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院子里,林烽正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些谁也看不懂的图案。牛大力扛着材料经过,好奇地凑过来看了半天,最后挠着头问:厂长,您这是画啥呢?画符咒驱鬼呢?
林烽抬起头,眼睛亮得吓人:大力啊,你说咱们要是能造出一种比迫击炮打得远、比山炮轻便、一次能打好几发的大炮,该多带劲?
牛大力咧着嘴笑:厂长,您这是没睡醒吧?要真有这种好东西,小鬼子早该哭爹喊娘了!
我还真就要造出这么个好东西!林烽猛地站起身,树枝往地上一掷,走,开会!
会议室里,兵工厂的骨干们听完林烽的构想,一个个目瞪口呆。
多管火箭炮?一次打六发?射程五公里?老张的算盘都忘了扒拉,厂长,您这想法也太...太天马行空了吧?
王老铁敲着烟袋锅直摇头:不是俺老铁泼冷水,就咱们这条件,造步枪还凑合,造大炮?还是能连发的大炮?难啊!
苏婉推了推眼镜,倒是很感兴趣:理论上确实可行。不过发射管加工和推进剂都是大难题。
小豆子跃跃欲试:要是真能造出来,咱们可就厉害啦!
林烽见大家意见不一,也不着急。他拿出连夜画的草图铺在桌上:你们看,这是初步设想。口径102毫米,六根发射管,装在改装的马车上,打完了就跑...
等等!牛大力打断道,厂长,您说这炮弹自己能飞?靠啥飞?难不成给它插上翅膀?
靠火箭推进剂!苏婉解释道,就像过年放的窜天猴,只不过要大得多。
这下连王老铁都来了兴趣:哟呵!把窜天猴放大?这个有意思!
林烽见气氛活跃起来,趁热打铁:我打算分三步走:先解决发射管加工,再攻克推进剂,最后完善整体设计。
会刚开完,李云龙正好来兵工厂。一听这构想,立即拍案叫绝:好!这个好!要是真能造出来,老子非得让小鬼子尝尝什么叫天女散花!
不过他随即又皱起眉头:可是...这得费多少材料啊?师部能给批吗?
果然,当林烽把计划报上去时,遇到了阻力。军需部的老刘直接找上门来:
林烽同志,你们兵工厂现在任务已经很重了。高射机枪要增产,弹药要保证,哪还有精力搞新项目?再说,这火箭炮听着就不靠谱!
林烽也不争辩,带着老刘在厂里转了一圈。指着正在测试的无烟火药:刘部长,当初我们说造无烟火药时,您不也说不可能吗?
老刘一时语塞。
这时,苏婉拿着份材料过来:部长,我们计算过了,如果用新型推进剂,单发成本只比迫击炮弹高两成,但火力覆盖面积能大五倍!
老张赶紧递上算盘:您看,这笔账划算得很!
在众人的软磨硬泡下,老刘终于松口:先拨给你们一部分材料试试。不过说好了,要是一个月内看不到进展,立即下马!
材料问题刚解决,技术难题又接踵而至。
第一次试制发射管时,王老铁带着徒弟们忙活了三天,造出来的管子不是厚薄不均,就是内壁粗糙。
这玩意儿要求太高了!王老铁急得直跺脚,既要能承受发射时的压力,又不能太重。难啊!
牛大力试着一扛,差点闪了腰:好家伙!这一根管子比我都重,还要装六根?马车非得压垮不可!
关键时刻,还是小豆子想出了办法。他借鉴高射机枪的散热片设计,在发射管外加了加强筋,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加了强度。
推进剂的研发更是困难重重。苏婉试验了多种配方,不是燃烧太快就是推力不足。
一次试验中,火箭弹刚飞出不到一百米就栽了下来,把试验场炸出个大坑。
牛大力看着直咧嘴:苏同志,你这造的到底是火箭还是地雷啊?
苏婉却毫不气馁,仔细收集爆炸后的残留物:失败是成功之母。至少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就在研发陷入困境时,转机出现了。李云龙派人送来一批缴获的日军技术资料,其中就有关于火箭武器的只言片语。
太好了!苏婉如获至宝,虽然不完整,但很有参考价值!
她根据这些资料调整了推进剂配比,加入了新型稳定剂。再次试验时,火箭弹终于平稳地飞出了千米之外!
成功啦!整个试验场欢声雷动。
王老铁看着远去的火箭弹,激动得老泪纵横:真飞起来了!真飞起来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解决主要技术难题后,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
小豆子改进了瞄准具,虽然简陋,但足够实用。
牛大力带着人改造了运输马车,加强了承重结构。
老张还算出了一套成本控制方案,让火箭炮的造价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一个月期限到的前一天,林烽带着初步成果向军需部汇报。当老刘看到实物和试射数据时,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
你们...你们还真搞出来了?
林烽笑道:刘部长,现在您还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吗?
老刘激动地握着林烽的手:我马上向师部打报告!全力支持你们研发!
消息传开,整个兵工厂都沸腾了。工人们自发组织劳动竞赛,要为火箭炮研发贡献力量。
李云龙听说后,连夜骑马赶来,围着火箭炮原型看了又看:
好家伙!这下可够小鬼子喝一壶的了!什么时候能装备部队?
林烽信心满满:再给我们三个月时间!
夜幕降临,兵工厂里依然灯火通明。在这个普通的夜晚,一个不普通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而远方的战场上,即将迎来一种改变战局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