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下午三点半,当电脑屏幕上的cAd线条开始模糊,当颈椎发出细微的抗议,设计院里那道独特的“铃声”便会准时响起——不是刺耳的电铃,而是综合部小李那充满活力的嗓音:“工间操时间到,活动一下,马上回来!”
这已成为设计院雷打不动的传统。起初,大家对此不以为然。一群整天与图纸、数据、规范打交道的工程师,在办公室里比比划划,成何体统?但拗不过院长“为健康投资”的死命令,只得勉强为之。
上午十点:唤醒僵直的身体
结构所的“老黄牛”张工,正对着一根问题梁挠头。他下意识地想去摸烟,广播响了。他叹了口气,不情愿地站起身。
音乐响起,是舒缓的古筝。大家稀稀拉拉地站开。
“两手托天理三焦……”跟着指令,张工笨拙地向上伸展。就在双臂举过头顶的瞬间,他听到自己肩胛骨发出一连串轻微的“咔哒”声,一股久违的舒展感从背部蔓延开来。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胸腔的郁结也被打开了。
“左右开弓似射雕。”他侧身开步,想象手中有一张强弓。目光随之远眺,恰好穿过玻璃窗,落在远处公园的绿树上。就这么一眼,那根让他纠结了半天的梁,似乎在心里有了新的受力思路。
他旁边是刚来的实习生小赵,做这个动作时显得有些滑稽,但脸上却带着笑。张工忽然觉得,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活动,或许没那么糟。
下午三点半:清空焦灼的思绪
下午三点半,往往是头脑最混沌的时刻。电气所的“快枪手”王工,刚和甲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电话沟通,满脑子都是对方苛刻的修改意见,心情烦躁。
广播再次响起。他几乎是带着一丝解脱,立刻离开了工位。
“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个动作最是别扭,但也最有效。当身体大幅度地扭动、俯身,他感觉胸腔里那团因沟通不畅而燃起的无名火,仿佛真的随着身体的摇摆被甩了出去。汗水微微渗出,心跳加快,但大脑却异常地清醒。
做到“背后七颠百病消”时,整个办公室响起整齐的、有节奏的起落声。伴随着脚跟落地的震动,王工感觉积累了一天的疲惫和压力,也从脚底被震散了。他闭上眼,再睁开时,眼神恢复了平日的锐利。那些修改意见,似乎也条理清晰了起来。
故事,在活动间隙生长
真正的故事,往往发生在活动前后的几分钟里。
那天做“双手攀足固肾腰”时,建筑所的刘工和给排水所的李工恰好并肩。刘工随口抱怨了一句:“你这个管井,又占了我立面一大块好位置。”
李工一边费力地够着脚尖,一边笑着回应:“老刘,你这就不懂了。我这叫‘调理脾胃须单举’,一边是给你的建筑供‘水’,一边是排‘污’,平衡着呢。就像这个动作,一上一下,才能和谐。”
一句无心的玩笑,竟让两人在活动结束后,真的凑到一起,对着图纸重新优化了管井位置,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一个可能引发争执的技术矛盾,在八段锦的“调和”下,悄然化解。
还有一次,院长看到大家做“五劳七伤向后瞧”时,不少人脖子嘎嘎响,第二天,公司就统一采购了一批可升降的人体工学椅。这个小小的举动,比任何口号都让人暖心。
如今,工间操不再是任务,而成了一种期待。它像一根“定海神针”,在繁忙的工作中,强行插入两段宁静而有益的空白。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里,没有甲方的催促,没有节点的压力,只有呼吸、动作和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张工不再需要摸烟来寻找灵感,王工也学会了快速平复情绪。设计院的故事,依旧由无数张图纸、无数个深夜和无数杯咖啡写成,但在这故事的篇章之间,悄然加入了两次集体深呼吸,和一段让身心回归“平衡”的古老智慧。
当音乐结束,大家各自回到座位,办公室里不再是沉闷的键盘敲击声,而是多了几分轻松的交谈和舒展的叹息。屏幕再次亮起,线条仿佛也变得更为流畅——毕竟,操作它们的人,刚刚为自己的身体进行了一次精心的“校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