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侍郎李蓉倒台的消息传到江南苏州府时,肖简臣正忙着在“新奇阁”分店推进“盐换粮”计划。彼时刚过秋收,农户们家中囤了新粮,却仍愁盐价——虽“新奇阁”已推出平价盐,但部分农户手头拮据,一时拿不出现钱。肖简臣便想出“以物易物”的法子,既能帮百姓解决盐荒,又能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新奇阁”门口早早搭起了木棚,棚下摆着几排装满官盐的陶缸,肖简臣穿着青布长衫,亲自在桌前登记。农户们推着粮车、挑着布担,从街头排到巷尾,一个个脸上满是期待。“肖大人,我家今年收了一百斤大米,按您说的,能换五十斤盐不?”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攥着粮袋,声音带着紧张。
肖简臣接过粮袋,掂量了一下,笑着点头:“王大伯,不仅能换五十斤盐,要是您家里有多余的布匹、蔬菜,甚至是手工做的布鞋、竹篮,都能换我们‘新奇阁’的肥皂、香料。您看那货架上的茉莉香皂,用它洗手又香又干净,很适合给孩子用。”
老农眼睛一亮,连忙指着粮车旁的布包:“我家老婆子连夜做了十双布鞋,您看看能不能换块香皂?”肖简臣接过布鞋,见针脚细密、鞋底厚实,当即应下:“十双布鞋能换三块香皂,再给您多补两斤盐,您看怎么样?”老农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谢,抱着盐和香皂欢天喜地地离开。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新奇阁”门口上演。短短半个月,“新奇阁”就换来了五千斤粮食、两百多匹土布和上百件手工制品。肖简臣将其中三成粮食分给苏州府的孤儿院和养老院,看着孩子们捧着白米饭狼吞虎咽的样子,他心中满是暖意;剩下的粮食则储存在“新奇阁”的后院粮仓,还特意派人晾晒通风,防止发霉。百姓们得知此事,对太女府的好感更甚,不少人主动帮“新奇阁”宣传,连带着“锦绣坊”的蜀锦成衣在江南也卖得越发红火,不少商户还特意从周边州县赶来订货。
与此同时,京城的“锦绣坊”里也是一派热闹景象。付乐云正带着十几名绣娘围在桌前,桌上铺着一张画满纹样的宣纸,旁边摆着染好的各色蜀锦丝线。自上次用植物染料解决危机后,付乐云便琢磨着设计新纹样,他从江南的山水、花鸟中汲取灵感,画出了“春江花月夜”“百鸟归巢”“莲塘清趣”等纹样,每一幅都灵动鲜活。
“你们看这‘春江花月夜’,江水要用蓼蓝染的深青,再用银线绣出波光,月亮要用栀子染的米白,边缘缀上金线,这样在灯光下会有光泽。”付乐云拿着画笔,耐心地给绣娘讲解。绣娘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很快就拿起针线开始刺绣。她们用细如发丝的丝线,一针一线地勾勒江波、明月和岸边的柳树,连柳叶上的露珠都绣得栩栩如生。
几天后,第一幅“春江花月夜”蜀锦屏风完成。屏风展开,深青的江水泛着银亮的波光,米白的月亮悬在夜空,岸边的柳树垂着嫩绿的枝条,连空气中都带着植物染料的淡淡清香。消息传到护国将军府,将军夫人立刻派人来“锦绣坊”,见到屏风时,她忍不住惊叹:“这纹样真是绝了!江水的颜色像真的一样,月亮还会反光,放在客厅里肯定气派,我要订两幅,一幅自己用,一幅送给太后娘娘!”
付乐云笑着应下,又从柜台里拿出一块叠得整齐的蜀锦手帕:“将军,这是我们新做的蜀锦手帕,上面绣着您最爱的牡丹,用苏木染的胭脂红做花瓣,栀子染的明黄做花蕊,还在染料里加了晒干的桂花,自带香味,您要不要试试?”
将军接过手帕,放在鼻尖轻嗅,桂花的甜香扑面而来,她眼中一亮:“真香!比我之前用的丝绸手帕精致多了!我再订十条,送给府里的丫鬟和亲戚们。”当天,将军夫人就派人送来了定金,还说要在府中设宴,让京中贵妇们都看看“锦绣坊”的蜀锦。
“锦绣坊”的生意蒸蒸日上,“新奇阁”的香料也迎来了新的高峰。肖简臣从江南回来时,带回了两大箱晒干的桂花和茉莉——江南的桂花香气醇厚,茉莉清新淡雅,都是制作香料的好材料。付乐云将这些花与西域的安息香、乳香混合,经过研磨、调糊、塑形,制成了“桂花香丸”“茉莉香膏”,还创新出“桂花乳香熏球”,将香料装入镂空的银球,点燃后香气能弥漫整个房间。
这些新香料一上架,就被京中百姓抢购一空。有贵妇一次性买了十颗桂花香丸,说要放在衣箱里熏衣服;还有书生来买茉莉香膏,说读书时涂一点在手腕上,能提神醒脑。“新奇阁”的掌柜笑得合不拢嘴,每天都要派人去太女府汇报销量。
祁星黎看着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心中满是欣慰。这日傍晚,她召集肖简臣、付乐云、苏知衍、陆玉景来到太女府的书房,桌上摆着茶水和点心,烛火摇曳,映着几人的身影。“现在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了,‘锦绣坊’和‘新奇阁’在京城、江南都有了名气,百姓们也越来越信任我们。”祁星黎开口,语气带着笑意,“接下来,我想在蜀地、岭南也开设分店——蜀地是蜀锦的产地,在那里开店能直接采购原料,降低成本;岭南的荔枝蜜、沉香很有特色,开设‘新奇阁’分店,能把这些好东西带给更多百姓。”
肖简臣第一个点头赞同:“殿下说得对。蜀地的蜀锦匠人手艺精湛,岭南的水果、香料都是独一份的,在当地开设分店,不仅能节省运输费用,还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比如蜀地百姓可能更喜欢深色蜀锦,岭南百姓或许更爱清甜的香料。”
苏知衍则略显谨慎,他皱了皱眉:“殿下,开设分店需要不少人手和资金,而且蜀地、岭南距离京城较远,当地的治安、商户态度都不明确,万一遇到像江南盐运使那样的人,怕是会有麻烦,不能操之过急。”
“苏大人考虑得很周全。”祁星黎点头,认可他的担忧,“所以我们第一步不是直接开店,而是先派得力的人去考察。陆玉景,你常年和商户打交道,口才好、心思细,就辛苦你去蜀地,了解当地的蜀锦作坊、布庄情况,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店铺和合作商户;肖简臣,你去过江南,经验丰富,就去岭南,考察荔枝蜜、沉香的货源,顺便看看当地的港口情况,为以后拓展海外贸易做准备。”
“是,殿下!”陆玉景和肖简臣齐声应下,眼中满是干劲。
付乐云看着祁星黎略显疲惫的脸色,忍不住轻声道:“殿下,您也要注意休息。这段时间您既要处理朝政,又要操心‘锦绣坊’和‘新奇阁’的事,每天只睡三四个时辰,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
祁星黎笑了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带着坚定:“我没事。有你们在身边帮忙,我很放心。现在我们做的事,不仅是为了太女府,更是为了百姓——等蜀地、岭南的分店开起来,更多百姓能用上平价蜀锦、优质香料,不用再受商户欺压,这点辛苦算什么?”
书房里的烛火跳动着,将几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知道,未来的路或许还会有困难——但只要几人齐心协力,跟着祁星黎的脚步,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