人员不耐烦地说。
随行的中心负责人脸色大变,正要上前解释,被李鸣风用眼神制止。
调研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李鸣风没有发火,而是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省级政务服务中心的效率反而不如一些地市?第二,‘放管服’改革在省级层面遇到了什么特殊困难?第三,如何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
中心主任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当晚,李鸣风在笔记本上写下初步思考:“省级工作与地市不同:一是宏观性更强,需要把握全局;二是协调难度更大,部门利益交织;三是示范效应更重要,省直机关作风直接影响全省。”
第二天,他做出一项令人意外的决定:用一周时间,走访调研各省直部门,不是听汇报,而是看实情。每到一处,他必看服务窗口、必问一线人员、必查工作流程。
在财政厅,他详细了解专项债券申报使用情况;在工信厅,他重点询问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在统计局,他特别关注数据真实性问题...
一周后,李鸣风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提出了“省直机关效能革命”的构想:建立厅长接待日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处长擂台赛”...举措具体而有力。
省长刘建国充分肯定这一思路:“鸣风同志调研深入,问题抓得准。省直机关确实需要来一场效能革命。”
然而,改革必然触动利益。没过多久,各种议论悄然出现:
“新官上任三把火,烧不了多久。”
“从地方上来的,不懂省级机关运行规律。”
甚至有人暗中设阻,使一些改革举措推进缓慢。
李鸣风不为所动。他选择省发改委作为突破口,亲自指导其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将审批时限压缩一半。首批试点的三个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成效显着。
其他部门见状,态度开始转变。更让李鸣风欣慰的是,许多年轻干部对他的改革举措积极响应。他们渴望改变,希望干事创业。
一个月后,李鸣风已经基本熟悉情况。他开始思考更大格局的问题:如何将千湖经验在全省推广?如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在国家战略中找准本省定位?
他主动向省委书记和省长请缨,牵头研究“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这不仅是他熟悉的领域,更是关乎全省未来竞争力的重大课题。
调研中,他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各地市各自为政,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统筹协调。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不惜恶性竞争。
在一次各地市分管副市长参加的座谈会上,李鸣风直指问题:“大家看看,全省有十几个新材料园区,但真正有竞争力的有几个?如果继续这样低水平重复建设,最终只会全军覆没。”
他提出建立“全省一盘棋”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差异化发展,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建议得到多数地市响应,但也遇到阻力——特别是那些实力较强、不愿被约束的地市。
面对阻力,李鸣风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不是强行推动,而是先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试点,用实效说话。同时,他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将本省新材料产业纳入国家布局。
夜深人静时,李鸣风常常站在办公室窗前,思考着省级领导的责任与担当。与主政一地不同,省级领导更需要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协调各方。这对他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他信心十足,十二年地方主政经历,特别是推动千湖创新发展的实践,让他对全省发展有了更深思考。他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就一定能在新岗位上干出一番新业绩。
站在新的起点上,李鸣风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未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舞台、更重的责任正在前方等待。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