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忙碌与沉淀中悄然过半。
当八月的热浪席卷天海市时,“灏阳新材料”的中试车间里,也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突破。
经过近一个月的联动调试、数据积累和潜心研究,韩教授团队在王工的带领下,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分区装料与动态烧结曲线调控”工艺。
该工艺的核心在于,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多孔陶瓷夹具,可以将物料在烧结炉内进行物理分隔,并结合炉内已知的温度场分布,对不同区域的物料施加略有差异的烧结温度曲线。
通过这种“精准施策”,巧妙地补偿了炉膛边缘的温度偏差。
当采用新工艺生产的第一批样品完成检测时,连一向严谨的山本工程师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检测报告显示,无论是中心区域还是边缘区域,样品的各项关键性能指标都达到了高度一致!首次充放电效率稳定在90.5%以上,克容量稳定在138-140mAh\/g之间,循环寿命初步测试也表现优异,远远超过了中试阶段的预期目标!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山本通过翻译,对韩教授和王工竖起了大拇指,“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工艺创新解决设备固有的微小缺陷,贵团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令人敬佩!”
这个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整个“灏阳新材料”团队欢欣鼓舞。
陈明远兴奋地用力拍着王工的肩膀,差点把他拍散架。
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韩教授,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慰笑容。
这意味着,困扰项目多时的设备偏差问题,被团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成功化解!
这不仅扫清了中试的最大障碍,更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技术自信,证明了他们不仅拥有顶尖的实验室技术,更具备强大的工程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祁阳在接到陈明远和韩教授联名发来的报喜邮件和详细数据报告后,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立刻回复邮件,对研发团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表示高度肯定和祝贺,并指示陈明远,可以开始有计划地降低调试生产强度,为接下来的烧结炉彻底检修和后续的稳定性长周期运行测试做准备。
同时,他将这份经过实践验证、性能优异且一致性极高的中试样品数据,转发给了沈弘毅。
“沈总,这是‘灏阳’最新的数据。可以正式启动A轮融资的接触了。”
“重点突出我们技术的领先性、团队的工程化能力,以及已经得到验证的产品一致性和成本控制潜力。”
沈弘毅收到数据后,也是精神大振。拥有如此扎实的中试数据作为支撑,“灏阳新材料”在投资人心目中的价值将不可同日而语。
“明白,祁总!我立刻完善商业计划书,开始定向接触几家之前对我们表示过兴趣的产业投资人和头部财务投资机构。”
就在“灏阳”这边高歌猛进之时,沈弘毅也带来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
“祁总,我们之前关注的那个做‘AI+工业视觉’的早期团队,‘明锐科技’,他们最近似乎遇到了瓶颈。”
“核心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不足,导致检测准确率无法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要求,融资进展不顺。”
“他们的技术负责人,是一个博士生,叫张伟,据说现在压力很大,团队士气有些低落。”
祁阳心中一动。
“明锐科技”的方向,与他之前参加商业策划大赛时研究的“明眸”项目,以及他近期阅读关注的领域不谋而合。
“约一下这个张伟。”祁阳做出了决定,“不谈投资,就以交流学习的名义。我想听听他们具体遇到了什么困难。”
“好的,我来安排。”沈弘毅应道。
他明白,祁阳这是开始为“启阳资本”的下一笔投资布局了。
在第一个项目即将步入坦途之际,将目光投向新的、充满潜力的领域,是必然的选择。
挂了电话,祁阳走到宿舍窗边。
他的商业版图,需要更多这样的拼图。而寻找和判断下一块拼图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