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静的除夕之夜,昭阳独自坐在灯下,翻开那本陪伴了她一整年的日记。笔尖流淌出的,不再是最初的迷茫与痛苦,而是一句沉淀了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领悟:“这一年,我从漂泊的船,变成了扎根的树。我学会了与过去和解,在当下安住,对未来保持开放。”这既是对第一卷荆棘载途的总结,也是她开启新阶段的宣言。
除夕的夜幕,像一匹深蓝色的厚重丝绒,缓缓笼罩了云泉寺和整个昭阳村。与山外城镇传来的零星、遥远的鞭炮声不同,寺院内外一片静谧,唯有廊下悬挂的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温暖而孤寂的光晕。
禅房里,炭火烧得正旺,偶尔发出一两声轻微的“噼啪”响,驱散了冬夜的严寒。昭阳洗净了手,在书案前坐下。案上,摊开着那本从年初用到年尾的牛皮纸笔记本,旁边是母亲送的那支顺手的钢笔,还有一杯氤氲着热气的清茶。
她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听着窗外万籁俱寂中的细微声响,感受着体内平稳流动的呼吸。然后,她伸出手,轻轻地、从头开始翻阅这本厚厚的日记。
最初的页面,字迹潦草、用力,充满了焦灼与自我怀疑:
“又是一天过去,简历石沉大海。未来在哪里?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吗?”
“梦见回到办公室,被无数邮件和deadline追赶,惊醒后一身冷汗。为什么逃离了,还是不安?”
“母亲又寄来东西,附言依旧刺眼。为什么最亲的人,反而最不懂我?”
那些文字,像是一个溺水者慌乱中拍打出的水花,充满了挣扎与痛苦。她平静地看着,仿佛在看另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心中已无太多波澜。
随着页面的翻动,字迹渐渐变得平稳,内容也开始转变:
“今天清心师姐说‘扫外尘,亦是扫心尘’。扫帚很重,但心里好像轻松了一点。”
“在菜园除草,明净师姐说草除不尽。是啊,烦恼也除不尽,只要不让它们占了心的良田就好。”
“拒绝了王经理的高薪邀请。第一次,我没有因为拒绝而感到恐慌。‘安住当下’的感觉,原来是这样。”
她看到了记录与母亲关系缓和的文字,看到了帮助小慧后的欣慰,看到了月光共修时的震撼,看到了面对网络非议时的平静,也看到了与学者们达成合作时的希望……一页页,一天天,记录着她的内心从支离破碎到逐渐弥合,从随波逐流到找到定锚点的全过程。
合上日记,她深吸一口气,提起了钢笔。笔尖在墨水瓶里蘸饱了墨,然后在崭新的、属于除夕这一天的页面上,缓缓写下了经过漫长岁月沉淀后的心声:
“除夕夜。回望这一年,我从一艘在风浪中漂泊无定、随时可能倾覆的船,变成了一棵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从容生长的树。”
写下这一句,她停顿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能穿透夜色,看到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轨迹。漂泊的船,是过去的她,没有方向,依赖外在风浪,内心充满不安。而扎根的树,是现在的她,从土地(修行、乡土、具体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向上生长,风雨来时,枝叶或许摇曳,但根系稳固。
她继续写道,笔迹沉稳而清晰:
“我学会了与过去和解——与原生家庭的伤痛、与职场失意的挫败、与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不再对抗,而是理解、接纳,将它们化为生命土壤的一部分。
我学会了在当下安住——无论是在洒扫庭除、整理村志、帮助邻人,还是独自静坐时。心不再急切地追逐远方,而是珍惜并全然投入每一个真实的此刻。
我学会了对未来保持开放——不设限,不焦虑,相信当因缘具足时,道路自然会显现。无论是李女士的基金会,还是学者们的合作,都是生命之流自然带来的礼物。”
她放下笔,将这段文字轻轻读了一遍。声音在安静的禅房里显得格外清晰。这不是炫耀,也不是总结报告,而是对自己灵魂成长的一份确认,一份郑重的记录。
她清楚地知道,这并非终点。扎根,意味着更深入地与这片土地联结;安住,意味着在更复杂的境遇中保持平静;开放,意味着迎接未知的同时,仍需智慧地抉择。修行之路,永无止境。
但是,与一年前那个惶惑、内耗、疲惫不堪的自己相比,她已然脱胎换骨。她拥有了应对无常的定力,转化烦恼的智慧,以及活在当下的能力。这,就是她找到的“通透活法”的核心。
远处,似乎传来了更清晰一些的、辞旧迎新的钟声,悠扬而充满希望。昭阳微微笑了笑,吹干了纸上的墨迹,合上了日记本。
这一年,在寂静中开始,也在寂静中结束。然而,她的内心,已从一片荒芜,变得草木丰茂,充满生机。
她知道,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新的成长将会自然发生。而她,这棵已然扎根的树,将继续在这片她选择的土地上,沐浴风雨阳光,向上,向更广阔处,生长。
真正的蜕变,不是变成了谁,而是终于成为了自己——如树扎根,如水平流,安然存在于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