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在茫茫草地中艰难跋涉,每一次短暂的休整都显得无比珍贵。自从石匠老陈加入后,装备科所在的区域就变得更加热闹和忙碌。那几架“草地爬犁”上,除了沉重的武器和蒸馏设备,又多了几块被老陈宝贝似的挑来的青色砂岩和滑石块。
休憩的号角刚一吹响,战士们忙着支锅烧水、采集野菜时,老陈就迫不及待地招呼着几个被他选为学徒的战士,找了个相对平坦干燥的地方,铺开他的家伙事——几把形状各异的锉刀、磨石,还有一小袋珍贵的细沙。
“同志们,瞧好了!”老陈拿起一块质地细腻的青石,眼神专注得像是在雕琢艺术品,“做这子弹头模子,心要静,手要稳!石料得选细腻无裂缝的,先粗磨出大概形状……”
他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用粗锉刀在石料上勾勒出两个对称的凹槽雏形,石粉簌簌落下。几个年轻战士围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
林烽也蹲在旁边,他没有干涉老陈的手艺,而是仔细观察着整个过程,脑子里飞快地结合着后世有限的模具知识进行思考。
等到老陈初步打磨出两个粗糙的半球形凹槽,准备进行精细合拢调试时,林烽才开口,语气带着商量的口吻:“陈师傅,您看这里。这两个凹槽的深度和弧度,能不能再稍微调整一下?”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旁边相对平整的泥地上画了起来:“我们现在复装子弹,弹头主要是用回收的铅块或者锡块熔炼浇铸。理想的弹头形状,应该是流线型更好一些,像这样……头部稍微圆钝一点,尾部收束更流畅,这样飞出去更稳,打得更准。”
他又在另一个地方画了两个半圆的截面:“还有这两个模子的合缝处, ideally ( ideally 这个词他用了极低的声音,几乎含在嘴里)……最好是能严丝合缝,尽量减少那条‘合模线’的突起,不然不仅影响精度,还容易挂伤枪管。”
老陈停下手中的活,仔细看着林烽画的草图。他虽然不懂什么空气动力学,但常年和石头打交道,对形状、角度、平整度有着天然的敏感。他琢磨了一下,眼睛渐渐亮了:“林专员,您这一说,俺好像明白了!是要更圆滑,合缝要更平整!就像俺以前雕精细石雕那样!俺试试,应该能磨出来!”
林烽又补充道:“还有尺寸,咱们最好统一一个标准。我建议,就按照咱们最常用的七九步枪弹的规格来。我这儿有个缴获的游标卡尺(这是他之前从敌军物资里淘到的宝贝),咱们量着做,争取每个模子出来的弹头大小都一样!”
“好!有尺子量着,就更准了!”老陈兴奋地搓搓手,干劲儿更足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休整时间里,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老陈带着学徒们吭哧吭哧地磨石头,林烽则拿着那个小巧的卡尺,不时地测量着凹槽的深度、直径,与老陈低声讨论着。 “陈师傅,这边弧度再大一丝丝……” “嗯,感觉到了,俺再磨掉一点……” “合拢试试……嗯,还有条细缝,得再修修这个面……” “好嘞!”
叮叮当当、沙沙的摩擦声成了休整地独特的背景音。李云龙有时背着手溜达过来,看着满地的石粉和那几个埋头苦干的人,咧咧嘴:“嘿,还真有点兵工厂的架势了!老陈,林烽,啥时候能出‘产品’啊?老子等着你们的新子弹呢!”
老王师傅(铁匠)和老李师傅(木匠)也常来围观,时不时提供点工具上的帮助或者建议。老王甚至用边角料给老陈打了把小巧精致的刻刀,让老陈爱不释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和不断的调整,第一套由青石打磨而成的、符合林烽优化后尺寸的子弹头模具终于诞生了!
老陈小心翼翼地将两半石模合拢,严丝合缝,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缝隙。他激动地捧着这套粗糙却凝聚心血的石模,像是捧着刚出生的孩子。
“快!试试!”林烽也难掩兴奋。
临时的小熔炉点了起来(用的是精心收集的干牛粪和灌木枝),将回收来的铅块熔化成银亮的液体。老陈亲自用一把长柄铁勺,舀起一小勺铅液,小心翼翼地浇入石模的浇注口。
滋啦一声轻响,一股白烟冒起。等待片刻,老陈用湿布包着手,小心地打开石模。
一颗闪烁着银灰色光泽、形状规整、表面光滑的子弹头静静地躺在石模中央!
“成了!”周围围观的战士和匠人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
林烽拿起那颗还温热的弹头,用卡尺仔细测量,尺寸完全符合预期!他又拿起一个复装好的空弹壳,将弹头轻轻压入,贴合度非常好,不像以前用土模做的那么松垮或者需要费力敲进去!
“好!太好了!”林烽兴奋地一拍大腿,“陈师傅,您立了大功了!这弹头质量,比咱们之前用的强太多了!”
老陈看着那颗完美的弹头,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憨厚的脸上笑开了花:“成了!真成了!林专员,是您指点得好!这模子确实好用!”
李云龙闻讯赶来,拿起那颗新出炉的弹头,掂了掂,又看了看那光滑的流线型,啧啧称奇:“他娘的!这石头疙瘩里还真能蹦出金娃娃来!这子弹头,看着就带劲!比咱们以前那些歪瓜裂枣强多了!老陈,好手艺!林烽,好点子!”
成功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老陈带着他的学徒们,开始加班加点地制作更多的石模。林烽则将优化后的尺寸规格标准化,要求每一套新模具都尽可能统一。
有了标准化的、合缝精度更高的石模,复装子弹头的效率和质量迎来了飞跃!
以前使用粗糙的陶土模,需要小心翼翼,废品率高,一天下来,几个老师傅忙死忙活,也就能产出七八十颗能用的弹头。 而现在,使用石模,只要熔铅跟得上,浇铸、冷却、脱模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废品率极低!老陈带着他的小团队,一天就能稳定地产出一百五十颗以上尺寸统一、质量上乘的弹头!
消息传到各连队,战士们更是欢欣鼓舞。 “听说了吗?装备科用石头磨出宝贝了!一天能造一百多个新弹头!” “真的假的?石头还能造子弹?” “那还有假?团长都夸了好几次了!说新弹头又准又狠!” “太好了!以后咱们子弹能宽裕点了!不用抠抠搜搜算计着打了!” “还是林专员有办法!总能变废为宝!这石头在他手里都能变成枪子儿!” “还有那个新来的陈师傅,听说手艺绝了!” “咱们警卫团真是藏龙卧虎啊!”
弹头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虽然子弹的完全体还需要底火、发射药和弹壳的回收再利用,但弹头这个最大的瓶颈被突破了!这意味着战士们手里能拥有更多可靠的弹药,战斗底气更足了。
李云龙看着装备科那边日渐增长的弹头产量,心情大好,对孔捷和丁伟说:“看见没?咱们这‘流动兵工厂’算是初具规模了!林烽这小子,就是个聚宝盆!老陈这块宝,挖得值!”
孔捷笑道:“这就叫技术就是战斗力!咱们现在是一边长征,一边壮大!”
丁伟则盘算着:“等到了陕北,有了稳定的地方,把这些匠人和技术都整合起来,咱们的军工就能真正走上正轨了。”
夕阳下,老陈依旧在认真地打磨着新的石模,额头上挂满汗珠,却神情专注而满足。林烽在一旁和他讨论着是否可能尝试制作更复杂一些的模具。
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沙沙的磨石声,在这片充满危险的草地上,奏响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顽强乐章。每一颗从石模中诞生的光滑弹头,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为这支队伍的钢铁洪流,默默地增添着一份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