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华北,春意正浓,山野间绿意盎然,处处勃发着生机。而在王家湾这片昔日平静、如今却热火朝天的土地上,一座承载着根据地未来重工业希望的宏伟蓝图,正以惊人的速度变为现实。
经过瓦窑堡兵工厂工程队与总部紧急增援的专业工程人员,共计四百六十人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炼钢厂、重炮炮管制造厂等几大核心厂房的土建工程,终于在耗时半个月的钢筋水泥浇灌后,宣告主体完工!
远远望去,那一片新矗立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高大、坚固、气势恢宏。厂房内部,按照林烽亲自审核的图纸,进行了严格的分区,巨大的空间足以容纳后续的大型设备。设备地基打得极为牢固,各种预埋件精准到位,电力沟槽、通风管道、行车轨道基座等基础设施也同步完成,展现出了极高的工程水准。
这天上午,阳光明媚。林烽带着瓦窑堡兵工厂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以及总部派来的两名专业工程师,对新建成的厂房进行最终验收。
一行人走在宽敞、坚实、还散发着水泥特有气味的新厂房里。林烽用指关节敲击着厚重的承重柱,发出沉闷坚实的回响。他仔细检查着地面的平整度、行车道轨的直线度、以及各种接口的施工质量。
“啧啧,老李,你们这活儿干得漂亮啊!”一位总部来的张工程师,戴着眼镜,手里拿着水平尺和卷尺,一边测量一边忍不住赞叹,“这地面平整度,这柱子垂直度,比我们在山西见到的很多阎老西的厂子标准都高!真不敢相信这是咱们在这么短时间、这么艰苦条件下干出来的!”
被称作老李的工程队负责人,一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汉子,咧开嘴憨厚地笑了,露出一口白牙:“张工,您过奖了!这都是林厂长要求得严,图纸画得细,咱们就是按图施工,不敢马虎!兄弟们都知道,这可是咱们根据地的命根子,将来要造大炮的!谁敢偷奸耍滑,我第一个不答应!”
林烽走到为那几台关键大型设备预留的巨型地基旁,蹲下身,仔细查看预埋螺栓的位置和牢固程度,满意地点点头:“基础打得牢,上面才能稳如泰山。老李,还有各位工程队的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兵工厂,谢谢大家!”说着,他郑重地向工程队的代表们敬了个礼。
老李和几位工头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林厂长,这都是咱们该做的!”
验收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最终,两位总部工程师在验收报告上签下了名字,一致评定:工程质量优良,完全符合甚至超出设计标准,通过验收!
消息传出,整个工地一片欢腾!工人们相互拥抱,击掌庆贺,半个月来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一扫而空。
厂房验收的喜悦还未散去,另一件天大的好消息接踵而至——由129师部队历经千辛万苦,甚至付出了不小代价,才从太原方向“搬”回来的那批炼钢厂关键设备,终于在一支加强警卫连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运抵了王家湾新厂区!
看着那由几十辆大车、数百民夫组成的庞大运输队伍,以及车上那些用油布遮盖、但依然难掩其庞大身躯的“钢铁巨兽”,所有在场的人都激动不已。
“来了!来了!咱们的宝贝疙瘩终于到了!”牛大力兴奋得像个小孩子,搓着手,围着第一批卸下的一台大型车床直转悠,“好家伙,这铁疙瘩,真够份量!比咱们瓦窑堡那些家伙事儿可气派多了!”
沈泉也难得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指挥着战士们和工人们小心卸车:“都慢着点!轻拿轻放!这可都是金不换的宝贝,磕了碰了,把咱们卖了都赔不起!”
林烽更是心潮澎湃。他走上前,亲手掀开一台大型立式车床的防雨油布,抚摸着那冰冷而坚实的铸铁床身,感受着其精密的导轨和巨大的卡盘,仿佛能听到未来它轰鸣运转、切削炮钢的雄浑声响。
“老伙计们,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了!”林烽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在这里,你们将发挥出比在阎锡山仓库里蒙尘时,耀眼千百倍的光和热!”
设备到位,接下来的挑战更加艰巨——安装与调试。这批设备包括:2台大型车床、3台大型铣床、2台大型镗床、2台大型冲压机,以及为整个厂区提供动力的3台火力发电机组。每一台都重达数吨甚至十几吨,结构复杂,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林烽亲自挂帅,组建了由他本人、苏婉、几位从太原等地投奔而来的老师傅(他们中有曾经在大型机械厂工作过的),以及瓦窑堡原有技工中的佼绎者组成的安装调试小组。
真正的硬仗开始了!
首先是最重的火力发电机组。没有大型吊车,全靠人力、绞盘、滚木和搭设的斜坡。号子声、指挥声、金属摩擦声响成一片。
“一、二、三——拉!”
“左边再高一点!稳住了!”
“滚木!滚木跟上!”
牛大力光着膀子,露出古铜色的腱子肉,吼声如雷,带着一群壮小伙喊着号子,一点点地将庞大的锅炉和汽轮机挪到预定基座上。汗水顺着他们的脊梁流下,在脚下汇成一小滩水渍。
“我的娘诶,”一个年轻战士吐着舌头,“这玩意儿比鬼子的坦克还沉!”
牛大力抹了把汗,嘿嘿一笑:“废话!这可是能发电的‘铁牛’,将来咱们厂子全指望它呢!沉点好,稳当!”
发电机组就位后,是精度要求最高的机床。安装机床,尤其是大型镗床,对基础水平和平行度要求达到了毫米级别。林烽和老师傅们拿着精密水平仪、百分表,反复测量、调整地脚螺栓和垫铁,一丝不苟。
“这边,再来五丝(0.05毫米)。”林烽盯着水平仪的气泡,头也不抬地指挥。
旁边负责调整垫铁的工人小心翼翼地用铜锤轻轻敲击,额头上急出了汗:“厂长,这……这五丝是多少啊?俺这手有点没准……”
苏婉见状,拿起一张薄如蝉翼的纸片走过来,笑道:“别急,差不多就是这个纸片的厚度。你慢慢敲,感觉有阻力了就行。”
那工人恍然大悟,依言操作,果然效果显着。
林烽冲苏婉赞许地点点头:“还是你有办法。”
苏婉俏皮地眨了眨眼:“没办法,跟一群糙汉子干活,得把技术语言转化成他们能听懂的生活语言。”
调试电路更是惊心动魄。当庞大的蒸汽轮机第一次被高压蒸汽推动,带着发电机转子开始缓慢旋转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控制室内,电压表、频率表的指针开始摆动。
“电压建立!”
“频率接近50赫兹!”
“稳定!稳定了!”
当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厂区临时架设的电灯第一次发出稳定而明亮的光芒时,整个安装现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亮了!亮了!”牛大力看着头顶明晃晃的电灯,激动地一巴掌拍在旁边沈泉的后背上,差点把沈泉拍个趔趄,“老沈!看见没?咱们自己发的电!比油灯亮堂多了!”
沈泉揉着后背,呲牙咧嘴,但脸上也满是笑容:“看见了看见了!你他娘的轻点!我这把老骨头快让你拍散了!”
最搞笑的插曲发生在一台大型冲压机的调试上。这台机器力量巨大,用来锻造炮管毛坯。首次空载试运行时,巨大的撞击声把附近圈舍里养着下蛋改善伙食的几只老母鸡吓得够呛,扑棱着翅膀飞上了房顶,咯咯乱叫了好一阵子,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牛大力指着房顶上的鸡,对负责后勤的老王头喊道:“老王头!快看看,你的鸡是不是被咱这动静吓得提前下蛋了?要是下了‘铁蛋’,咱们可就算又开发出新品种了!”
老王头哭笑不得:“牛排长,你就别拿我的鸡开涮了!它们要是吓得不下蛋了,看你以后还有没有鸡蛋吃!”
在紧张、忙碌而又不乏欢笑的氛围中,时间一天天过去。林烽几乎住在了车间里,眼睛熬红了,手掌磨出了新茧,但他身上的那股专注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个人。老师们傅们倾囊相授,年轻工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苏婉则成了最佳后勤保障和技术助理,心思缜密地协调着各种物资和工具,还能在林烽遇到难题时提供关键的技术思路。
整整十五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当最后一台大型镗床的主轴达到额定转速,发出平稳悦耳的轰鸣声,经过检测,加工精度完全达标时——整个安装调试工作,终于圆满成功!
新建成的重型机械车间里,一台台庞然大物如同被唤醒的钢铁巨兽,静静地矗立在坚实的地基上,机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等待着它们的使命。强大的电力通过崭新的线路,输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林烽站在车间中央,目光扫过这些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设备,心中豪情万丈。他转过身,面对着所有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战士们、工人们、技术人员们,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却无比明亮和自豪。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在宽敞的车间里回荡,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我们成功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将几台机器安装到位!我们是为咱们的根据地,打下了一座钢铁的基石!是为咱们的军队,铸造了未来的战争脊梁!”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铿锵有力:“鬼子的封锁,想把我们困死、饿死!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建起他们想都不敢想的重工业!有了这些家伙,”他拍了拍身边那台巨大的镗床,“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用自己的钢铁,锻造出我们自己的重炮炮管!让小鬼子的所谓‘坚固工事’,在我们的炮火下,变成一堆废砖烂瓦!”
“吼!”所有人都激动地振臂高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厂房的屋顶。
牛大力挤到林烽身边,咧着大嘴,压低声音兴奋地问:“厂长,这下咱们是不是很快就能造出那种‘轰’一下,就能把鬼子碉堡送上天的大炮了?”
林烽看着他急切的样子,不由得笑了,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力,别急!钢铁之基已经铸就,利剑出鞘,指日可待!下一步,就是我们真正开始‘炼钢’‘造炮’的时候了!到时候,有的是硬仗让你打过瘾!”
“嘿嘿,那就好!俺的大刀,不,俺就等着扛咱们自己造的大炮了!”牛大力摩拳擦掌,眼中充满了期待。
夕阳的余晖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崭新的车间,给冰冷的钢铁设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这座悄然屹立于太行山腹地的“兵工心脏”,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次蜕变。原材料运输线已成钢铁屏障,而如今,消化这些原料、将其转化为惊世力量的“钢铁之胃”与“机械之手”也已就位。一条从矿山到成品的完整兵工链条,已然清晰地勾勒出来。接下来,将是真正点燃熔炉,淬炼锋芒的时刻!所有人都坚信,当第一根自主生产的重炮炮管从这里诞生之时,必将石破天惊,震撼整个华北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