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听众尖锐的“劝人躺平”质疑,昭阳以智慧与从容化解误解,生动阐释“通透”是更有力量的积极,并在看似成功的应对后,敏锐察觉到自身一丝细微的波动,开启更深层的自我观照。
热烈的掌声余韵尚未完全消散,讲堂内的空气因方才的共鸣而显得温热、流动。多数听众脸上带着被抚慰后的柔和,或是陷入沉思的宁静。昭阳微微鞠躬,准备做最后的致谢。
就在此时,一个身影从后排角落站了起来。正是那个穿着深色夹克、双臂一直交叠在胸前的年轻男子。
“昭阳老师,”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硬石,瞬间割裂了和谐的氛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有一个问题。”
室内霎时安静下来,连空调运行的微弱嗡鸣都变得清晰可闻。人们纷纷转头,看向声音的来源。那男子站得笔直,眼神锐利,像淬了火的钢针,直直投向讲台。
昭阳抬眸,迎上那道目光。心,在那一刹那,极其细微地紧了一下。像被最轻的羽毛尖端扫过,几乎难以察觉,但她捕捉到了。那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本能的警觉——考验来了。
她脸上温和的笑意未减,只是更沉静了些,如同深潭纳入了投石。“请讲。”
“您刚才讲了很多,”男子语速不快,字句清晰,带着一种理工科般的逻辑感,“关于放下执着,安住当下,像溪水一样不拒不迎。听起来很美好,很宁静。”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加重,“但我想问,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胜利法’?或者说,您本质上是在劝人躺平?”
“躺平”两个字,他咬得格外重,像两记沉闷的锤音,敲在每个人的耳膜上。
场内响起一阵极低的、压抑的骚动。有人皱眉,有人露出担忧的神色,也有人眼中闪过同样的疑问,似乎被这个问题戳中了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是啊,在这个崇尚竞争、效率至上的时代,追求内心安宁,与放弃奋斗、消极避世的“躺平”,界限究竟在哪里?
李曼在台侧显得有些紧张,手指不自觉蜷缩起来。
昭阳没有立刻反驳。她甚至微微点了点头,仿佛在认真思考这个质疑的价值。这份从容,让台下原本有些紧绷的气氛,稍微松弛了一丝。
“谢谢您提出这个问题。”她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像山间不受风扰的深潭。“这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她向前走了半步,离听众更近,目光扫过全场,不仅仅是看向提问者,更是看向所有可能抱有同样疑问的人。
“首先,我想区分两个概念:‘放下’不等于‘放弃’。”她抬起手,做了一个轻柔而清晰的手势,“‘放弃’,是连行动的力量和意愿都失去了,是退缩,是承认失败。而‘放下’,”她顿了顿,强调道,“是放下对结果的过度执着和焦虑,是放下那份因恐惧失败而带来的、让我们动作变形、内心耗竭的紧绷。”
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
“想象一下,您要射箭。如果您的全部注意力都死死盯在‘我必须射中十环,否则就完了’这个念头上,您的肌肉会僵硬,呼吸会紊乱,手会颤抖。结果,很可能连靶子都碰不到。”她模仿了一下因紧张而僵硬拉弓的动作,惟妙惟肖。
“而‘放下’呢?是您依然认真瞄准,调动您全部的技术和经验,稳稳地拉开弓。但在放箭的那一瞬,您松开手指,让箭自然地飞出。您尽了人事,然后,坦然接受任何结果。这份‘松开’,不是不想要十环,而是不让‘非要十环不可’的执念,干扰了您此刻瞄准的精准和内心的平静。”
提问的男子眉头依然皱着,但眼神里的锐利,稍微收敛了一点,多了几分审视的专注。
“您说的‘躺平’,可能更像是连弓都不愿意举起来了。”昭阳看着他,语气平和却有力,“而我所分享的,是如何更稳定、更精准地把箭射出去的方法。是让我们的心力,不再大量耗散在对成败的担忧、对他人眼色的恐惧、对无限未来的空想上,而是聚焦于当下能做的事情本身。”
她回到之前提到的外婆的稻田。
“就像除草,我外婆没有教我躺在田埂上抱怨草为什么这么多,太阳为什么这么毒。她教我的是,‘看好眼前这棵草’。这是极致的务实和投入。通透,不是看破红尘什么都不做,而是更清楚、更有力量地去做好该做的事。”
她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洗刷着“躺平”这个词所带来的消极误解。
“佛法中也说‘精进’,意思是努力断恶修善,并非消极无为。它强调的是方向正确的努力,而非在欲望和焦虑驱使下的盲目奔波。”她适时引入一个佛学概念,却解释得浅白易懂。
“所以,回应您的问题,”昭阳的目光再次落回那名男子身上,清晰而笃定地说,“我认为,通透,是更积极地投入生活,而不是逃避。是‘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安之’。”
“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安之。”
这十四个字,像洪钟大吕,在安静的讲堂内回荡。它们精准地划分了“积极作为”与“顺应自然”的边界,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姿态——尽最大努力,同时保持内心的超然。
台下,许多人不由自主地点头,眼神亮了起来。之前的困惑和隐约的担忧,在这清晰的阐释中冰消瓦解。甚至有人低声重复着这句话,仿佛要把它刻在心里。
那名提问的男子,紧绷的下颌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些。他没有再说话,也没有表示认同,只是深深地看了昭阳一眼,然后,缓缓坐了下去。那眼神里,最初的尖锐质疑,已然转化为一种复杂的、深沉的思索。
一场潜在的危机,被化解于无形。
甚至,因这高质量的质疑与精彩的回应的碰撞,让这场讲座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让所有听众对“通透活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后续的提问环节,气氛更加开放和热烈。人们争相分享自己的困惑,昭阳均以同样的真诚与智慧一一回应。
讲座圆满结束。
更多的听众涌上讲台,想要与昭阳进一步交流,表达感谢。李曼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欣慰的笑容,忙碌地维持着秩序。
昭阳耐心地回应着每一位听众,签名,简短交流。她的举止依旧从容,温和。
然而,在她心灵的最深处,一面极澄澈的镜子里,她照见了一缕极其细微的尘絮。
那是当那个尖锐问题抛出时,她内心深处那刹那的、几乎无法捕捉的波动。
以及,在成功回应了质疑,收获了更多认可和掌声后,一丝若有若无的……“完成了一件漂亮事”的轻松感。
这感觉非常轻微,像湖面上一闪而过的蜻蜓点水留下的涟漪,几乎不存在。
但对时刻观照内心的昭阳来说,这已足够引起警觉。
真正的修行,不只是在逆境中保持稳定,更是在顺境中、在被认可时,依然能看清心念的细微起落,不沾沾自喜,不迷失于掌声。
她微笑着送走最后一位热情的听众,收拾好讲台上自己那杯早已凉透的水。
讲堂灯光渐次熄灭,只留下几盏廊灯,投下昏黄的光晕。
李曼走过来,语气充满感激:“昭阳老师,今天实在太成功了!尤其是最后应对那个质疑,太精彩了!”
昭阳报以微笑,并未多言。
她走向安静的休息室,脚步平稳。
内心却在审视那丝微澜。
“应对得体,是否也隐含了‘我’的聪明?平息质疑,是否也满足了‘我’的价值感?”
她知道,这只是修行路上极其微细的习气,但观照它,本身就是在净化。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勾勒出冰冷的现代化轮廓。
而在那片璀璨之下,又有多少颗心,在成功、认可与自我价值的迷宫中,寻找着真正的出口?
昭阳轻轻拉上休息室的窗帘,将喧嚣隔绝在外。
她需要片刻的独处,来沉淀这一切。
同时,一个念头悄然浮现:那个提出尖锐问题的年轻男子,他带着怎样的故事而来?他的质疑,仅仅源于理性的思辨,还是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
夜,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