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配穴原则,担法通过双穴(同经或上下肢)协同激发经络气血,适用于慢性病、虚证;截法通过单穴(关键穴位)阻断病势,适用于急性病、实证。以下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说明不同担截方式的配伍逻辑与疗效:
一、担法配伍:双穴协同,疏通经络
担法的核心是“两针同取,纵向或横向协同”,分为上担(上肢双穴)、下担(下肢双穴)、上下担(上下肢各一穴)三类,适用于慢性虚证或病位较广的疾病。
1、 上担法:上肢双穴,治心胸及上肢病
案例1:患者李x,女,25岁,因“情绪激动后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就诊(气厥)。
辨证:肝气上逆、气机闭塞(心胸病)。
配伍:取双侧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担法)。
操作:用泻法针刺(运针2分钟),患者长叹气、双目微启,留针15分钟后症状缓解。
解读:内关为心包经原穴,双穴同取可“宣通心胸气血”,快速缓解气机闭塞,符合“上担法”对“心胸病”的针对性。
2、下担法:下肢双穴,治腰腹及下肢病
案例2:患者马x,男,35岁,因“小腹部疼痛、下坠感”就诊(湿浊中阻型腹痛)。
辨证:湿浊内阻、气机不利(腰腹痛)。
配伍:取双侧丰隆、公孙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下担法)。
操作:用泻法针刺(5分钟后腹痛渐止),舌苔由白腻转为薄白。
解读:丰隆通胃、公孙通脾,双穴同取可“调理脾胃、疏通腰腹经络”,适用于湿浊型腹痛的慢性调理。
3、上下担法:上下肢各一穴,治全身性疾病
案例3:患者马xx,男,65岁,因“胸前闷痛、心慌”就诊(胸痹)。
辨证:气滞血瘀、脉络痹阻(全身性疾病)。
配伍:取上肢内关穴+下肢足三里穴(内关通心胸,足三里补脾胃,上下担法)。
操作:用导气法针刺(留针半小时),5次后心前区疼痛次数减少,8个疗程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解读:内关调心胸气血,足三里补脾胃元气,上下担法“贯通全身气血”,适用于胸痹的慢性虚证。
二、截法配伍:单穴阻断,速效治标
截法的核心是“单穴强刺,直达病所”,分为上截(上肢单穴)、下截(下肢单穴)两类,适用于急性病、实证(如头痛、牙痛、腰腿痛)。
1、上截法:上肢单穴,治头面及上肢病
案例4:患者袁x,女,34岁,因“右侧偏头痛、头晕”就诊(肝胆风热型偏头痛)。
辨证:风热上扰、清窍被蒙(头面病)。
配伍:取左侧中渚穴(手少阳三焦经,上截法)。
操作:用透天凉手法(针感沿手臂外侧至肩),留针1小时后头痛缓解,连续治疗7次未复发。
解读:中渚为三焦经输穴,“上截法”单穴强刺可“阻断风热上扰”,快速缓解偏头痛。
2、 下截法:下肢单穴,治腰腹及下肢病
案例5:患者赵x,女,43岁,因“右侧腰腿痛、活动不利”就诊(气滞血瘀型腰腿痛)。
辨证:经脉痹阻、气血不通(腰腿痛)。
配伍:取右侧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下截法)。
操作: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15分钟),配合大肠俞周围叩刺拔罐,2次后疼痛消失。
解读:承山为膀胱经“筋会”,单穴强刺可“直达腰腿病所”,快速缓解气滞血瘀型疼痛。
三、担截联合配伍:双穴+单穴,增强疗效
临床中,担法与截法常联合使用,以“双穴协同+单穴阻断”增强疗效,适用于病情较复杂的疾病。
1、上担下截法:上肢双穴+下肢单穴,治全身性疾病
案例6:患者张x,男,40岁,因“右胁下疼痛、恶心呕吐”就诊(湿热内蕴型胁痛)。
辨证:湿热内蕴、经气壅滞(胁痛)。
配伍:取上肢双侧外关穴+下肢右侧阳陵泉穴(外关通少阳,阳陵泉疏肝胆,上担下截法)。
操作:用透天凉手法(留针40分钟),疼痛乃止,治疗3次后未复发。
解读:外关(上肢双穴)“担”少阳经气,阳陵泉(下肢单穴)“截”肝胆湿热,联合使用可“疏通少阳、清利肝胆”,适用于胁痛的急性发作。
2、下担上截法:下肢双穴+上肢单穴,治全身性疾病
案例7:患者王xx,女,50岁,因“胃脘痛、反酸”就诊(脾胃虚弱型胃痛)。
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胃脘痛)。
配伍:取下肢双侧足三里穴+上肢单穴内关穴(足三里补脾胃,内关调气滞,下担上截法)。
操作:用补法针刺(留针半小时),治疗2个疗程后胃痛消失,消化功能改善。
解读:足三里(下肢双穴)“担”脾胃元气,内关(上肢单穴)“截”气滞血瘀,联合使用可“标本兼治”,适用于胃脘痛的慢性调理。
四、总结:担截配伍的临床价值
天星十二穴的担截配伍,核心是“辨证施治”:
1、慢性虚证(如脾胃虚弱、胸痹)用担法,通过双穴协同“补元气、通经络”;
2、急性实证(如偏头痛、腰腿痛)用截法,通过单穴强刺“速效阻断病势”;
3、复杂病情(如胁痛、胃脘痛)用担截联合,通过“双穴+单穴”增强疗效。
所有案例均来自临床实践,符合“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的经典原则,且疗效确切,是针灸临床的“捷径”。
提示:实际应用需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古籍参考包括《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针灸大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