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港湾的温情暂歇,李鸣风的目光重新聚焦于榆林县委这方充满权谋与机遇的棋盘。县委副书记的头衔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考验智慧的平台。审计风波虽已平息,郑卫国的“冷眼”并未消散,反而因李鸣风在全县层面影响力的稳步提升而更添阴鸷。李鸣风深知,想要真正“把根扎牢,把势蓄足”,必须在这副书记的棋局上,下出更精妙的落子,巩固地位,拓展空间。
时值年末,全县各项工作的年终考核评估提上日程。这本是常规工作,却在县委常委会上掀起了第一轮暗涌。
郑卫国作为县长,主抓政府工作,自然希望政府口各条线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他主导的政府办起草了一份年终考核方案草案,提交常委会审议。草案中,对开发区(高新区)的考核权重设置得异常之高,经济指标占比惊人,几乎涵盖了Gdp增速、工业产值、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等所有硬性经济数据,而对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软实力”方面的考核则相对弱化。
郑卫国的意图昭然若揭:利用开发区作为李鸣风“基本盘”的地位,通过设置超高难度的经济指标考核,一旦开发区因宏远项目进入稳定期或孵化园尚在投入期而增速放缓,他就能以此为由,在常委会甚至上级领导面前,质疑李鸣风的能力和“榆林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而削弱其影响力。
“同志们,开发区是我县经济的主引擎,龙头作用至关重要!加大对其经济指标的考核权重,就是要树立鲜明导向,督促其时刻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为全县多做贡献!”郑卫国在常委会上陈述草案时,语气铿锵。
李鸣风不动声色地翻看着草案,心中冷笑。郑卫国这一手,看似“重视”开发区,实则是“捧杀”和“加压”。他等郑卫国说完,才沉稳开口:
“郑县长强调开发区经济引擎作用,我非常认同。考核是指挥棒,设置科学合理的权重至关重要。”
他话锋一转,条理清晰地提出异议:
“第一,考核需全面客观。开发区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营商环境的示范窗口、社会治理的先行区。只重经济硬指标,忽视创新、环境、治理等软实力,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开发区发展成效,更可能引导开发区走向‘唯Gdp论’的歧途,忽视长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根基。这与我们打造‘榆林模式’的初衷相悖。”
“第二,权重设置需符合实际。宏远项目已进入稳定生产期,其带来的爆发式增长效应将逐步趋缓,这是经济规律。孵化园正处于投入期,产出需要时间。现阶段设置过高的经济增速考核,既不科学,也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行为,甚至导致数据注水。这不利于开发区健康发展和‘双轮驱动’战略的落实。”
“第三,考核应体现差异化。开发区的定位和职能与乡镇、县直部门截然不同。用一个过分侧重经济增速的‘重锤’去考核所有单位,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应该根据各单位的核心职能和发展阶段,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李鸣风最后提出建议:
“我建议,开发区的考核应**‘四维并重’:
1. 经济发展,关注总量、质量、结构,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研发投入强度。
2. 改革创新,重点考核‘阳光机制’深化、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制度创新成果。
3. 社会治理与安全:考核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资关系和谐、社区治理成效。
4. 贡献与辐射:考核其对全县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对乡镇企业的技术溢出、对县财政的净贡献度。”
李鸣风的发言,既点破了郑卫国方案的不合理之处,又提出了更科学、更符合开发区长远定位的替代方案,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方文山书记微微颔首,显然更倾向于李鸣风的观点。其他常委也纷纷发言,认为李书记的方案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最终,会议决定由县委办牵头,组织部、发改局、统计局参与,在郑卫国草案和李鸣风建议基础上,重新拟定一份更科学、更平衡的年终考核方案。郑卫国的“考核加压”策略,在第一回合便宣告失利。
在防御郑卫国攻势的同时,李鸣风更着眼于主动破局,建立更大的功业,将影响力从开发区辐射到更广阔的县域。他将目光投向了制约榆林各乡镇协同发展的瓶颈——交通。
前世记忆清晰提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区域交通一体化。而榆林县内部,尤其是北部山区乡镇与南部平原、东部开发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依然薄弱,路网等级低、迂回不畅,严重制约了资源流动、产业协作和全域旅游发展。
李鸣风利用副书记的身份,协调县交通局、规划局、各乡镇,启动了一项战略性研究:《榆林县域内部交通环线优化提升规划》。他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
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李鸣风没有空谈战略,而是拿出了详实的数据和分析图:
“大家看,从青山乡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开发区深加工企业,要绕行近二十公里;东部几个有旅游潜力的乡镇,因为道路不畅,游客稀少;北部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运输成本高昂……这不仅仅是交通问题,更是制约我们全县统筹发展、共同富裕的关键短板!”
他抛出了核心构想:
“我们要编织一张‘榆林环线’,北线:提升现有S302省道支线等级,打通北部山区资源通道。
中线:利用并优化现有县道x107、x203,形成连接中部平原农业区和主要城镇的快速通道。
南线:规划新建一条连接开发区、贯穿南部潜力乡镇、最终接入千湖市外环高速的快速路,暂名榆南大道!这是环线的‘主动脉’,将极大缩短南部乡镇与开发区、与市区的时空距离,激活南部发展潜力。
东西连接线:规划几条关键的东西向连接线,将环线串联成网,彻底改变各乡镇‘孤岛’状态。”
这个规划,格局宏大,切中要害。一旦实现,将彻底重塑榆林内部发展格局,为各乡镇注入强劲动力。交通局的专家们听得两眼放光。
“李书记,这规划太好了!但……资金?”交通局局长道出了最现实的问题。新建榆南大道,投资将是天文数字。
李鸣风早有预案:
“资金分三步走:
1规划先行,争取上位。立刻将‘榆林环线’,尤其是榆南大道,纳入市、省交通路网规划盘子,争取上级立项和资金支持。利用好国家‘四好农村路’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窗口期。
分段实施,滚动开发。不求一步到位。优先启动需求最迫切、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路段,比如榆南大道靠近开发区的一段,可以结合开发区扩展和宏远物流需求先行建设,以点带面。
创新融资,多元投入。探索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县财政投入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开发区作为最大受益方之一,也可以从发展基金中拿出部分支持关键连接线。”
这个规划,不仅展现了李鸣风作为县委副书记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更体现了他务实可行的操作路径。方案在县委常委会上获得高度认可,方文山书记亲自拍板,要求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力争纳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库。郑卫国虽然内心不忿,但也无法否认这个规划的巨大价值和可行性,只能阴沉着脸表示“原则同意”。
副书记分管或联系组织工作的便利,让李鸣风得以更深入地观察榆林的干部队伍。他深知,要在榆林扎下深根,形成持久影响力,必须建立一支认同自己理念、执行力强的干部班底。这并非结党营私,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施政方针。
他采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在各种会议、调研、项目推进中,他留意那些思路清晰、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的干部。如青山乡推进危改中表现出色的常务副镇长周宇,在S101水源地协调中展现专业素养的环保局工程师陈静,以及在开发区招商一线成长起来的几名年轻干部。
对于看好的苗子,他创造机会让他们承担更重要、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将周宇从青山乡调整到情况更复杂、发展任务更重的柳河镇担任镇长;推荐陈静参与市里组织的“青年环保英才培养计划”,并暗示其在未来县域环保治理中可担重任;让开发区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参与“榆林环线”规划的前期协调工作,拓宽视野。
在与这些干部的个别谈话或小范围座谈中,他不遗余力地传递自己的施政理念:强调“阳光机制”的公正透明、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勇于改革创新的担当精神、以及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他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志同道合者。
在县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他会在常委会或与方文山书记的沟通中,适时、客观地推荐经过他观察和考验的人选,强调其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而非个人关系。他的推荐理由充分,往往能得到方文山的认可。
这种基于能力和理念认同的班底建设,虽然缓慢,却根基牢固。一张以李鸣风为核心,辐射县直关键部门、重点乡镇和开发区的“人才网络”正在悄然编织。
就在李鸣风在副书记棋局上纵横捭阖之际,开发区传来一声振奋人心的“春雷”——智图科技正式入驻孵化园并启动核心AI算法研发项目!
宏远配套的标准研发楼内,崭新的设备已经就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工程师们精神抖擞。在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上,智图科技的创始人,一位从硅谷归国的年轻博士,激动地表示:“选择榆林,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政策支持和高效服务,更是因为李鸣风书记所倡导的‘阳光机制’和‘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这让我们相信,这里是一片能让技术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
李鸣风亲自到场祝贺并致辞。他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作用,而是将功劳归于团队的努力和开发区“阳光、创新、实干”的环境。但所有人都清楚,没有李鸣风的前瞻布局和不遗余力的推动,没有那场及时的两千万“及时雨”,就没有今天智图科技的落地生根。
智图科技的启动,如同在榆林沉闷的产业格局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带来了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榆林开发区,正在成为苏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科技创新高地!这无疑为李鸣风的政治资本增添了极具分量的一笔。
郑卫国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视上关于智图科技启动的新闻报道,脸色铁青。他感到李鸣风的影响力,如同那不断延伸的“榆林环线”构想一样,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榆林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更强烈的危机感,在他心中交织。他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否则,榆林的未来,将彻底姓“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