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山炮生产专线,如同一条被精心疏导的河流,经过初期的磨合与调整,终于进入了稳定而顺畅的流淌阶段。那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山炮生产流程标准》,成了专线十五名成员的行动圣经。车间里,不再是研发时的凝神屏息和小心翼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节奏感的高效与专注。
“铛!铛!”这是牛大力带着人进行炮架关键钢铁件锻打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滋——啦——”这是炮管精镗时,合金刀头与钢材亲吻的轻吟,细腻而均匀。
“咔嚓,哐当。”这是硬木炮架部件严丝合扣组装起来的脆响,带着木料特有的温润质感。
五位核心老师傅坐镇关键工序,十名辅助人员在赵永强的调度下穿梭往来,递送零件、清理碎屑、进行初步检验。整个专线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炮管加工7天、炮架制作5天、整体组装3天”的周期,稳定地输出着合格的部件。
这天,林烽、陈工、老张等人再次齐聚专线车间。与以往不同的是,车间中央的空地上,并排矗立着三门刚刚完成最后总装、浑身散发着崭新油漆和枪油混合气味的“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它们如同三位披挂整齐、即将出征的勇士,炮管昂然,硬木炮架沉稳厚重,冰冷的金属与温润的木纹交织,构成一种独特而威武的美感。
“好!好!好!”林烽连说三个好字,激动地抚摸着其中一门的炮身,手指划过那精心校准过的高低机刻度,“看看!这就是咱们的量产成果!一门不少,三门!个个精神!”
牛大力叉着腰,挺着胸膛,脸上笑开了花,嗓门震得车间嗡嗡响:“厂长!瞧见没?俺们这专线,可不是吃素的!说十五天一门,就十五天一门!这三门‘山地虎’,保管比样炮还结实耐用!”
老张也仔细检查着炮架的每一个榫卯和连接处,频频点头:“嗯,不错不错!严格按照标准来的,这木工活,严丝合缝,比俺年轻时候的手艺不差!”
陈工和赵永强则拿着最后的检验报告,一项项核对数据。赵永强声音洪亮地汇报:“报告厂长!首批量产三门‘瓦窑堡式山炮’,最终检验全部完成!数据如下:最大射程,六千八百米,达标! 理论射速,每分钟五发,达标! 精度测试,最大偏差不超过八米,优于设计要求! 所有操控部件灵活可靠,全部测试达标!”
“全部达标!”这四个字如同最悦耳的音符,让现场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和自豪的笑容。
“哈哈哈!全部达标!听见没?老张!咱们的‘孩子’出息了!”牛大力兴奋地用力拍着老张的后背,差点把老张拍个趔趄。
老张一边揉着后背一边笑骂:“你个蛮牛!轻点!不过……嘿嘿,是真出息了!”
林烽看着这三门凝聚了全厂心血、标志着瓦窑堡兵工厂迈入新阶段的量产山炮,心潮澎湃。他大手一挥:“立刻准备移交!咱们的‘山地虎’,该出山了!”
早已接到通知、等候多时的八路军某师直属炮兵连的战士们,在连长的带领下,怀着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列队进入了兵工厂。当他们看到那三门崭新、威武的山炮时,眼睛瞬间都直了!
“我的个乖乖……这……这就是咱们自己造的山炮?”一个年轻的小战士张大了嘴巴,喃喃自语。
炮兵连长更是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围着山炮转了好几圈,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尤其是那独特的硬木炮架,让他啧啧称奇:“林厂长!这……这就是咱们的炮?咱们八路军,真有自己造的大炮了?!”
林烽笑着走上前:“王连长,如假包换!这就是咱们瓦窑堡兵工厂自产的‘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从今天起,它们就交给你们了!可得给我伺候好喽!”
“请厂长放心!我们一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王连长“啪”地一个立正,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身后的炮兵战士们也齐刷刷敬礼,眼神中充满了神圣的责任感。
简单的移交仪式后,炮兵连的战士们立刻开始接手。他们在专线老师傅和赵永强等人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操作高低机、方向机,如何装定射击诸元,如何快速展开和撤收,特别是如何利用那轻便的炮架和折叠功能进行机动。
“同志,你看,摇这个高低机手轮,要稳,要匀……”
“这炮架看着是木头,可结实着呢,扛着走比小鬼子的铁疙瘩轻快多了!”
“瞄准镜是这样用的,对准目标,调整刻度……”
兵工厂的师傅们教得耐心,炮兵战士们学得认真。车间里、空地上,到处都是热烈讨论和实操演练的身影。
一周后,在熟悉的试射场,一场由新接装的炮兵连独立操作的实弹射击训练,即将开始。林烽和兵工厂的主要负责人都在观摩席上,心情既期待又有些紧张。毕竟,这是检验他们产品和部队训练成果的关键时刻。
王连长亲自担任指挥。只见炮兵战士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迅速将三门山炮展开,固定驻锄,装定射击参数。
“一号炮准备完毕!”
“二号炮准备完毕!”
“三号炮准备完毕!”
“目标,正前方六千五百米处,模拟敌军指挥部,三发急速射,放!”
“轰!轰!轰!”
三门山炮几乎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炮口焰喷射,大地微颤!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长空,精准地砸在远方的目标区域内,腾起三团巨大的烟尘!
观测员迅速报告:“弹着点覆盖目标区域!偏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射击有效!”
“打得好!”林烽忍不住高声喝彩!观摩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牛大力激动地直蹦高:“看见没?看见没?是咱们的炮!是咱们的兵在打!打得多准!”
老张也抹了抹眼角,喃喃道:“值了……这辈子值了……”
王连长跑过来,兴奋地向林烽报告:“林厂长!战士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操作要领!这炮,好用!比我们以前用的那些老掉牙的杂牌炮强太多了!又轻便,又准!咱们八路军,这回可算是鸟枪换炮,有了自己的‘重锤’了!”
听着王连长激动的话语,看着炮兵战士们围着山炮兴奋地讨论、擦拭的情景,林烽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他深吸一口气,对在场的所有兵工厂人员说道: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了历史!我们瓦窑堡兵工厂生产的‘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正式成建制地装备了我们的部队!这意味着,我们八路军,首次拥有了完全自制的、性能可靠的大口径火炮! 我们打破了敌人和封锁者在这方面的垄断!”
他的声音高昂起来,充满了力量:“这不仅仅是我们兵工厂的胜利,更是我们整个八路军,乃至中国人民的胜利!它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制造出任何我们需要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家园!这三门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三十门,三百门‘瓦窑堡式’山炮,以及其他更多、更好的重武器,从我们的生产线上走下来,奔赴抗日战场,成为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铁拳!”
“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多造重炮!消灭日寇!”
激昂的口号声再次响彻云霄,与那试射场上尚未散尽的硝烟一起,融入了瓦窑堡蔚蓝的天空。三门崭新的山炮,在炮兵战士们的簇拥下,如同即将踏上征途的猛虎,蓄势待发。八路军的手中,终于握紧了属于自己的、足以撕裂一切阻碍的重型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