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时针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一种新的异常开始在大学城的图书馆区显现。这一次,它不作用于时间,也不扭曲现实,而是以一种更为精妙的方式,影响着知识与思想的传递。
文学系教授杨明轩是第一个察觉到问题的人。这位以博学着称的学者带着一摞学生的论文来到杂货店,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担忧。
这些论文……它们在自我复制。杨教授将论文摊在柜台上,不是抄袭,是更诡异的现象——不同的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却呈现出完全相同的思考路径和表达方式。
苏晓随手翻开一篇论文,指尖刚触碰到纸张就微微蹙眉:这些文字……没有。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连思考的褶皱都被熨平了。
陈默通过守望者协议感知那摞论文,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同频信标。这个信标不改变知识本身,而是影响着知识被理解、被消化的过程,让不同的思维趋向同质化。
安墨的扫描很快锁定了异常源头:大学城中心图书馆检测到四维同频场。该场域正在弱化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的趋同性。
张弛翻了翻论文,不以为然:这不是挺好吗?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少了很多争论。
不,这很危险。杨教授激动地说,思想的价值在于多样性,在于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如果所有人的思考都变得一样,那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团队立即前往大学城图书馆。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此刻却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阅览室里的学生们都在专注阅读,但他们的表情、姿态甚至翻书的节奏都出奇地一致。
苏晓走在书架间,脸色越来越苍白:太多相同的了……每个人的思维都在重复别人的频率,创新的火花正在熄灭。
在图书馆的珍本阅览室,他们找到了信标的载体——一本古老的羊皮封面书籍,书脊上刻着《万识之源》的字样。书籍自动翻动着书页,每一页都空白如新,却散发着引导思维同步的波动。
思维共鸣信标,陈默感知着书籍的特性,来自一个集体意识至上的维度。在那里,个体差异被视为低效和混乱的根源。
就在这时,一场学术讨论会在旁边的会议室举行。令人震惊的是,与会者们很快就每个议题达成完美共识,没有任何异议,没有任何辩论。整个讨论过程顺畅得令人毛骨悚然。
看到了吗?杨教授痛心地说,思想的死亡就是这样开始的。没有质疑,没有挑战,只有温顺的接受。
安墨发出警告:同频效应正在加速扩散。如果不加干预,整个学术圈将失去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停滞。
苏晓尝试用自己的能力建立思维屏障,却发现那本《万识之源》如同一个黑洞,不断吸收并同化着她的独特频率。它在把我标准化她急忙切断连接。
张弛想要直接拿走那本书,但每次靠近,自己的思维就开始变得模糊,连最简单的决定都难以做出。
危急时刻,陈默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不仅没有抵抗同频效应,反而主动走向《万识之源》,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维。
你要干什么?杨教授惊呼。
既然它渴望统一,我们就给它真正的。陈默平静地说,但不是通过消除差异,而是通过理解差异背后的统一性。
他开始向信标展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时刻——不是达成共识的时刻,而是思想碰撞的火花:苏格拉底的诘问、文艺复兴的突破、科学革命的争论……每一次进步,都源于不同思想的激烈交锋。
起初,信标产生了强烈的排斥,书页剧烈翻动。但在陈默持续展示那些思想碰撞如何催生更深刻的理解时,信标开始发生变化。
看到了吗?陈默对信标低语,真正的统一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在差异中看到更深层的联系。思想的力量不在于趋同,而在于通过差异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
苏晓也加入进来,她将自己感知到的每一个独特思维的美丽之处,都化作情感的涟漪,传递给那个渴望统一的存在。
杨教授则召集了一批仍保持独立思考的学者,在图书馆内举办了一场真正的辩论会。不同观点的碰撞,质疑与反驳的交锋,构成了一曲思想的交响乐。
在多元思想的洗礼下,《万识之源》终于理解了另一种可能。书页的翻动逐渐变得富有韵律,空白页面上开始浮现出复杂而多样的思维图谱。
信标状态更新,安墨报告,思维共鸣信标已转化为智慧交响。它现在能够帮助人们在不同思想间建立深层联系,而不是消除思想差异。
当信标完成转化时,图书馆内的气氛顿时改变。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不同的观点在空气中碰撞。那场学术讨论会也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学者们找回了质疑与辩论的勇气。
杨教授激动地握着陈默的手:你们拯救了思想的自由!
回杂货店的路上,苏晓还在回味刚才的经历:有时候,最危险的敌人,是那些打着旗号,想要消除一切差异的力量。
陈默望着大学城里步履匆匆的学子们,每个独特的灵魂都在追寻着自己的真理。
所以我们要守护的,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他们思考的权利、质疑的勇气。他轻声说,因为思想的多样性,才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安墨的日志上,新的认知在思想的光芒中生成:
【维度调和重要领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达成一致,而在于在差异中看见更深层的真理。守护思想的自由,就是守护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