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曾经指引方向的李女士身陷事业选择的迷雾时,昭阳以“倾听内心”而非“给予答案”的方式回应。这份信任与引导,让李女士找回内在智慧,也印证了昭阳自身的成长。
感冒带来的虚弱感,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留下被细致关怀熨帖过的、温暖而柔软的心岸。昭阳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仿佛修行之路在脚下变得愈加坚实。她正将这份感受细细融入当日的修行笔记,窗外的夜色已浓如墨砚。
就在这时,放在桌旁的手机屏幕突兀地亮起,震动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屏幕上跳动着的,是“李女士”的名字。
昭阳微微一怔。李女士与她联系,多是通过清心师姐,或是在一些活动场合见面,鲜少有这样直接而突然的来电,尤其是在这样的深夜。
她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
“昭阳……”电话那头传来李女士熟悉的声音,但语调却与往常的从容娴雅截然不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甚至……一丝罕见的慌乱。“抱歉,这么晚打扰你。我……我不知道该找谁说说。”
“没关系,李女士,您请讲。”昭阳的声音自然而然地放得轻缓,像怕惊扰了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只有略微急促的呼吸声。然后,李女士像是下定了决心,语速很快地说道:“公司这边,遇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一个……并购的机会。对方开出的条件,从商业角度看,非常优厚,几乎是难以拒绝。如果接受,我能立刻套现一笔可观的财富,提前退休,实现很多人眼中的‘财务自由’。”
昭阳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她能感觉到李女士话语背后那股巨大的张力。
“但是……”李女士的声音低了下去,透出深深的迷茫,“这意味着我一手创建、经营了十几年的公司,它的名字,它的团队,它的……灵魂,可能就此消失,被整合,被改变。我感觉……像是在亲手卖掉自己的孩子。”
又是一段沉默,比刚才更长。
“还有另一条路,”李女士继续,声音里带着挣扎,“拒绝并购,引入另一轮风险投资,继续独立运营,搏一个更大的未来。但这条路,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极高。我……我已经不年轻了,精力不比从前,很怕自己撑不下去,反而把公司拖垮。”
她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沉重得仿佛能通过电波传递过来:“昭阳,我好像……被困住了。理智告诉我应该选第一条路,轻松,获利丰厚。可心里……就是有个地方堵着,过不去。我睡不着,吃不下,脑子里反复权衡利弊,快要被这两种声音撕裂了。清心师姐闭关了,我……我忽然就想到了你。”
昭阳握着手机,指尖能感受到机身微微的发热。她的心,因为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而轻轻震动。曾几何时,李女士是那个在她迷茫时,递来一盏明灯的长者、引路人。而此刻,这位一向沉稳睿智的女士,却在她这个“后学”面前,袒露了最深的脆弱与困惑。
她没有立刻回应。脑海中飞快地掠过各种念头——分析利弊?分享类似案例?或者,用某种佛法的道理去开解?
不。那些都是“答案”,是来自外部的、别人的智慧。而李女士需要的,显然不是另一个让她更加纷乱的外部声音。
她想起自己面对舅妈嘲讽时,那条“情绪的河流”。想起清心师姐是如何引导她,而非教导她。
她深吸一口气,对着话筒,声音温和而稳定:“李女士,我听到了您的难处。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抉择。”
她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的力量沉淀下去,然后才继续说,语速很慢,带着引导的意味:“我们能不能……先不急着分析利弊得失?那些,您一定已经反复权衡过无数次了。”
“嗯……”李女士应了一声,带着些许困惑,但似乎也被这种不同寻常的开场所吸引。
“或许,”昭阳轻声建议,像在提议一个安静的游戏,“您可以先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只是……简单地关注几次呼吸。让那些纷乱的念头,像天空的云一样,暂时飘过就好,不去抓住它们。”
电话那头传来细微的衣物摩擦声,然后是逐渐变得深长、缓慢的呼吸音。
昭阳等待着,直到感觉电话那端的氛围稍微宁静了一些,才再次开口,声音愈发轻柔,仿佛怕惊动水底的月光:
“现在,请您试着……抛开所有外界的评价,抛开‘应该’和‘不应该’,也暂时忘记所谓的收益和风险。”
“只是,轻轻地,问一问您内心最深处——”
她的声音在这里做了一个极短暂的停留,然后清晰地、一字一顿地:
“当这一切喧嚣散去,当没有人在看,当您完全独自一人时……”
“您,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是您的理智告诉您的,而是您的心……您生命的本能,在渴望一种怎样的状态?是卸下重担后的松快,还是继续与您视为‘孩子’的事业共同成长的饱满?”
“请只是……听听那个声音。不用评判,不用选择,只是……倾听。”
电话那端,陷入了一片长久的、几乎能吞噬一切的寂静。只有极其微弱的电流声,证明着连接并未中断。
昭阳不再说话。她只是拿着手机,保持着倾听的姿态,将自己的安宁,通过这无声的电波,缓缓传递过去。她仿佛能“看到”电话那头的李女士,正闭着眼睛,眉头微蹙,努力地在一片混沌中,向下,再向下,探寻着那个被层层包裹的、真实的内在声音。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有几分钟,却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李女士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刚刚浮出水面般的、微弱的喘息,以及一种奇异的、如释重负的清明:
“我……我好像……听到了一点。”
她的声音不再焦躁,而是带着一种探索到真相后的平静。
“谢谢你,昭阳。非常……感谢。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感觉。”
“好。”昭阳温和地回应,“随时都可以再打给我。”
电话挂断了。
昭阳放下手机,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静的夜色。她的心中没有为人师表的得意,也没有解决他人难题的沾沾自喜。只有一种深深的、平静的感动。她只是提供了一个方法,一个方向,而找到答案的,是李女士自己。
她再次确认,每个人内心,都本自具足解决问题的智慧。外力所能做的,或许只是拂去尘埃,让那智慧本身显露出光芒。
次日午后,昭阳的手机收到一条李女士发来的简短信息:
“昭阳,谢谢你的指引。昨夜静思后,我心已明。选择或许依然艰难,但方向已然清晰。感激不尽。”
看着这行字,昭阳的嘴角微微上扬。她仿佛看到,自己手中这盏曾被多人点亮、也曾在她病中感受过温暖的灯,如今,它的光,也终于能稳稳地,照亮他人脚下的一小段路了。
帮助李女士厘清困惑的经历,让昭阳对智慧的本质有了更深的好奇。她重新翻开那本纸张泛黄的《道德经》,当读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时,心中蓦然一动,联想到佛法中常被提及的“柔软心”。这两种来自不同源头的智慧,在她心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她尝试在一次小范围分享中,将这两种古老的智慧融合阐释,听众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真正的指引,并非给予标准答案,而是唤醒对方本自具足的智慧,让ta听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