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班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那本周排班表像一份刚刚签署的、充满了微妙妥协与潜在风险的协议,静静躺在林晓梦的办公桌上。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初次独立调配人力带来的疲惫与些许成就感,站厅里一阵不同寻常的骚动,便如同预警般传入了她的耳中。
不是早高峰那种沉闷的拥挤,而是一种带着兴奋、好奇与窃窃私语的躁动。不少人举着手机,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安检入口的方向,甚至能听到几声压抑的尖叫。林晓梦心头一凛,这种阵仗,她只在之前“网红”事件时见过,但这次的动静似乎更大。
她立刻起身,快步走出办公室。只见三号口安检通道前,不知何时出现了几名穿着黑色西装、戴着耳麦、身形彪悍的保镖,他们面无表情地隔开了一片区域。被他们护在中间的,是一个戴着超大墨镜和鸭舌帽、身形高挑纤细的年轻女子,虽然遮住了大半张脸,但那出众的气质和周围人的反应,都昭示着她绝非普通乘客。女子身旁,一个穿着时尚、妆容精致、手持文件夹的中年女人,正扬着下巴,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扫视着安检设备,脸上写满了不耐烦——显然是经纪人。
“怎么回事?”林晓梦低声问正在维持秩序的王姐。
王姐凑过来,压低声音,带着一丝无奈:“是苏雨晴!那个刚拿了奖的影后!她经纪人非说背包里有重要私人物品和商业合同,涉及隐私,死活不肯过x光机,要求人工检查,还得是女安检员,在私密空间进行。”
林晓梦的眉头瞬间蹙紧。又是“隐私”。这套说辞,她听过不止一次,但从明星团队嘴里说出来,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傲慢,仿佛公共安全规则应该为他们让路。
她走上前,尽量让自己的表情显得专业而平和:“您好,我是这里的班长林晓梦。根据轨道交通安检规定,所有行李都必须经过x光机检查,这是为了保障所有乘客的安全。我们可以安排女性安检员进行手检,但必须在公共区域,接受监督,这是程序要求。”
经纪人挑剔的目光上下打量了林晓梦一番,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优越感:“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苏小姐是公众人物,背包里有很多私人物品和未公开的商业文件,万一泄露,你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就不能通融一下?找个房间,快速检查一下就行了。”她的话速很快,带着一种试图用气势压人的紧迫感。
那位叫苏雨晴的明星,自始至终没有开口,只是微微侧着头,墨镜后的目光似乎落在别处,仿佛眼前的一切与她无关,保持着一种疏离而高贵的沉默。
林晓梦能感觉到周围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这里,手机摄像头也若隐若现。后方等待安检的普通乘客开始发出不满的嘟囔声:
“搞什么啊?明星就有特权啊?”
“我们都等着呢,能不能快点!”
“就是,凭什么他们就能搞特殊?”
抱怨声像细小的波浪,一波波冲击着林晓梦的耳膜。她能感觉到李哥在不远处投来的、带着明显看好戏意味的视线,他大概巴不得她处理不当,引发更大的混乱。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一边是明星团队施加的“特权”要求和潜在的舆论风险,一边是后方越积越多、情绪逐渐焦躁的普通乘客,还有身边同事和对手无声的审视。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退缩,也没有被对方的气势吓倒。她想起了厚厚的安检规章,想起了李警官强调的“安全无小事,规定面前人人平等”。
她的声音依旧保持礼貌,但语气更加清晰坚定,甚至略微提高,确保周围一些乘客也能听到:“女士,我非常理解您对隐私的关切。但《反恐怖主义法》和《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明确规定,所有进入轨道交通区域的人员及其携带物品,必须接受安全检查。x光机检查是目前最有效、最全面的安全检查方式,也是为了保护包括苏小姐在内的每一位乘客的安全。这个原则,我们不能违反。”
她特意引用了法规名称,将个人层面的“通融”请求,提升到了法律法规的刚性层面。“我们可以立刻安排一位女性安检员,在监控范围内对您的背包进行快速、细致的手工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等待时间。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
她的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拒绝了对方不合规的要求,又给出了替代方案,并将“保障安全”这面大旗牢牢握在手中。
经纪人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还想说什么。这时,一直沉默的苏雨晴却突然轻轻拉了一下经纪人的胳膊,低声说了句什么。经纪人瞪了林晓梦一眼,终究没再坚持,极其不情愿地将那个看起来价值不菲的背包递给了王姐。
王姐立刻上前,在摄像头和众人注视下,快速而专业地打开了背包,进行了检查。里面确实有一些文件和一些女性私人物品,但并无违禁品。整个过程,林晓梦一直站在旁边,维持着秩序,同时不断对后方等待的乘客道歉并解释:“不好意思,请大家稍等片刻,特殊情况处理,马上就好。”
虽然她尽力安抚,但耽误的时间是实实在在的。后方队伍越来越长,抱怨声也越来越大:
“还要等多久啊!”
“真是的,明星就了不起吗?”
“安检也太死板了!”
这些声音像针一样扎在林晓梦背上。她知道,自己坚持原则没有错,但因此引发的乘客不满和效率降低,也是她作为班长必须承受的压力和后果。
检查终于结束,明星团队在保镖的簇拥下快速通过,经纪人临走前还狠狠剜了林晓梦一眼。通道恢复正常,但后方乘客积压的怨气,需要她和同事们用加倍的努力和笑容去慢慢疏导、消化。
处理这场“明星特权”风波,耗时将近十分钟。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违规放行,但林晓梦却感觉比处理一次突发事件更累。那是一种在原则、人情、效率和舆论夹缝中寻求平衡的疲惫。
她抬手擦了擦额角并不存在的汗,目光扫过恢复运作的安检通道,心里清楚:作为管理者,有些坚持必然伴随着代价。而如何在这种坚持中,尽可能地优化流程、安抚情绪、减少负面影响,是她接下来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练的课题。
李哥不知何时已经回到了他的岗位,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林晓梦似乎能感觉到,他对自己刚才“耗时较长”的处理方式,在心里又记下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