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王旭将那些剩员,也就是那些从军队里剔除出来的老弱病残召集起来守城。他亲自为他们安排任务,鼓励他们要坚守岗位,为大周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还安排了十几个七十二地煞里面的地煞成员,这些地煞成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他们的存在让大周的防线更加坚固。哪怕是有辽军想袭扰后方,也能抵挡一时。
加上他在城里面安排了一些后手,完全足够让辽军喝一壶的。何况有他在前面在辽国大肆征战,他们根本没有闲暇来这里捣乱。
王旭带领八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辽国都城。辽国皇帝惊恐万分,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一些大臣面色苍白,浑身颤抖,主张投降,认为大周实力太过强大,难以抵挡;而另一些大臣则目光坚定,咬牙切齿,坚持抵抗,提议联合周边部落共同对抗大周。
而另一边,周仁宗也很是恐慌。他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着。他本来就是希望王旭抵挡了辽国的进攻即可,没想到王旭竟然会如此勇猛,一路攻城掠地,直逼辽国都城。
想起王旭的能力,还有他手中的兵马,在军队中的声望,还有一些有心之人的蛊惑,再加上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太子威信不足,周仁宗连忙派人给王旭传旨,让他退兵,而且还是一个时辰一道圣旨,连下十二道。
圣旨如雪花般飘落,十二位使者匆忙地前往军营宣旨。不过他们都不是傻子宣旨的时候全都是小心翼翼的,丝毫不敢趾高气扬,生怕回不去了。
王旭接过圣旨,看着上面的字,心中一阵苦笑。他知道,这是周仁宗的担忧,也是他对自己的不信任。但是,他的决心早已坚定,他要为大周带来真正的和平,哪怕是付出一切代价。
所以他并未理会周仁宗的十二份圣旨,而是带领大军继续前进,不过暗中也开始联系旧部,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毕竟他可不是岳飞,不会宁愿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就在辽国朝廷内部争论不休时,王旭已兵临城下。他观察着辽国都城的城防,发现城墙高大坚固,但守军士气低落。
于是,他决定采用心理战术,先派遣使者入城劝降。使者向辽国皇帝表明,只要投降,大周可保辽国皇室性命无忧,且给予一定的封地。
辽国皇帝犹豫不决,此时,突然有密报传来,原来周边部落因畏惧大周的威名,不仅不愿联合抗周,反而准备在辽国战败后分一杯羹。
辽国皇帝彻底绝望,最终开城投降。王旭兵不血刃拿下辽国都城,自此辽国覆灭,周辽边境再无战事。
王旭率领着满载而归、士气高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大周。抵达边境后,他将这支历经战火洗礼的精锐之师放心地移交给了边关守将李宁,并仅带领数十名亲信护卫踏上归途。
当王旭踏入京城时,整个城市仿佛被喜悦的氛围所笼罩。周仁宗亲自出城相迎,脸上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不仅如此,皇帝还特意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来庆祝这位英雄凯旋归来。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尽管皇帝表现得异常高兴,但对于王旭的封赏却并未当场确定下来。相反,他宣称需要与诸位大臣进一步商讨此事,以便给予王旭最为恰当的褒奖。在此期间,王旭可以先行返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面对这一情况,王旭心知肚明其中定有缘由,但他却故意佯装出浑然不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