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的白天,在一种看似有序的喧嚣中缓缓流逝。同仁堂药行前厅,伙计们一如往常地称药、包药,应对着各色顾客,后院的密室却像一颗精密运转的大脑,无声地处理着来自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流。
陈朔没有休息。沈清河带来的汇总报告被他反复翻阅,尤其是记录那几次小规模行动受挫的附件,几乎每一页都留下了他思考的划痕和简短的批注。
“西区,三号备用联络点,因疑似暴露,提前一日转移。转移后第三日,原址遭秘密搜查。”
“南市,一批紧急采购的无线电元件,在交易途中遭遇临时检查点,虽未损失,但交易被迫取消。”
“通讯员‘山雀’,按计划与交通员在公园接头,发现接头点周边有身份不明人员徘徊,果断放弃。”
单独看任何一条,都可以用“巧合”、“运气不好”或“敌人扩大化搜查”来解释。战时的申城,任何意外都不足为奇。但陈朔的眉头却越皱越紧。他将这些事件的时间、地点、行动类型一一摘录出来,在白纸上重新排列组合。
他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不是电台信号的规律,而是人的行为规律。
苏婉清轻轻走了进来,将一份刚接收并译出的电文放在他手边,同时收走了他已经凉透的茶杯。她的目光扫过那张写满事件和问号的白纸,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安静地履行着自己联络员和守护者的职责。
“婉清,”陈朔忽然开口,目光却没有离开那张纸,“你还记得‘旅人’同志暴露前,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什么吗?”
苏婉清略一思索,准确答道:“是护送一批从江北来的同志,经由预定的‘丙三’线路,进入租界安全屋。”
“丙三线路……”陈朔用铅笔将这条信息也记录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了一个小小的星号。“这条线路,在我们内部的安全评估中,属于‘低风险、高隐蔽性’路线,启用次数不多,上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两个月前,转移一批被重点盯梢的文化界人士。”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那次转移非常成功,敌人扑空了。但这次,‘旅人’刚刚利用过‘丙三’线路不久,身份就暴露了。”
苏婉清立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您怀疑,敌人不是通过实时跟踪发现‘旅人’的,而是通过事后复盘,将这条线路与‘旅人’关联了起来?”
“不止‘旅人’。”陈朔的手指重重地点在记录西区联络点转移的那一行,“三号备用点,是我们的二级备用点,启用序列靠后。它上一次启用,是在三个月前,为了应对一次突然的全市大搜捕。那次,我们也安全度过了。”
密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声。一种无形的寒意,开始悄然弥漫。
“还有南市那次元件采购,”陈朔继续分析,语气愈发凝重,“负责采购的‘铁匠’,他的公开身份是五金行伙计,采购电子元件合情合理。但他执行这类任务时,有一个连他自己都可能没意识到的习惯——他倾向于选择在午后,店铺客流相对稀少的时候,去固定的‘老顺记’杂货店后门进行交易。因为那里老板可靠,且后巷僻静。”
他看向苏婉清,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次失败的三起事件,连同‘旅人’的暴露,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与我们过去某次‘成功’的行动,在地点、路线或人员行为模式上,存在高度关联性。”
苏婉清倒吸一口凉气:“您的意思是,敌人不是在漫无目的地搜查,他们……在复盘我们过去的成功案例,并从中寻找固定的模式?”
“更准确地说,他们在研究我们的‘行动习惯’。”陈朔站起身,在狭小的空间里缓缓踱步,“联络点的启用偏好,撤退路线的选择逻辑,特定任务的人员搭配,甚至是一些细微的、连我们自己都未曾留意的时间偏好和行为癖好。中村失败了,因为他试图用一个过于复杂的模型,从海量噪音中直接找到我们。而新来的对手……”
他停顿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沈清河提到的那个代号——“清扫者”竹内晋作。
“这个竹内,他可能更务实,也更危险。他放弃了中村那种预测未来的妄想,转而做一件更基础,也可能更致命的事情:系统性地分析我们过去的所有行动,为我们整个组织进行‘行为侧写’。”
陈朔走到墙边,看着那张巨大的申城地图,仿佛能看到一张由无数习惯、模式和逻辑链条构成的无形之网,正缓缓向同仁堂,向“辰砂”笼罩下来。
“他在试图为我们编织一个囚笼,”陈朔的声音低沉而冰冷,“一个基于我们自身行为逻辑的囚笼。他不需要知道我们下一步具体要做什么,他只需要计算出我们最‘可能’怎么做,然后在那里等着我们。”
这个推断太过惊人,也太过悚然。如果成立,意味着他们过去赖以生存的经验和成功,正在变成敌人对付他们的武器。
“我们必须立刻调整!”苏婉清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有既定的行动模式,联络方式,都必须重新评估!”
“光调整是不够的。”陈朔摇了摇头,眼神却愈发锐利,那是一种遇到高段位对手时,被激发出的极致冷静与斗志,“被动改变,只会让我们陷入混乱,而且依然可能在新的行为中形成新的模式,被敌人捕捉。我们需要的是……主动出击。”
他回到桌前,拿起那张写满案例的白纸。
“我要写一份报告,一份关于《敌方可能采用行为模式分析及我方应对策略》的报告。我们需要让所有核心同志都意识到这种新型威胁的存在。”他看向苏婉清,目光灼灼,“同时,我们需要设计一个‘饵’。”
“一个饵?”
“一个完全符合我们过去某些行为习惯的,‘色香味’俱全的诱饵。”陈朔的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我们要看看,这位‘清扫者’竹内先生,是否真的如我所料,已经拿起了这把名为‘习惯’的解剖刀。只有确认了敌人的打法,我们才能找到破局之道。”
他必须验证这个可怕的猜想。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第一步,就是看清那只隐藏在幕后的、正在试图描绘他们行为轨迹的无形推手。
【第二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