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星老家的清晨,雾霭还没散尽,院外的麦秸秆上沾着细碎的露珠,像撒了层碎钻。她蹲在行李箱旁,把陆知衍带来的 “清河镇调研照片” 一张张放进防水文件夹 —— 照片里有绿油油的麦田、老磨坊的石碾子,还有两人重逢时在田埂上的合照,背面都有陆知衍手写的标注:“3 月 28 日,与晚星共见刘大叔,他说模型帮着省了三分之一的水”“3 月 29 日,老磨坊拍的石磨纹路,适合小说细节描写”。
“这些照片你收好了,” 陆知衍从身后递来一杯热豆浆,杯壁还印着上次李婶拓的麦田图案,“清河镇的土壤数据我整理成表格了,存在你电脑桌面的‘调研素材’文件夹里,你写小说里‘模型适配沙质土壤’的情节时,能用上。”
苏晚星接过豆浆,指尖碰到他微凉的手,心里像被轻轻揪了一下。重逢的三天太短,刚熟悉他身上的薄荷味,又要面对离别。她抬头看向陆知衍,他穿着她织的灰色围巾,领口别着那枚 “平安” 麦秆挂饰,是离别前她特意帮他重新系好的:“你回北京后,记得按时吃早餐,别总靠咖啡扛着,我会每天给你发‘早餐提醒’。”
“好,” 陆知衍弯腰帮她扣好行李箱的锁扣,指尖划过箱子上的贴纸 —— 是两人在 b 大樱花大道拍的迷你合照,“我把项目阶段总结报告存在 U 盘里了,里面有不同地块的模型应用案例,你要是想加‘科技助农不同场景’的情节,随时翻来看。” 他顿了顿,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她爱吃的北京茯苓饼,还有一本新的速写本,“这个速写本给你,上次你说之前的快用完了,我特意选了带麦田纹路的封面。”
离别的车站比想象中热闹,清晨的客运班车刚到站,挤满了背着行囊的村民。陆知衍帮苏晚星拎着行李箱,脚步放得很慢,像想把这段路拉得再长些。走到候车厅门口,苏晚星突然停下,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新编的麦秆书签 —— 是昨晚熬夜编的,上面绣着 “星衍” 的缩写,穗子上还沾着淡淡的麦香:“这个你带着,就像我在身边陪你处理项目收尾。”
陆知衍接过书签,小心地夹进项目总结报告的扉页,指尖拂过细腻的麦秆纹路:“等我北京的项目结束,就立刻来找你,我们一起去绿源农场,把你写的小说章节读给李婶他们听。” 他伸手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声音比平时低了些,“要是出版社那边有需要我配合的,比如小说里的科技细节解释,随时给我打电话,再忙我也会接。”
班车的鸣笛声响起,苏晚星攥着陆知衍的手紧了紧,却还是笑着点头:“你放心,我会好好对接出版社,也会帮你盯着绿源农场的模型使用情况,李婶昨天还说,想让我教她用手机拍模型数据的照片,说‘等你回来给你看’。”
陆知衍看着她上车,直到班车的影子消失在路的尽头,才转身往高铁站走。背包里的帆布包沉甸甸的,装着苏晚星给的 “乡村素材笔记”—— 里面记着老磨坊主说的 “磨面时石磨转三十圈最细”,还有刘大叔分享的 “沙质土壤浇水要‘少量多次’”,每一页都有她娟秀的字迹,偶尔还画着小小的传感器简笔画。
高铁上,陆知衍翻开项目总结报告,扉页的麦秆书签轻轻晃动。他把苏晚星整理的乡村素材一条一条对应到数据里:清河镇刘大叔的麦田,模型调整后亩产提升 12%,对应 “沙质土壤浇水频率优化”;邻村王婶的果园,传感器预警霜冻及时,避免了 30% 的损失,对应 “果树生长模式适配”。这些带着温度的案例,让冰冷的数据多了几分乡村的烟火气,他忍不住拿出手机,给苏晚星发了条消息:“你的素材帮我完善了报告细节,等评审时,我要告诉专家‘这些数据背后,都是真实的农户故事’。”
苏晚星回到家时,太阳已经升到半空。她把陆知衍留下的调研照片摊在书桌上,对着《田野上的星光》第 22 章修改 —— 之前卡壳的 “小林帮村民调整模型参数” 的情节,现在有了清河镇的真实案例参考,写起来格外顺畅。写到 “小林蹲在麦田里,给刘大叔看平板上的土壤湿度曲线” 时,她突然想起陆知衍教她看数据的样子,忍不住在稿纸旁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 “参考知衍在清河镇的演示”。
下午,出版社的周姐发来微信,说想在小说里加 “模型应用真实案例附录”,让读者更直观感受科技助农的价值。苏晚星立刻想到陆知衍的项目总结报告,赶紧给他发消息:“周姐想加案例附录,能不能用你报告里的绿源农场和清河镇数据?我会隐去农户真实姓名,只保留地块特征。”
没过多久,陆知衍回复了语音,背景里能听到高铁的广播声:“当然可以,我把脱敏后的数据集发给你,里面还加了‘模型操作简易步骤’,你可以附在案例后面,方便读者理解。对了,顾言泽刚才给我发消息,说王总监最近在联系清河镇的农业站,好像想打听我们调研的数据,你那边要是有人问起,别透露核心参数。”
苏晚星心里一紧,赶紧回复 “知道了”,又翻出之前的匿名消息记录 —— 从北京会议的传感器预警,到老家的陌生男人拍照,王总监的动作从未停过。她把陆知衍发来的数据集加密保存,又在小说手稿的案例部分贴了张便签:“案例数据已脱敏,避免涉及模型核心参数”,便签一角画了个小小的盾牌,像在守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
傍晚,陆知衍抵达北京,刚出高铁站就给苏晚星打视频电话。屏幕里,他站在会议中心门口,身后是 “全国农业科技项目收尾研讨会” 的横幅:“我先去会场确认明天的议程,晚上再跟你细聊报告修改。” 他晃了晃手里的项目总结报告,扉页的麦秆书签隐约可见,“你看,你的书签我一直带着,就像你在帮我把关。”
苏晚星靠在书桌前,对着屏幕点头:“我今天修改了两章,加了清河镇的老磨坊情节,还把你说的‘沙质土壤浇水技巧’写进去了,等下发给你看看。” 她顿了顿,想起顾言泽的提醒,又补充道,“你在会场注意安全,要是王总监找你聊项目,别单独跟他相处,有情况随时跟我说。”
视频聊到一半,陆知衍的手机突然震动,是顾言泽发来的紧急消息:“查到王总监昨天联系了清河镇农业站的刘站长,想借‘项目核验’的名义,复制你留在那里的调研原始数据,刘站长没答应,但他可能会找其他人下手,你赶紧把清河镇的数据备份加密。”
陆知衍的脸色微沉,对着屏幕轻声跟苏晚星说:“顾言泽说王总监想拿清河镇的原始数据,我得先去处理数据加密,晚上再跟你细聊。” 苏晚星立刻点头:“你快去忙,别担心我,我会把案例附录里的清河镇数据再检查一遍,确保没有漏洞。”
挂了视频,苏晚星坐在书桌前,翻出陆知衍发来的数据集,逐行检查是否有敏感信息。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院外的麦田在暮色里泛着淡淡的绿,她想起重逢时陆知衍陪她走访农户的场景 —— 刘大叔拉着他们看长势喜人的小麦,王婶塞给他们刚煮的玉米,那些温暖的画面,让她更坚定要守护好这些数据,守护好他们的心血。
晚上十点,陆知衍发来消息:“清河镇的数据已经双重加密,还跟刘站长确认过,不会给任何人复制权限。另外,我跟张教授说了王总监的情况,他会在明天的收尾研讨会上留意,不让他乱提要求。” 后面还附了一张照片 —— 他坐在会议中心的休息室里,面前摊着项目总结报告,扉页的麦秆书签被灯光照得格外清晰。
苏晚星回复:“我把案例附录修改好了,已经发给周姐,里面只保留了公开的产量提升数据,没涉及模型参数。对了,李婶刚才给我发微信,说绿源农场的小麦长势很好,她拍了照片,我转发给你,你看能不能加进项目总结里,让报告更有说服力。”
陆知衍很快回复了一个 “好” 的表情,还发了一段语音:“等项目收尾结束,我就申请提前回去,我们一起去绿源农场,看看李婶的小麦,再跟张叔他们聊聊小说里的情节。” 语音里的背景很安静,能听到他轻轻翻书的声音,像在耳边低语,驱散了异地的孤独。
苏晚星把手机放在枕边,看着书桌上的麦秆书签和调研照片,心里满是坚定。虽然离别仍在继续,危机也未完全解除,但只要他们彼此信任、互相支持,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她拿起笔,在小说手稿的扉页写下:“异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然后关掉台灯,期待着明天与他的再次视频沟通。
而此时的北京会议中心附近,王总监正坐在车里,手里拿着老赵发来的 “清河镇调研数据清单”,脸色阴沉。老赵坐在副驾驶座上,低声说:“陆知衍把数据加密了,刘站长那边也拿不到,但我查到苏晚星的小说附录里有清河镇的产量数据,或许能从她那边找到突破口。”
王总监冷笑一声,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过苏晚星的出版社信息:“那就从她的小说下手,只要能证明她的案例数据‘不准确’,就能质疑陆知衍项目的真实性,到时候收尾研讨会的评审,自然会偏向我们。” 他顿了顿,拨通了一个电话:“喂,是周编辑吗?我想跟你聊聊苏晚星小说里的科技案例……”
夜色渐深,北京的灯光与苏晚星老家的月光,隔着千里遥遥相望。一场针对小说案例的新算计,正在悄然酝酿,而苏晚星和陆知衍还不知道,这场异地坚守的考验,即将迎来新的挑战 —— 王总监会如何利用小说案例做文章?他们又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这些疑问,像院外的麦秸秆一样,在夜色里轻轻颤动,为下一章的故事埋下了揪心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