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的突然叫停,让陈明远和旁边的韩教授等人都是一愣。
“祁总,有什么问题吗?”陈明远不解地问。设备已经完全修复,数据达标,正是争分夺秒开始长测,为融资提供最强证据的时候。
祁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山本工程师:“山本先生,按照这套设备的设计标准,如果在满负荷、不间断运行下,监测系统能否实时甄别出极其微小的、非正常的参数波动?比如……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极其隐蔽的外部干扰导致的微小异常?”
山本推了推眼镜,思考了一下回答:“理论上可以。我们的传感器精度和数据采集频率足够高,配套的实时监控软件设有多种预警模型。但通常这类预警阈值设置得比较宽松,以避免过多误报。如果祁先生有特殊需要,可以提高特定参数的监控灵敏度,并设置更复杂的联动报警规则。”
“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祁阳追问。
“需要我们的软件工程师对监控程序进行定制化修改,工作量不小,而且可能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服务费用。”山本如实相告。
“费用不是问题。”祁阳果断决定,“请立刻安排您的软件工程师,对烧结炉,尤其是温度、压力、气氛浓度这几个核心系统的监控程序进行最高级别的灵敏度升级,并设置多重交叉验证报警。我要确保,在长周期测试中,任何一点非正常的蛛丝马迹都能被立刻捕捉、记录并报警。”
陈明远似乎有些明白了:“祁总,您是担心……还会有人搞破坏?”
“不得不防。”祁阳目光扫过车间,“姜文斌这种人,商业竞争失败,又惦记着所谓的‘旧账’,难保不会狗急跳墙。之前是偷拍,下次会是什么?直接破坏设备?或者在原料上做手脚?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韩教授闻言,神色也变得严肃:“祁阳考虑得对。长周期测试投入巨大,周期长,一旦被破坏,损失难以估量。提高监控等级,既是保护设备,也是保护我们宝贵的数据和时间。”
“我明白了!”陈明远重重一拍脑袋,“是我太心急了!我马上配合山本先生,完成监控系统升级!同时,我会重新核查所有原料的入库检验流程和保管措施,增加双人复核和视频监控!”
决策下达,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山本联系日本总部调动软件资源,陈明远则着手加强内部管控。长周期测试的启动时间,因此而推迟了二十四小时。
祁阳利用这个空档,准时赴约与张伟团队的见面。
咖啡馆角落里,张伟看起来比祁阳想象中还要憔悴,眼窝深陷,胡子拉碴,身边坐着两位同样面带倦容但眼神中仍保留着技术人执拗的年轻人,应该就是他那两名博士生。
苏婉晴作为中间人,简单介绍后便安静地坐在一旁。
祁阳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技术核心,询问他们算法在特定复杂场景下的瓶颈细节、尝试过的解决思路以及失败的原因。他的问题专业而尖锐,直指要害。
起初张伟还有些拘谨和保留,但在祁阳精准的提问和偶尔透露出的、对工业现场痛点的深刻理解下,他渐渐打开了话匣子,越说越激动,甚至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调出部分核心代码和失败案例的数据流图,详细解释起来。他那两名博士生也不时补充,三人显然对技术本身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特征提取层对未知形态的缺陷泛化能力不足,而之前的cEo只想让我们用数据裁剪和增强来‘掩盖’问题,而不是从模型结构上革新……”张伟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
祁阳默默听着,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他确认了,这个团队的技术底子非常扎实,困境源于方向错误和管理层的短视。
“如果,”祁阳等张伟告一段落,缓缓开口,“有一个机会,让你们暂时放下急于求成的产品化,回归研究本身,集中精力攻克最核心的泛化问题,你们愿意吗?当然,前提是能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你们,并且,需要接受全新的、更灵活的团队管理和激励方式。”
张伟和两名博士生对视一眼,眼中都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但随即又被疑虑覆盖。
“祁……祁总,您的意思是?”张伟谨慎地问。
“‘启阳资本’可以投资成立一个新的研发实体,由你们团队主导技术方向,专注于工业视觉底层算法的突破性研究。”祁阳说出了自己的构想,“不设短期的产品化KpI,但需要有明确的技术里程碑和定期成果汇报。股权激励,加上有竞争力的基础薪酬,确保你们能心无旁骛。同时,‘启阳’会为你们对接潜在的工业应用场景,进行真实数据验证。”
这是一个典型的天使投资+孵化模式,侧重于核心技术的长期培育,而非短期变现。
张伟三人明显心动了。这对于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技术团队来说,几乎是难以拒绝的条件。
“我们需要……商量一下。”张伟压抑着激动说道。
“当然。”祁阳点头,“给你们三天时间。”
离开咖啡馆,苏婉晴对祁阳说:“你这个方案,很大胆,也很考验耐心。”
“硬科技投资,急不来。”祁阳看着街上的车流,“有时候,慢就是快。”
回到公司,陈明远汇报,监控系统升级已完成,原料复核也无误,长周期稳定性测试,可以随时正式开始。
祁阳站在中控室的大屏幕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灵敏度调到最高的参数监控曲线,沉声下令:
“点火,开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