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闷热得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新能源部的办公室里,虽然空调开得很足,但一种无形的低压氛围,比窗外的暑气更让人透不过气来。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在部门主任老张那扇紧闭的办公室门上。
里面,正在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约谈。被约谈的对象,是部门里的“老黄牛”——李工,李明。而约谈的起因,是一个在项目节点上迟到了整整一个月的风机基础图纸。
(一) 沉默的“老黄牛”与焦灼的进度表
李明,五十出头,在设计院干了近三十年,是新能源部资历最老的工程师之一。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技术扎实,做事极其认真,甚至有些“轴”。以往,他出的图纸几乎挑不出毛病,是质量的保证。但这一次,他为“北山风电场二期”项目负责的F-17号风机基础图,却像石沉大海,逾期一个月毫无动静。
项目经理小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项目是院里今年的重点工程,业主催得紧,施工队已经进场,就等这张基础图开工。小赵这一个月来,从委婉提醒到几乎天天蹲守,好话说尽,李工永远是那几句:“快了,再核对一下。”“有个参数不太放心,我再算算。”
进度表上一片飘红,业主方的投诉电话直接打到了老张这里。再不解决,不仅面临巨额罚款,设计院的声誉也要受损。老张这个主任,压力巨大。
(二) 办公室内的交锋:技术偏执还是另有隐情?
办公室里,老张给李明倒了杯茶,试图让气氛缓和些。
“李工,这里没外人,就咱俩。你跟老弟交个底,F-17这个图,到底卡在哪儿了?”老张尽量让语气平和,“是技术上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还是家里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组织帮忙的,你尽管说。”
李明低着头,双手紧握着茶杯,指节有些发白。他沉默了很久,才沙哑地开口:“张主任,对不起,是我个人的问题,耽误了项目。我……我接受任何处分。”
又是这种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的态度。老张心里叹了口气。他了解李明,这不是推诿卸责的人,这种反应,背后肯定有更深的原因。
“老李,咱们共事十几年了,我信你不是无故拖延的人。是不是原来的地质报告有问题?”老张试探着问。他隐约听到些风声,说李明私下在反复核算原始数据。
这句话仿佛触到了李明的某根神经。他猛地抬起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嘴唇哆嗦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但又强忍了下去,最终只是更深地低下头,重复道:“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再核对一遍,尽快出图。”
老张知道,再问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他结束了约谈,让李明先回去,但要求必须在三天内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三) 真相浮出:一个老工程师的执拗与坚守
李明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后,老张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他调出了“北山风电场二期”的原始地质勘察报告电子版,又对比了李明最近一个月的内网查询记录。记录显示,他频繁地调阅一期工程的历史数据,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文献。
一个大胆的猜想在老张脑中形成。他立刻联系了勘察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旁敲侧击地询问二期F-17机位点与一期相邻机位的勘察情况。对方起初支支吾吾,在老张的坚持下,才透露由于二期工期紧,F-17点位的数据是在一期部分数据基础上“推断外延”的,现场钻孔取样有所简化。
一切都明白了。
李明极有可能在计算中发现了数据异常,怀疑原始地勘报告的准确性。但他没有确凿证据,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仅凭“怀疑”就去质疑合作单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反复地验算,试图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证据链,这无疑是一个浩大而孤独的工程。
他的“拖延”,不是怠工,不是能力不济,而是一个老工程师对技术、对安全、对责任的近乎偏执的坚守。他宁愿自己背负所有的压力和误解,也不愿交出一张可能潜藏风险的图纸。
(四) 破局与新生:责任的重塑与团队的共鸣
第二天,老张没有再去催促李明。他做了一件事:他以设计院的名义,正式向勘察单位发出公函,要求对F-17点位的勘察数据进行复核,并安排第三方机构进行补勘。同时,他找到李明,开门见山地说:“李工,你的怀疑,我知道了。这件事,现在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是整个项目组、是整个设计院的事。我们一起把它搞清楚。”
那一刻,这个倔强的老工程师,眼眶瞬间红了。
补勘结果很快出来,证实了李明的担忧。F-17点位实际的地下岩石层埋深比报告数据浅了将近两米,如果按原设计施工,风机基础承载力将严重不足,后果不堪设想。
真相大白,举座皆惊。业主由之前的愤怒转为后怕和感激,勘察单位承认了错误并承担了全部责任。项目虽然因补勘又耽搁了几天,但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
在接下来的部门会议上,老张没有公开表扬李明,而是郑重地说了一段话:“这次事件,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在新能源领域,我们跑得很快,但永远不能忘了脚下的大地。李工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图纸上的每一条线,不仅关乎进度,更关乎生命和安全。他的‘慢’,是为了项目真正的‘快’和‘稳’。”
从此,新能源部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人有对原始数据的疑问,都可以直接提出,集体论证。而李明,依然是那个沉默的李工,但同事们看他的眼神里,多了由衷的敬佩。他依然会为了一个参数较真,但不再孤单。他的身后,是一个真正理解并支持他的团队。
那张迟到一个月的图纸,最终没有成为李明职业生涯的污点,反而成了xx电力设计院新能源部质量丰碑上,最坚实的一块基石。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术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初心、责任与坚守的故事。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洪流中,总需要一些人,用他们的“慢”与“轴”,守护着不容逾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