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承载了无数设计梦想的玻璃幕墙大楼,在午后的秋阳下,显得有些静默。以往,楼下总是停满了快递和外卖的车,如今,却规整得让人有些不习惯。
会议室里,投影仪的光束划破空气,打在幕布上,映出“变电站总图参数化智能设计解决方案”一行大字。站在前面的是小刘,一家探索者软件公司的销售员,年轻,戴着眼镜,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却又被一种职业的热情包裹着。
“各位老师,”他清了清嗓子,“我们这套新模块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参数化与智能化手段,将各位从大量重复、繁琐的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
台下,坐着设计院电气部的几位骨干。主任老陈,两鬓已微染霜色,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茶杯;他旁边是年轻工程师李锐,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审视的光芒;还有几位同事,表情多是平静中带着些许审慎。
小刘点开下一页ppt,上面是复杂的变电站总图示意图。“传统的设计流程,一个方案的修改,可能意味着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重新绘制、校验。而我们的系统,”他切换了动画演示,“只需输入几个关键参数——电压等级、主变容量、出线规模,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总平面布置图、架构图,并联动更新设备材料表。”
他演示着软件新功能,原本需要精心绘制的构支架、变压器场地、电缆沟,此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着参数的调整而灵动变化,规整且精准。他甚至展示了如何处理不规则边界条件,软件也能快速进行优化布局。
“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标准、开放的图库平台,”小刘继续道,“院内成功的项目案例、优化的设计节点,都可以经过审核后沉淀为标准图元、标准构件。新项目可以直接调用、适配修改,这不仅能极大提升效率,更是保证设计质量、统一出图标准的关键。”
李锐的身体微微前倾,他最近正被一个地形特殊的变电站项目困扰,反复修改让他疲惫不堪。他看到演示中软件轻松处理了类似边界,心里一动,忍不住低声对老陈说:“陈工,这个参数化驱动和标准图库,要是真能实现,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总在那些基础绘图上‘磨洋工’了?能省下时间专注在方案优化和难点解决上。”
老陈“嗯”了一声,目光依旧停留在幕布上,深邃难测。他端起茶杯,吹开浮叶,轻轻呷了一口。作为在设计院干了近三十年的老人,他见证过太多技术的变迁。效率提升、质量保证,这些话他听过很多版本。他更关心的是,这套漂亮的系统,能否真正理解设计背后的规范逻辑和工程实际,那些软件无法量化的“经验”与“感觉”又该置于何地?交付的压力是实打实的,但图纸上每一个线条的责任,也是沉甸甸的。
小刘似乎感受到了这种沉默背后的重量,他话锋一转,语气坦诚了些:“不瞒各位老师,近年来,因为房地产市场下行,我们软件销售行业,还有像您这样的设计领域,都感受到了明显的寒意。业务量锐减,项目周期拉长,回款也慢……大家的日子,都不比从前了。”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几位工程师心中漾开涟漪。他们何尝没有切肤之痛?曾经加班加点赶工图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如今办公区却时常在下班时分就显得空荡。项目储备不足,竞争愈发激烈,每一个项目都需更加精心打磨,成本控制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种无形的压力,弥漫在行业的每个角落。
小刘接着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觉得,更应该向内挖掘潜力。通过工具升级,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返工,缩短交付周期,让大家在有限的项目中,做得更精、更好,也能有更多精力去开拓新的业务方向。我们希望这套模块,不仅能成为一个高效的工具,更能成为各位应对当前挑战的一个伙伴。”
演示结束,灯光亮起。小刘额角有细密的汗珠,他诚恳地看着大家。
老陈终于放下茶杯,缓缓开口:“思路是不错。参数化、标准化,是趋势。不过……”他顿了顿,“变电站设计,千站千面,规范条文和实际工程条件的结合,非常微妙。你们的图库,标准构件,能否覆盖足够的典型场景?智能生成的成果,能否经得起严格的图纸审查?还有,学习成本高不高?我们这些老家伙,能不能快速上手?”
他的问题直接而具体,每一个都指向落地的核心。
小刘显然有所准备,他认真解答着关于软件逻辑、规范内置、图库更新机制以及培训支持计划的问题。他没有回避挑战,承认系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完善,但也强调了其在多个大型设计院已取得的成功应用案例。
李锐则更关心技术细节,和小刘讨论起软件ApI接口开放的可能性,希望能结合院内的一些自研脚本,实现更深度的定制。
交流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结束时,老陈的脸色缓和了许多,他对小刘说:“这样吧,你把详细的资料和报价方案留一下,我们内部需要评估一下。毕竟,现在院里每一笔投入,都要精打细算。”
小刘连忙点头,递上准备好的材料,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行业寒冬里,推销的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模块,更是一种共渡时艰的可能性,一种关于效率与质量提升的承诺。
小刘离开后,老陈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稀疏的车流。夕阳给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他回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用图板丁字尺画图的岁月,再到后来cAd普及,每一次工具变革都伴随着阵痛,但也确实推动了行业前进。如今,参数化、智能化浪潮袭来,叠加行业的周期性低谷,是固步自封,还是拥抱变化?
他转过身,对整理笔记的李锐说:“把今天的内容,还有小刘留下的资料,整理个简要报告。下次部门会议,大家议一议。”他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略显陈旧的设备,“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怎么让我们的‘工具’更趁手一些了。市场不好,就更要练好内功啊。”
窗外,秋意渐浓。但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如何借助新技术在寒潮中破局、如何为未来积蓄力量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前路挑战依旧,但至少,一颗寻求改变的种子,已经在此刻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