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的手还没从摄像头移开,周予安的斗篷已经绷成一道弧线,死死压在设备上方。那层蓝光还在震,像是被什么东西从内部敲打。她知道,玉佩里的画面没停,只是被拦下了。
她没关直播,而是直接拔了网线。
手机屏幕瞬间黑了。可就在断联前一秒,她看见男人的墨镜片里,金边框又闪了一下——和玉佩回溯时一模一样。
她把设备塞进抽屉,转身抓起笔记本,插上离线网卡。周予安飘到她肩后,声音压得极低:“他在往外漏,不是主动放,是压不住了。”
林小满点头。刚才那一幕不是表演,是泄露。男人左眼里存的东西,正在往外渗,像裂了口的容器。
她打开本地缓存,调出直播最后几秒的录屏。画面定格在男人摘下墨镜的瞬间,她用帧逐级放大那只异瞳。纹路清晰,和玉佩背面的刻痕完全对得上。这不是巧合,是同一套记录系统。
她把图像拖进比对软件,输入关键词:“猫眼 纹路 遗传标记”。
没结果。
她换了个思路,把玉佩照片也导入,用边缘匹配功能反向搜寻类似结构。系统跳出三个近似图案,其中一个来自海外某基因数据库的公开论文配图——“线粒体标记序列可视化模型”。
她点开链接。论文标题是《跨物种基因记忆的可读性研究》,作者栏写着一个名字:周振声。
她愣了两秒。这个名字在上一轮热搜里出现过——#书店灵猫事件#发酵时,有网友扒出少女父亲的名字就是周振声,二十年前失踪的遗传学专家。
她迅速翻到论文附录,里面有一张实验参与者眼部扫描图。瞳孔纹路和男人左眼几乎一致。
周予安凑近屏幕:“同一个人?”
“还不确定。”她退出页面,打开社交平台,搜“周振声”。跳出来的不是学术资料,而是一条刚热起来的帖子:“神秘墨镜男身份曝光?三年前匿名捐赠眼角膜,受体为无名女童。”
她点进帖主主页,是个医学科普博主。帖子配图是一份模糊的医疗记录,显示某男性捐赠者因“眼部神经异常增生”被拒,备注写着“组织结构含非人类蛋白序列”。
评论区炸了。
“所以他的眼睛不是人眼?”
“dNA里混了猫的基因?”
林小满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男人留下的照片。她翻出实体相片,放到扫描仪下,用图像增强模式拉亮门框阴影。背景里一家医院的招牌慢慢浮现——仁济医院东区。
她记下地址,又翻到私信列表,找到一个Id叫“夜巡医”的粉丝。这人之前直播过这家医院的夜间值班,她发了条消息:“帮我查下今天有没有无名患者入院,血液送检基因中心。”
对方秒回:“刚刷到新闻,急诊收了个戴墨镜的男人,拒报身份,但抽了血做全基因测序,说是‘特殊病例上报’。”
她立刻调出医院官网的科室分布图,确认东区确实有独立基因采样室。周予安看着屏幕:“如果他是周振声,那少女是他女儿。可dNA能完全匹配吗?”
“如果是克隆,或者基因编辑胚胎……就可以。”她回。
话音刚落,手机震了一下。夜巡医发来一张偷拍图:病房窗边,男人坐在床沿,袖口滑出一截猫毛。窗外玻璃映出倒影——不是一个人,是十三个模糊的猫形轮廓,围成一圈。
她放大图像。那些影子的排列方式,和三花猫记忆里的祭坛一模一样。
周予安的斗篷突然抖了下,他抬手按住胸口:“契约在动……有人在重启。”
林小满没说话,她把玉佩贴在笔记本背面,闭眼轻抚。玉佩微烫,像是刚跑完一段长路。她顺着那股热意反向追踪,找到最早上传录屏的账号——Id“观瞳者”,注册时间三年前,Ip经三级跳转,最终指向境外一个废弃服务器。
她记下路径,转头打开微博小号,发了条动态:“那个男人,不是普通人。他的基因里有猫的痕迹。”
发完,她退到客厅,让周予安用斗篷轻扫手机屏幕。一层看不见的波动散开,帖子瞬间被推上热搜衍生话题#神秘男基因疑云#。
半小时后,话题爆了。
有生物博主出来说,人类dNA中发现猫科特异性序列,理论上只能通过胚胎嵌合实现;有黑客组织宣布发起“真相解码”,要还原原始视频;还有人扒出周振声二十年前的项目记录——“跨物种记忆移植实验”,经费来自某私人基金会。
林小满一条条看下去,忽然停在一条评论上:“他不是捐赠者,他是实验体。档案显示,他自愿接受眼部改造,作为‘活体记录装置’。”
她心头一紧。如果男人从一开始就是容器,那他看过的每一幕,都是被迫记住的。
她正要回复,门铃响了。
没有敲门,也没有脚步声,就是门锁轻轻“咔”了一声。
她没动。周予安飘到门前,斗篷展开半幅,挡在她和门之间。
门外没人。
但地上有个包裹。
她戴上手套,捡起来。纸盒很轻,拆开,里面是一个沾血的猫项圈,内侧刻着一行小字:“第十三个,也看见了。”
周予安伸手碰了下项圈,斗篷边缘立刻泛起蓝光。他闭眼几秒,再睁眼时,声音变了:“他把少女的头发编进项圈,说‘我们本就是一体’。这不是诅咒,是融合的开始。”
林小满盯着项圈,忽然明白过来。男人不是在传播记忆,他在唤醒契约。每一个看过画面的人,都在被种下“见证者”的印记。
她把项圈放进祖传的铜盒,压上三花猫留下的金箔。盒盖合上的瞬间,一丝金光从缝隙渗出,缠住项圈,像在封印什么。
她重新开机,登录一个匿名科普账号,把项圈记忆剪成十五秒视频,只留最后一句:“如果一个人的dNA和死者完全一致,他是谁?”
视频上传三小时,播放量破千万。
基因检测中心迫于压力发声明:经比对,无名患者与已故少女的核基因序列匹配度100%,线粒体dNA含未知嵌合片段,来源不明。
舆论彻底炸了。
有人开始自发人肉搜索,从医院监控扒出行程轨迹,发现男人入院前曾在一家便利店停留。监控显示,他买了一瓶水,结账时,左手无名指上有道旧疤——和少女右手的伤痕位置一致。
林小满看着截图,手指慢慢收紧。
这不是巧合。他们共享的不只是基因,还有身体记忆。
她正要关网页,一条新闻弹出来:仁济医院发布声明,称患者已接受媒体采访,将于今晚八点直播回应事件。
她点进直播间链接,还没开播,观看人数已超百万。
八点整,画面亮起。
男人坐在病床上,墨镜还在,但袖口那根猫毛已经不见了。他面对镜头,嘴角微微上扬。
“你们以为死了就结束了吗?”他说。
话音落下的瞬间,窗外玻璃再次映出十三只猫影,和项圈记忆里的倒影完全同步。
林小满猛地抬头看向周予安。
周予安站在原地,斗篷无声垂落。他盯着屏幕,忽然抬起手,指尖轻轻按在自己左眼上。
他想起来了。
他死前最后看见的,是少女被拖进书店的背影。
他没喊,没拦,只是站在雨里,看着。
所以他成了第十三个见证者。
男人在镜头前缓缓抬起手,摘下墨镜。
那只金瞳直直望向摄像头。
林小满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她打开直播设备,重新推流。画面里只有她一个人,背景是压着铜盒的供桌。
她对着镜头说:“看见过的,都别闭眼。下一个,轮到你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