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时差的疲惫如同潮湿的蛛网,黏着在思维的角落,尚未完全拂去。
祁阳已端坐在“创芯谷”那间熟悉的会议室里,窗外的天光透过百叶窗,在光洁的桌面上投下明暗相间的条纹。
空气中弥漫着研磨咖啡的香气,却驱不散那份无形的凝重。
对面,是“蓝湖资本”的李静,以及她带来的精干团队。
这是b轮融资协议签署前的最后一轮,也是最关键的一轮磋商。
空气净化器低沉的嗡鸣,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为这场无声的较量打着节拍。
李静面前摊开着厚厚一叠协议草案,她手中那支价值不菲的定制钢笔的笔尖,偶尔无意识地轻点着纸面。
发出细微而规律的“嗒嗒”声,敲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头。
“祁总,欢迎回国。我们希望今天能就剩余的几个核心分歧达成一致。”
李静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目光锐利如刀,直刺过来。
她省去了所有铺垫,将谈判直接从僵持处拉起。
沈弘毅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冲击。
最后的争议焦点高度凝练,却关乎“灏阳”未来的命脉。
一是“蓝湖”要求在未来融资中拥有极强的反稀释保护,近乎于“完全棘轮”条款。
这意味着若后续融资估值低于本轮,“蓝湖”的股份将获得大幅补偿,对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者稀释极大。
二是希望对“灏阳”超过一定金额(一个被“灏阳”认为过低的门槛)的重大资本性支出拥有否决权。
这相当于扼住了公司快速响应市场、进行重大技术投资的咽喉。
“李总,”沈弘毅调整了一下呼吸,语气沉稳地开口。
“过强的反稀释条款会严重损害公司未来融资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也可能挫伤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者的积极性。”
“这与我们共同将蛋糕做大的初衷相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蓝湖”的法律顾问,继续道。
“而资本性支出的否决权,会束缚管理层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迭代的手脚。”
“‘灏阳’身处硬科技赛道,技术设备和研发投入是生命线。我相信,您看好我们的,正是团队敏锐的判断力和强大的执行力。”
李静面色不变,指尖的钢笔停止了敲击。
“沈总,此言差矣。”她的声音冷静得像冰。
“资本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燃料,更在于管控风险,确保资金使用在最高效的航道上。”
“严格的保护机制,是为了保障所有投资者,包括我们自己,能够在风云变幻中行稳致远。”
她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掠过沈弘毅,落在主位的祁阳身上。
“我相信祁总也希望引入的,是能共担风险、着眼长远的战略伙伴。”
“而非只看短期回报、遇事便撤的财务投资者。这些条款,正是‘蓝湖’作为战略伙伴,履行其责任与远见的方式。”
言辞交锋,如同高手过招,寸土不让。
会议室内的温度仿佛在无声中升高了几度,咖啡的香气里混入了紧绷的硝烟味。
祁阳一直沉默地听着,仿佛一尊沉静的雕塑。
他的手指在桌面下的平板电脑上轻轻滑动,屏幕上是沈弘毅团队提前准备好的各种数据模型、条款对比分析以及可能的妥协方案。
他的目光偶尔抬起,掠过李静毫无波澜的脸,掠过对方律师严谨的表情,也掠过自己团队成员紧绷的下颚。
在争论看似再次陷入僵局,空气近乎凝固之时。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看向李静。
“李总,”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
“‘灏阳’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的持续领先和团队决策的效率与魄力。”
“我们可以接受,也欢迎在董事会框架下的合理监督与建议,这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石。”
他略微停顿,让每个字都沉淀下去。
“但公司运营的自主权,尤其是关乎技术路线和重大发展的决策权,必须保留在管理层手中。”
“这是‘灏阳’过去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未来应对更激烈竞争的保障。”
他看到李静的眉毛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继续抛出深思熟虑后的方案。
“关于反稀释,我们可以接受一个设置,但必须是阶梯式的调整机制。”
“与公司未来设定的、清晰的业绩里程碑紧密挂钩。达成里程碑,则无需调整;若未达成,再按约定比例进行保护。”
“这样既体现了对资本的尊重,也激励团队奋力向前,符合共赢原则。”
“关于重大支出,”他转向第二个焦点。
“我们可以同意设置一个更高的、更合理的金额门槛,并且,将否决权的适用范围,明确限定在与公司当前主营业务无关的多元化投资领域。”
“对于主营相关的技术投入和产能扩张,管理层应保有充分的决策空间。”
这个方案,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一道裂隙。
它既守住了“灏阳”必须坚守的底线——运营自主权和技术主导权。
又在非核心领域展现了合作的态度与灵活性。
它不是简单的让步,而是基于对自身发展路径的清晰认知和对资本逻辑的深刻理解,所提出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李静没有立刻回应,她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垂落。
似乎在权衡这个方案的每一个字眼,计算着背后的得失与风险。
她身旁的法律顾问凑近,低声与她快速交换着意见,手指在条款草案上划过。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沈弘毅感觉自己的手心有些潮湿,他紧紧握着笔,等待着对方的反应。
“可以。”良久,李静终于抬起头,目光再次看向祁阳。
语气依旧平稳,但那股无形的压迫感似乎减轻了些许。
“具体门槛的数值,以及业绩里程碑的详细界定,我们需要在后续文件中精确敲定。”
最大的障碍,就在这简洁的两个字中,冰消瓦解。
后续的细节磋商,虽然依旧繁琐,涉及股权兑现、董事会席位、信息权等方方面面。
但气氛已然不同,双方的法律和财务团队迅速跟进。
在已经达成原则性共识的框架下,逐条细化语言,确保权责清晰。
当最后一个附件的最后一行文字被双方确认,时间已悄然滑向午夜。
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映照着会议室里一张张疲惫却难掩释然的面孔。
“合作愉快,祁总。”李静再次向祁阳伸出手。
这一次,她的脸上有了一丝极淡的、或许是代表最终认可的松动,尽管依旧转瞬即逝。
“‘蓝湖’会尽快安排正式协议的签署和首笔款项的支付流程。”
“期待后续合作。”祁阳握住她的手,力道沉稳,目光坚定。
送走李静及其团队,厚重的会议室门轻轻合上。
沈弘毅几乎是立刻长长地、彻底地舒出了一口气,向后重重地靠在椅背上。
用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脸上交织着极度疲惫和如释重负的兴奋。
“总算……落定了。比预想中最坏的情况,要好得多。”他的声音带着嘶哑。
祁阳没有立刻坐下,他缓步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俯瞰着楼下依旧零星闪烁的灯火,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星辰。
城市的脉搏在夜色中平稳跳动。
“通知陈总和新产线那边,”他没有回头,声音清晰地传来。
“资金即将到位,让他们放开手脚,加速产能爬坡和工艺优化,不必再为资金流过度分心。”
“明白!”沈弘毅立刻应道,拿出手机开始记录。
“另外,”祁阳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松懈。
“让韩教授和王工准备下一阶段,也就是第二代高能量密度材料的研发投入详细方案。”
“b轮资金的重点使用方向,必须明确无误地指向技术护城河的加深与拓宽。”
“好的,我明天一早就联系韩教授。”沈弘毅记下,随即问道。
“祁总,时间不早了,您也回去休息吧?这几天连轴转,又是德国又是谈判……”
祁阳摆了摆手,走到会议桌前,关闭了自己的平板电脑。
“走吧。”他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但眼神依旧清明锐利。
仿佛刚刚结束的,不过是一场寻常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