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伪装网战术大获成功,不仅让小鬼子侦察机成了睁眼瞎,更让全厂上下士气高涨。可林烽心里清楚——光躲着不是长久之计,得让小鬼子知道,咱们八路军不是好惹的!
这天一大早,林烽就把研发组的骨干叫到了车间。
“同志们,咱们的伪装网虽然好用,但总不能一直当缩头乌龟。”林烽拍着桌上厚厚一沓图纸,“我寻思着,是时候给小鬼子准备个‘大惊喜’了!”
牛大力眼睛一亮:“厂长,您又琢磨出啥新玩意儿了?”
林烽神秘一笑,展开图纸:“这是我跟老张他们熬夜设计的——m1930型13.2毫米双联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王老铁凑上前,推了推老花镜,“打飞机用的?”
“没错!”林烽指着图纸讲解,“双联设计,使用35发弹匣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450发左右。标尺射程3000米,最大射程能达到5000米!”
小豆子掰着手指头算:“我的乖乖!那不得把鬼子飞机打成筛子?”
老张补充道:“咱们还在枪架上设计了光学瞄准镜接口,要是能搞到瞄准镜,精度还能再提升!”
这个计划立刻得到了全厂支持。不过研发过程可没那么顺利——
第一次试制枪管时,王老铁带着徒弟们连续烧了三炉钢,结果不是硬度不够就是容易炸膛。
“这洋玩意儿要求太高了!”王老铁急得直挠头,“咱们的设备造步枪枪管还行,这种大口径的实在够呛。”
林烽却毫不气馁,亲自上阵:“铁叔,咱们用土法子——把两根标准枪管并在一起,中间加散热片,既解决了强度问题,还能增强散热!”
这主意果然奏效。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后的双联枪管终于通过了压力测试。
制造供弹系统时又遇到了难题——35发弹匣的弹簧要求特别高,现有的材料根本做不出来。
“要不咱们减小弹容量?”有人提议。
林烽摇头:“射速这么快,弹容量小了根本不够用。”
最后还是赵小花想出了办法:“我见老乡用竹片做弓,弹性特别好。咱们能不能用竹片代替弹簧?”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点子,经过试验居然真的可行!竹片经过特殊处理后,弹性和耐久度都符合要求。
最让人头疼的是光学瞄准镜——兵工厂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没有瞄准镜,打飞机全靠感觉?”牛大力直咧嘴,“那不成蒙着眼打麻雀了?”
小豆子却嘿嘿一笑:“我有个主意——咱们在枪架上装个简易标尺,再配上两根指针,不就是个土瞄准器嘛!”
就这样,在全体研发人员绞尽脑汁、群策群力下,一个月后,第一挺m1930型13.2毫米双联高射机枪的样枪终于组装完成!
看着车间中央那挺泛着金属光泽的大家伙,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乖乖,这玩意儿看着就带劲!”牛大力搓着手,跃跃欲试。
林烽拍拍冰冷的枪身:“明天咱们就去后山试射!要是成功了,看小鬼子的飞机还敢不敢在咱们头上耀武扬威!”
次日清晨,瓦窑堡附近一处隐蔽的山谷里,兵工厂的重要人物全都到齐了。就连听说消息的李云龙,也特意骑马赶了过来。
“好家伙!”李云龙围着高射机枪转了好几圈,“这铁疙瘩真能打飞机?”
林烽笑道:“老李,待会儿您就瞧好吧!”
试射前,小豆子带着人在山谷里立了好几个靶子,最远的放在三千米外。
“开始试射!”林烽一声令下。
牛大力自告奋勇当射手,结果一扣扳机,巨大的后坐力震得他整个身子都在抖,第一梭子子弹全打天上去了。
“哈哈哈!”李云龙笑得前仰后合,“牛大力,你这是要给老天爷梳头呢?”
王老铁推开牛大力:“让俺来!俺这老骨头还稳当点!”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王老铁稳住枪身,短点射,靶场上顿时尘土飞扬。
“命中!全部命中!”远处观察的小豆子挥舞着小旗汇报。
最精彩的还在后面——林烽亲自上阵,对准三千米外的靶子连续射击。硝烟散尽后,测量员跑回来报告:
“弹着点误差小于0.2米!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全场沸腾了!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传来一阵轰鸣——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架日军侦察机正好从远处飞来!
“来得正好!”林烽立即调整枪口,“都闪开,让我给这小鬼子‘送行’!”
只见他稳稳握住握把,双眼紧盯着越来越近的飞机。就在飞机进入射程的瞬间,林烽扣动扳机!
“咚咚咚——”震耳欲聋的枪声响彻山谷,两道火舌直冲云霄。
鬼子飞行员显然没料到会遭遇地面防空火力,慌忙拉升高度。但为时已晚,子弹在空中划出致命的轨迹,一发子弹直接打穿了机翼!
飞机拖着黑烟,歪歪斜斜地向远处逃去。
“打中了!打中了!”整个山谷欢声雷动。
李云龙激动地一拍大腿:“他娘的!太过瘾了!林烽,这玩意儿必须优先装备我们新一团!”
正在大家庆祝之时,警卫员跑来报告:“129师防空营的同志来了!”
原来防空营早就听说兵工厂在研发新式防空武器,特意派人前来考察。
带队的王营长是个行家,仔细检查了高射机枪的每个细节,又亲自试射了几轮。
“了不得!了不得啊!”王营长连连赞叹,“这性能比我们现有的装备强太多了!林厂长,你们可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接下来的测试中,防空营的战士们轮番上阵,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巧。实弹打靶成绩让所有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傍晚时分,王营长郑重地向林烽提出请求:“林厂长,我代表129师防空营,请求兵工厂尽快量产这种高射机枪!有了它,看鬼子的飞机还敢不敢嚣张!”
林烽与老张等人简单商议后,当场拍板:“没问题!我们立即调整生产线,优先保障高射机枪的生产!”
消息传回兵工厂,全厂欢腾。能够亲手打造出克制日军飞机的利器,每个工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不过,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老张算了一笔账:“要是大规模生产,现有的钢材恐怕不够用。”
王老铁也发愁:“精密零件太多,靠手工加工效率太低。”
面对这些困难,林烽依然信心十足:“钢材不够,咱们就发动群众收集废铁!加工效率低,咱们就改进工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果然,听说要造打飞机的神器,周边村庄的群众热情高涨。老大爷把多年前捡到的铁轨刚段捐了出来,小孩子们到处捡弹壳。
与此同时,研发组改进了加工工艺,用土办法造出了简易夹具,大大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
一个月后,首批十挺m1930型13.2毫米双联高射机枪正式下线!
交付仪式上,李云龙看着整齐排列的高射机枪,乐得合不拢嘴:“这下可好了!小鬼子再来轰炸,非得让他们有来无回!”
果然,装备了高射机枪后,129师防空营在随后的一场战斗中一举击落了三架日军飞机,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瓦窑堡兵工厂再次用智慧和汗水,为前线将士送上了最有力的支持。而林烽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下一个项目的研发……
“厂长,咱们接下来造啥?”牛大力好奇地问。
林烽望着远方的天空,微微一笑:“你说,要是咱们能造出打得更远、更准的大家伙,会怎么样?”
“啥大家伙?”
“比如——高射炮?”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声。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瓦窑堡兵工厂的创造传奇,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