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第一卷一百章的人生旅程后,昭阳于深夜提笔记录心路历程,从最初的自渡到如今的渡人,她深刻体悟到真正的通透是在纷扰中修得不动本心,并以慈悲入世利他。
夜深人静。
窗外,最后几声秋虫的鸣叫也歇下了,只余月光如水银般泻在书桌上。昭阳轻轻合上那本用了许久的布面笔记本,封皮已微微磨损,边角泛白。她起身,从书柜底层取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深蓝色的封面,如静谧的深海。
她拧亮台灯,温暖的光晕笼罩着桌面。铺开稿纸,研墨,取出一支用了多年的毛笔。这些动作缓慢而充满仪式感,像是在为一段重要的旅程画上逗点,又像是在为新的启程做准备。
笔尖饱蘸浓墨,悬在纸的上方。她微微闭目,这一百章的人生,如长卷般在脑海中徐徐展开。
最初的记忆,是彻骨的寒冷。
是童年那间漏风的土坯房,冬夜里,她和妹妹挤在薄被下瑟瑟发抖,听着母亲压抑的咳嗽声。是父亲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时,那个在晨雾中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的背影。是饿着肚子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脚底磨出的水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是贫寒、病痛、离散,像三重厚重的阴影,笼罩着她稚嫩的生命。
那时的她,只有一个念头:逃离。拼命读书,像抓住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她以为,逃离了那个贫穷的村庄,一切就会好起来。
后来,她真的逃出去了。
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市。她像一株被移植的植物,拼命想要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扎根。她熬夜刷题,在职场拼杀,把自己活成一颗高效率的螺丝钉。可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迷失——学业的内卷,职场的倾轧,婚姻的破碎,还有那无处不在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她像一只被困在透明玻璃瓶里的飞蛾,看得见光,却四处碰壁,精疲力尽。
那段日子,她的心是一座孤岛,外面惊涛骇浪,内部荒芜丛生。像一条贪婪的寄生虫,几乎吸干了她所有的生命力。失眠的夜晚,她望着城市永远不暗的夜空,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像一粒尘埃,随时会被风吹散。
转折,发生在那次彻底的崩溃之后。
失业,疫情,独居。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而她内心的风暴却达到了顶点。就是在那个几乎无法呼吸的至暗时刻,仿佛是冥冥中的指引,她遇到了清心师姐,接触到了佛法的智慧。
那不是迷信,不是逃避。那是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
她开始学习观呼吸,在情绪翻腾时,只是简单地觉察一呼一吸。她明白了缘起性空,万事万物因缘和合,并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包括她的痛苦。她试着放下我执,不再紧紧抓着那个我应该如何我必须得到什么的念头。
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但变化,确实在发生。
她学会了与焦虑共存,看着它来,看着它走,如同看天上的云。她开始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生命中的无常。她发现,当内心逐渐安定下来,外在的世界似乎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她回到了村庄。不是失败者的退却,而是游子的归乡。这片土地,曾经是她想要逃离的,如今却成了她疗愈和重新扎根的沃土。
在这里,她开设了心灵驿站。从最初只有五位村民的忐忑,到面对百人讲堂的从容;从解答如何应对焦虑的朴素问题,到应对是否劝人躺平的尖锐质疑。她将外婆别看整片田,只看眼前这棵草的智慧,将溪水不拒飘零叶的包容,将悬崖撒手,方可绝处逢生的决绝,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分享给那些同样被内耗所困的心灵。
她帮助了因贫欲弃学的小慧,连接资源,点亮希望。
她见证了母亲的转变,那种发自内心寻找自己活法的宁静力量。
她在深夜火警的危机中,以生,成为混乱中的主心骨。
笔尖终于落下,在崭新的纸页上,写下有力的字迹:
这一百章,我从自渡到渡人。
墨迹在灯下泛着光。她停笔,感受着这句话的重量。
自渡,是斩断自身的荆棘,是于迷途中找到内心的灯塔。那是一个人在暗夜中的独自跋涉,是向内深入的修行。
渡人,是伸出手,去点亮他人的灯盏,是于他人的疾苦中看见自己的责任。那是将个人体悟转化为利他行动的过程,是向外扩展的慈悲。
这两者,并非割裂。自渡是渡人的基础,心灯未明,何以照人?而渡人,又是对自渡成果最好的检验与深化。在帮助小慧、安抚赵婶、组织救火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洞察,她的慈悲心也在一次次利他行动中变得更为宽广和坚韧。
她继续写道:
深刻体悟到,真正的通透,是在纷繁世事中修得如如不动的本心,又以极大慈悲入世利他。
如如不动的本心。这不是麻木,不是冷漠。而是在任何境遇下——无论是赞誉还是诋毁,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宁静的午后还是熊熊的火场——内心都保有一份清醒的觉察和不被撼动的核心。如同深海,表面或有风浪,深处始终静谧。
极大慈悲入世利他。这慈悲,是理解,是共情,是愿意分担。它促使她走出个人的舒适区,去关注他人的苦难,并尽己所能地去行动。无论是用话语抚慰一颗焦虑的心,还是用行动解决一个具体的困难,都是这慈悲的显现。
通透,因此不是远离尘嚣的独善其身,而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带着了悟与超然的心态,积极投身于生活,在关系里,在责任中,在具体的事务上,修炼和奉献。
她放下笔,目光落在窗外无垠的夜空上。
这一百章的历程,充满荆棘,却也开出了花朵。痛苦曾是枷锁,后来变成了钥匙。迷茫曾是深渊,后来看见了桥。
她不再是那个只知拼命逃离、内心充满耗竭感的昭阳,也不再是那个初回乡野、仅寻求自我安顿的昭阳。
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做一个摆渡人,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困境,传递一种通透活法的可能。
然而,她知道,这并非终点。
修行无止境。对内心的探索,对智慧的领悟,对慈悲的实践,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她想起在火灾废墟边缘看到的那个奇特的、半融化的塑料残骸,那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细节。那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场看似意外的火灾,真的只是意外吗?
同时,清心师姐赠与的那本薄薄的《心经》,她一直还未曾深读。她知道,那里面蕴含着更深奥的智慧,等待着她去叩响门扉。
新的篇章,即将展开。
而她的笔,她的心,都已准备好。
昭阳吹熄台灯,任月光满室:修行如登山,过一峰见一景。自渡如开凿山径,渡人如沿途点亮灯盏,照亮后来者的路,亦映见自身更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