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部的故事,说来话长。最近这段时间,土建室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焦灼的味道,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这一切,都源于那一批新建的500kV变电站工程。
事情的起因,是马工看着桌上堆成小山的施工图卷册,掐指一算,按部里现有的人手,这进度铁定是赶不上节点了。他是个实干派,思来想去,在会上提了个方案:“部分卷册外委吧,再组织大家周末、节日加班加点,把进度抢出来。”
提议很快被通过了。领导们关心的是项目整体推进,对于外委的成本,自然是能压则压。马工是个实在人,想着既然是自己提的方案,就得负责到底。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一个月内,好说歹说,找了五位信得过的朋友来帮忙。大家都是圈内人,懂行,按理说应该能解这燃眉之急。
可这“坑”,也就从这时开始,悄无声息地挖下了。
首先就是单价被压得极低。领导一句话“现在行情不好,成本要控制”,原本还算合理的价格被砍了一大截。马工心里不是滋味,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只好硬着头皮跟朋友们解释,承诺以后有好活儿一定优先想着大家。朋友们看在交情上,勉强接了下来。
真正的折磨,来自与电气专业的配合提资。这个工程的35kV配电区,仿佛被施了魔咒,提资错误层出不穷,像地雷一样,不知何时就会引爆。
第一版提资,电气就没按通用设备来。 土建这边按图施工,刚把图纸交出去,气儿还没喘匀,新的修改通知就来了——电容器组改了!这可不是小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电容器定位尺寸要修改,基础数量要调整,下面的埋件、埋管全部要跟着变。图纸刚按新要求改完,第二波修改又接踵而至:钢支架要变成非导磁支架。这意味着之前关于支架的所有设计和计算,几乎推倒重来。
这还没完。接地的端子方向,提资也是错的。于是,又是一轮定位、修改、复核……
具体的问题,细说起来能让人头皮发麻:详图里,平面图和断面图的标注对不上;图例用得混乱,看得人云里雾里;平面图上标注的设备数量,和详图里画出来的根本不一致;平面图上缺了关键的定位尺寸,详图里又漏了顶板的开孔信息;最让人无语的是接地端子的方向,不仅土建图上看不明白,连电气专业自己提供的详图,方向都不统一,让人以哪个为准?
按照流程,电气提来的资料,需要土建专业仔细校核,对有疑问的地方要一一确认,这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再加上要计算混凝土、钢筋、模板的工程量,以及后续严格控制在10%以内的图纸修改量,这里外里的工作量,大得惊人。
马工心里跟明镜似的:按现在领导批的这个价钱,在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人愿意接这种“疑难杂图”。全靠这几位朋友,念着旧情,牺牲了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加班赶工。
可正因为是外委,而且是朋友帮忙,中间的对接环节变得格外磨人。一个图纸上的小疑问,若是内部同事,走到旁边问一句就解决了。但现在,需要打电话、发信息、传文件,一来二去,大量沟通成本挤占的,正是朋友们本就所剩无几的休息时间。电话在深夜响起,微信在节假日闪烁,讨论的都是图纸上那些纠缠不清的细节。人情债,最是难还,也最是消耗心力。
前几天,五个人加班加点同时开干赶出来的第一批成果终于交了差。马工私下里算了一笔账,心里猛地一沉——外委的总费用(五个人的收入)竟然还不如前几年项目顺利时,他一个人独立完成挣得多。
这个数字,像一盆冰水,从头顶浇到脚底。那种感觉,已不仅仅是委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心寒。他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结果却让朋友们付出了与回报严重不符的劳动。他觉得自己像个罪人,这个“坑”,仿佛就是他亲手给自己、也给朋友们挖下的。
夜里,马工独自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上那些依旧布满红色标注的图纸,点燃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技术上的难题,他总有办法解决;但这种在低效沟通、不合理成本和人情世故中无限消耗的无力感,让他举步维艰。
他掐灭了烟,知道明天还要继续。图纸要改,疑问要确认,进度要追赶。这个坑,既然已经挖下了,也只能想办法,一点一点地再把它填平。只是这个过程,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大概只有变电部里,这些埋头于线条与数字之间的工程师们,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