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苹果”计划的成功,让林晓在盟军高层和技术顾问圈子里的声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位能征善战、战术诡异的指挥官,更被蒙上了一层“技术先知”的神秘色彩。这种关注,很快带来了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接触。
这天,一位特殊的访客来到了林晓在澳大利亚的临时指挥部。来访者是西奥多·范·德·比尔特博士,一位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此刻正作为盟军最高级别科学顾问之一的学者。他衣着略显随意,眼神却如同鹰隼般锐利,充满了对知识的探究欲。
“林将军,请原谅我的冒昧来访。”比尔特博士的开场白直接而坦诚,“我对您之前在无线电近炸引信上提出的那个……极具启发性的构想,深感敬佩。那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框架。”
林晓心中了然,知道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学术交流。他谦逊地回应:“博士过奖了,那只是一个基于战场需求的粗略想法,具体的实现,全靠贵国科学家的卓越智慧。”
比尔特博士笑了笑,镜片后的目光更加深邃:“有时候,一个正确的方向,比千百次盲目的尝试更为珍贵。这让我不禁好奇,将军您对……其他一些更基础的物理领域,是否也有过一些独特的思考?”
谈话在看似随意的氛围中展开,从空气动力学聊到流体力学,又从材料科学延伸到能量转换。林晓小心翼翼地驾驭着对话,他不能泄露任何具体的、超越时代的技术细节,但他可以谈论一些更前沿的、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的物理概念和思想。这些知识,来源于系统灌输带来的广阔视野,让他能够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方式,俯瞰当前物理学发展的诸多可能路径。
他们谈到了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林晓用一种非技术性的语言,描述了那种将巨大能量束缚于极微小尺度内的“不可思议”。他提到了“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某种深刻的等价关系”的猜想(小心翼翼地避开了E=mc2这个具体公式),并暗示这种内在的能量一旦被释放,其威力将远超任何化学炸药。
“想象一下,博士,”林晓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屋顶,望向无尽的虚空,“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方式,不是燃烧,不是爆炸,而是直接撬动物质最深层的基石,释放出那被禁锢的、如同恒星般的力量……那将会彻底改变战争,甚至改变人类文明的形态。”
比尔特博士的呼吸明显一滞,他紧紧盯着林晓,试图从对方平静的表情下看出更多东西。作为核心圈子的成员,他自然知道那个位于新墨西哥州沙漠深处、代号“曼哈顿”的绝密工程正在追寻的目标是什么。而林晓此刻的描述,虽然模糊,却仿佛直接指向了那个终极武器的核心原理——核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
“将军,您的这些……设想,非常大胆,也非常……令人震撼。”比尔特博士斟酌着词句,“您是否认为,这种‘撬动基石’的方式,在理论上存在可行的途径?”
林晓知道已经触碰到了红线。他不能再深入了。他转而谈论起实现这种“撬动”可能面临的技术障碍,比如如何有效地引发链式反应并控制其规模,如何提纯必要的材料,以及计算“临界质量”的重要性——他再次使用了概念性的词汇,而非具体数据。
“这就像一个极其精密而危险的平衡术,博士。”林晓总结道,“找到那个关键的‘点’至关重要,过早或过晚,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失败,或者……无法控制的灾难。”
会谈持续了数小时。比尔特博士离开时,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兴奋。他带走的不再仅仅是对一位战术天才的欣赏,而是一种近乎确信的判断——这位来自东方的神秘将军,其知识背景深不可测,其思维已经触及了当前物理学的极限,甚至更远。
几周后,一份高度机密的报告被呈送到了“曼哈顿计划”的最高科学顾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案头。报告中,比尔特博士详细记录了他与林晓的谈话内容,尤其是关于“释放物质内在能量”、“链式反应控制”和“临界质量”等概念性讨论。报告末尾,比尔特博士写下了自己的评语:“……尽管林将军未提供任何具体公式或技术路径,但其对核物理领域核心挑战的直觉性把握和方向性指引,令人震惊。其思路,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关键瓶颈问题,存在着惊人的……共鸣。建议将此次谈话内容,作为最高机密,纳入相关理论研究的参考范畴。”
在普林斯顿那间堆满书籍和草稿的办公室里,爱因斯坦阅读着这份来自遥远太平洋战场的报告。他放下报告,取下眼镜,轻轻揉着鼻梁,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有对战争走向如此依赖毁灭性武器的忧虑,也有对报告中描述的那种超越时代的“直觉”的好奇。
他当然不会知道林晓的系统,只会将这一切归结为一种罕见的、跨越了地域和学科界限的“天才的灵感”。他拿起笔,在一张便签上写下几行德文,是对报告中几个关键物理概念的简短评注和延伸思考,然后将其封存,通过绝密渠道送回。
这并非一次直接的对话,更没有书信往来。这是一次跨越了太平洋、超越了军衔与学术地位界限的、纯粹思想层面的“神交”。林晓播撒下的、经过精心包装的“种子”,通过比尔特博士这个媒介,悄然飘落到了“曼哈顿计划”这片正在孕育着人类终极力量的土壤边缘,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为那些正在与时间赛跑的顶尖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丝微光,一点启示,或许,也间接地加速了某个关键环节的突破。
林晓并不知道他的“神交”对象具体是谁,也不知道那几缕看似随意的“灵感”最终产生了怎样的涟漪。他只是在布局,在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东方旅”,也为那个他魂牵梦萦的祖国,在即将到来的、由巨人们主导的新时代格局中,争取一丝微弱却至关重要的话语权。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风暴将在何时何地降临,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