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xx电力设计院变电工程部的办公室一隅已亮起灯火。
王晓坐在电脑前,鼠标在cAd界面上精准移动,勾勒出晋城220kV变电站的基础轮廓。她那略显粗糙的手指操作着数位板,每条线条都流畅而精准,仿佛早已与这套设计软件达成了某种默契。窗外零星的路灯光线斜射进来,在她鬓角擦出几缕银辉——那是四十六年岁月,其中二十三年奉献给土木工程的痕迹。
王工,又来这么早?门卫张师傅打着哈欠,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天不亮就看到王晓的身影。
张师傅早。晋城220kV变电站的终版图纸今天必须赶出来,下周就要施工了。王晓抬头微笑,手指仍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快捷键。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合影,那是1999年她刚入职时的团队照。年轻的她站在角落,羞涩而坚定。谁能想到,这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姑娘,日后会成为业内公认的土建一姐。
土建一姐这个称号,不是自封的,是无数个日夜、无数个工程、无数个难题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威望。
设计部主任李明曾说:如果变电站土建设计有百科全书,那王晓就是活体版本。
一
2008年冬,晋城220kV变电站项目遇到了大麻烦。
站址选定后,地质勘探发现了一块约两千平米的软土区,如同藏在地下的陷阱。这意味着地基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否则后期沉降将导致设备基础开裂,后果不堪设想。
项目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换址是不可能的,前期工作已经投入太多。项目负责人老陈眉头紧锁,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桩基加固,要么换填法。
桩基加固成本太高,工期也长;换填法又怕处理不彻底。青年工程师小赵翻看着地质报告,一脸愁容。
会议室陷入沉默,只有投影仪散热的风扇声在空气中回响。
不如用刚柔并济的方法。一直沉默的王晓突然开口,同时将笔记本电脑转向大家,软土区边缘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形成刚性边界;中心区域则用加筋土和碎石桩结合的方式,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稳定性。
她在cAd软件中快速调出方案草图:你们看,这样形成一个箍效应,既控制了不均匀沉降,又提高了整体承载力。
鼠标在三维模型中旋转展示,像一把钥匙,啪嗒一声打开了困住大家的锁。
可是,这种复合式处理在220kV等级变电站中从没用过啊。有人质疑。
那就让我们来做第一个。王晓目光坚定,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已经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过了。
接下来的三周,王晓带着团队日夜奋战。她亲自调试每一个参数化设计模块,核对每一张电子图纸,甚至在计算软件中重新推导了软土地基处理的几个关键公式。
最后一天凌晨两点,图纸终于全部完成。小赵瘫坐在椅子上,看着依然精神集中的王晓,忍不住问:王工,您不累吗?
王晓缓缓放下鼠标,揉了揉发胀的眼睛:累啊。但当你想到这个变电站将来要服务整个晋城地区,成千上万的人依靠它输送的电力生活、生产,你就会觉得——值得。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我们土木工程师,是在大地上作画的人。每一笔都要对得起脚下这片土地。
小赵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叫她土建一姐——不仅因为技术过硬,更因为那份深入骨髓的责任感。
二
在王晓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二字。
2015年夏,领导临时交来一项紧急任务——为即将在本市举办的国际电力论坛准备技术演示材料,时间只有三天。
我知道时间紧,但院里认为你的工程案例最有代表性,最能展现我国电力土建技术的水平。部主任语气中带着歉意。
没问题,我准时完成。王晓甚至没有一丝犹豫。
那三天,她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两小时,饿了就叫外卖。同事们看她这么拼,自发组成后援队,轮流帮她收集资料、制作三维动画。
最后一天晚上十点,演示材料终于完成。王晓却突然发现一个数据引用不够准确。
已经很棒了,这点小误差不会有人注意的。助手劝她。
不行,国际论坛上,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工程师的水平,不能有任何瑕疵。
她重新打开电脑,一丝不苟地核对每一个数据,每一处引用。当初升的太阳再次照亮她的办公室,一份近乎完美的演示材料终于完成。
论坛当天,当王晓的工程案例以全息影像形式展现在国际同行面前,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一位德国专家感慨:中国工程师不仅速度快,质量也如此精湛,令人敬佩。
面对赞誉,王晓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
三
变电站土建设计,在外人看来冰冷而枯燥,但在王晓眼中,却是一门艺术。
她常说:土木工程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它要刚柔并济,既要坚实可靠,又要与环境和谐共生。
2018年,她负责设计的青山220kV变电站,成为了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站址位于城市边缘的生态保护区附近,环保要求极高。传统变电站设计难以通过环评。
王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隐形变电站。
我们可以通过地形塑造和植被配置,将变电站在自然环境中。建筑外观采用本地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一道风景,而非视觉污染。
方案讨论会上,不少人摇头:变电站就是变电站,何必搞得这么复杂?
王晓却坚持己见:我们的工程应该与环境和睦相处,而不是强行改变环境。
她带领团队考察当地民居建筑,在bIm软件中构建传统建筑元素;走访植物专家,筛选适合在变电站周围生长的本地物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视觉影响,优化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
那段时间,她的电脑屏幕上总是显示着三维模型,桌上堆满了各种植物样本。
最终完成的方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变电站建筑融入了当地民居的坡屋顶和青砖元素,周围通过堆土造坡、配置多层次植被,使建筑体量在视觉上大幅减小。从主干道看去,只能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坡和若隐若现的屋顶,与周围山体完美融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王晓还在设计中加入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板,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项目落成后,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获得了当年电力工程优秀设计一等奖。参观者惊叹:这哪里是变电站,分明是一座园林。
站在领奖台上,王晓平静地说:土木工程师的使命,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对话,在尊重中寻求和谐。我们的作品,应当成为传给后人的遗产,而不是负担。
四
2020年,王晓成为了科里第一个评为正高工的人。
公布结果那天,全科室的人都来祝贺。年轻人簇拥着她,要她讲成功的秘诀。
王晓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想起了二十三年前的自己。
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二字。她轻声说,每一个数据都认真计算,每一条线都认真绘制,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推敲。土木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我们笔下是实实在在的建筑,它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她打开电脑,调出一个标记着工作笔记的文件夹。
这是我入职以来所有的电子工作笔记。里面记录了我参与过的每一个工程的经验教训。从最简单的10kV配电所,到现在的特高压变电站,每一个项目都有新的收获。
她点开一个标注着2005年龙湾变电站的文档,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计算公式和现场数据,旁边还有详细的注释:基础沉降超出预期,需调整配筋方案。
那时我还是个新手,现场发现问题,连夜用刚学会的cAd软件重新计算,及时调整了方案。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每个项目都要亲自核对关键数据的习惯。
年轻人围在电脑前,每一个文档都条理清晰,从最早到最新,始终保持着同样的严谨。
王工,您是怎么保持二十三年如一日的热情的?刚入职的小李好奇地问。
王晓望向窗外,远处一座她设计的变电站静静矗立在夕阳下。
因为热爱。她缓缓道,当你看到屏幕上的线条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当你设计的变电站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她转过身,眼中闪着光:土木工程是我们留给大地的印记。几十年,几百年后,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仍然会赞叹当年的工程师有多么用心、多么智慧。这就是我们的传承。
五
夜幕再次降临,王晓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她正在审查青年工程师的cAd图纸,鼠标在屏幕上移动,不时添加批注。
这个地方的梁柱节点需要加强,考虑采用斜向加腋板。
基础埋深不足,建议增加500mm。
楼梯间布局可以优化,减少空间浪费。
她的批注总是具体而富有建设性,从不简单地打叉否定。年轻人都说,被王工审查图纸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比上几个月培训班收获还大。
王工,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吗?清洁工刘阿姨推着清洁车路过。
马上就走,还有个三维模型要检查一下。王晓微笑着回答,手中的鼠标却没有停下。
灯光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射在墙上,与那些获奖工程的照片融为一体——那是她的青春,她的事业,她的人生。
二十三载春秋,青丝已成白发,不变的是那份执着与热爱。她从不停歇,因为她知道,前方还有更多难题等待解决,还有更多夜晚需要坚守,还有更多工程等待描绘。
在她心中,自己始终是那个刚刚踏入这一行的年轻人,手握鼠标,面对屏幕,怀着敬畏与激情,准备在广袤大地上,绘就下一幅壮美画卷。
键盘轻响,如春蚕食叶,如细雨润物。
那是土木工程师与土地的对话,是理性与美的交响,是一个平凡人书写的不平凡传奇。
——这便是王晓,人们口中的土建一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