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
这个名字带来的冲击,在密室中久久回荡。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代号不明的战略威胁,而是一个有了具体称谓、即将张开毒刺的致命存在。从叛徒口中榨出的最后信息,像最后一块拼图,让陈朔脑海中所有的线索和分析瞬间贯通。
“我们必须加快节奏,‘蜂巢’即将完成,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陈朔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紧迫感。“之前的‘逆向利刃’计划,侧重于长期渗透和战略欺骗。但现在,我们需要一个更直接、更迅速的行动,在这个‘蜂巢’真正发挥威力之前,给它致命一击,或者,至少严重迟滞它的进程。”
沈清河和锋刃的神情也无比凝重。他们清楚,一旦“蜂巢”全面运转,复社在申城乃至华东的情报网络将暴露在无形的聚光灯下,后果不堪设想。
“强攻礼和洋行仓库?”锋刃提出最直接的方案,但语气中也带着疑虑。那里戒备森严,强攻代价巨大,且成功率极低。
“不,那是最后的手段。”陈朔摇头,他的目光投向虚空,仿佛在调动脑海中那个庞大的“谍战数据库”。“‘蜂巢’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设施,其强大依赖于稳定的能源、精密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它的弱点,也恰恰隐藏在这些依赖之中。我们要找到它最脆弱、最不易防守的环节。”
他踱步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快速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电力、核心部件、技术团队。
“大规模断电会引发租界当局的全面调查,动静太大,且容易恢复。暗杀或绑架其技术团队,同样会招致最残酷的报复,且敌人可以迅速从本土补充。”陈朔分析着,最终将手指点在了“核心部件”上。
“任何复杂的电子系统,都有其如同心脏般的关键组件。这些组件往往精密、昂贵,甚至是定制化的,难以快速替换。”陈朔的眼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蜂巢’这样的系统,必然依赖于大量的高频真空管和特制电容器。这些部件,在申城乃至整个远东,存量都极其有限,大部分需要从欧美或旭日国本土运来。”
一个计划的雏形开始清晰。
“如果我们能精确打击其备件供应链,在关键部件运抵仓库、尚未安装的某个环节下手,就能让‘蜂巢’陷入‘有躯干无心脏’的瘫痪状态。”陈朔转过身,看向沈清河,“樵夫同志,我们需要立刻动用所有商业和内线渠道,严密监控所有可能向礼和洋行仓库运输精密电子元件的渠道,尤其是近期到港的船只和通关的货物!”
“明白!我立刻去办!”沈清河意识到这是关键所在,立刻转身安排。
“锋刃同志,”陈朔又看向“影刃”队长,“一旦锁定目标货物,我们需要一支精干的小队,执行一次精准的拦截或调包行动。行动必须快如闪电,不留痕迹,要让敌人认为是意外的运输事故或商业纠纷,而不是有针对性的破坏。”
“‘影刃’随时待命。”锋刃简短有力地回答,眼中已然燃起战意。
策略的方向已经明确,接下来的两天,同仁堂药行如同一个高效的情报枢纽,无数信息从码头、报关行、洋行内部汇聚而来,由陈朔进行筛选和分析。他对二战前后电子工业的了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迅速从繁杂的货物清单中,识别出那些看似普通、实则可能用于“蜂巢”系统的关键元器件。
终于,在第三天,一条高度可疑的线索浮出水面:一家瑞士背景的“精密仪器公司”,有一批标注为“工业测量设备”的货物,将于两日后由一艘德国货轮运抵申港三号码头。这批货物的收货方经过层层转手,最终指向了一家与礼和洋行有隐秘资金往来的皮包公司。
“就是它了!”陈朔指着汇集来的情报,笃定地说,“时间、货品性质、最终流向,都高度吻合。这极可能就是‘蜂巢’急需的最后一批核心真空管和振荡器组件。”
目标锁定,行动进入倒计时。
锋刃带领“影刃”小队,对三号码头及货物运输的必经路线进行了细致的现场勘察,制定了数套拦截与调包方案。陈朔则与苏婉清一起,准备了用于调包的、外观相似但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废旧电子元件。
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了。这一次行动,不再是无形的电波交锋,而是真刀真枪的短兵相接。目标,就是扼住“蜂巢”尚未完全响起的毒刺。
陈朔看着在油灯下仔细检查调包元件的苏婉清,她的侧脸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柔韧与坚定。他轻轻将一枚晒干的薄荷叶放在她正在整理的元件旁。
苏婉清微微一怔,抬头看他。
“小心。”陈朔只说了两个字。
苏婉清拿起那枚薄荷叶,清凉的气息若有若无,她点了点头,将叶子小心地收进口袋。
铸剑为犁,化戈为帛。但在那之前,他们必须先用敌人企图刺向自己的利剑,斩断敌人最致命的爪牙。
【第十九章完】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