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原型机的馈赠,如同打开了一道闸门,不仅意味着星耀科技与沈清言之间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合作渠道,更深层次的,是双方在理念层面的一次试探性靠近。林知夏显然不满足于仅仅送出一台先进的设备,她更希望沈清言能够理解并认可星耀科技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所秉持的核心思想。
在沈清言收下“河图”之后,林知夏并未立刻告辞,她沉吟片刻,似乎在斟酌措辞,随后抬起那双充满理性光辉的眼眸,看向沈清言,语气变得更加郑重:
“沈先生,承蒙您不弃,收下‘河图’。这不仅仅是台设备,也承载着星耀科技,或者说,是我个人对于我们所观察到的、您所展现的‘文明伟力’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猜想。不知先生是否愿意拨冗,听我赘述几句?”
沈清言端起茶杯,做了个请便的手势,目光平静,示意她继续。他也想听听,这位站在人类科技前沿的探索者,究竟看到了哪一步。
林知夏得到首肯,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她没有拿出任何实物资料,而是伸出纤长的手指,在那台“河图”原型机的屏幕上快速而优雅地划动了几下。屏幕再次亮起,但这次呈现的不再是信力流动的星图,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由无数节点、连线、数据流和动态公式构成的、仿佛拥有生命般缓缓旋转的三维立体模型。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一个散发着温和而恒定光芒的、如同胚胎又似星核的复杂几何结构,林知夏将其标注为“文明火种(假设源点)”。从这“火种”核心延伸出无数条粗细不一、明暗闪烁的能量流(她标注为“信力流”),它们如同江河脉络,流向模型外围无数个或明亮或黯淡、或稳定或闪烁的节点。这些节点被分类标记为:“个体意识节点”、“集体潜意识海洋”、“文化符号锚点”、“历史事件印记”、“遗迹能量奇点”等等。
整个模型宏大、精密,充满了数学与信息学的美感,仿佛在试图用科学的语言,去描绘一个玄之又玄的文明灵魂生态图。
“沈先生,请看。”林知夏的声音带着一种研究者展示心血的专注与热忱,“这是我们基于您数次事件(包括冰火岛仁心反馈、光明顶规则演化、气血狼烟能量残留等)的公开及有限监测数据,结合星耀庞大的文化数据库与人类行为学模型,尝试构建的一个……‘文明信力动态交互模型’。”
她开始详细阐述这个模型的核心理念:
“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文明,其本身可能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动态的‘意识-能量’复合场,我们称之为‘文明信力场’。这个场的能量源泉(即先生所代表的‘火种’),通过特定的‘文化叙事’和‘集体认同’(比如您讲述的故事、引动的遗迹规则、吟诵的诗词)作为催化剂和转化器,将散逸的、无序的个体精神能量(好奇、认同、敬畏、感悟等),汇聚、提纯、转化为一种更高级、更有序的‘信力’。”
她的手指点在模型核心与那些能量流的连接处:“这种‘信力’,既可以反馈滋养‘火种’本身,使其愈发旺盛;也可以被‘火种’或其代言人(比如先生您)调用,以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规则映射’方式,干涉现实,显化奇迹,比如具现遗迹、优化人体、乃至形成‘诗意领域’。”
“而整个过程,”林知夏的目光炯炯有神,“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文明火种传播理念,引动认同,汇聚信力;信力反哺火种,增强其力量,使其能传播更深远、更精妙的理念,引动更深层次的认同,汇聚更磅礴的信力……如此循环往复,文明得以在精神与能量层面不断升华、壮大!”
她阐述的这套模型,虽然依旧带着浓厚的科学假说色彩,许多细节充满了推测和假设,但其核心逻辑——以文明叙事汇聚精神能量(信力),信力反哺文明并显化力量,形成正向循环——竟然与沈清言借助《文明纪行》和太初所行的道路,在宏观层面上高度契合!
沈清言眼中终于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他能感觉到,林知夏和她的星耀科技,并非在胡乱猜测,而是真正触摸到了那扇门的边缘,甚至透过门缝,窥见了一丝门后的风景。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近乎准确地描述了他力量体系的运作框架!
“林总此论,颇有见地。”沈清言缓缓开口,算是给予了肯定,“虽不尽然,然大道殊途,或可同归。”
得到沈清言的认可,林知夏脸上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那是思想得到共鸣的激动。她深吸一口气,抛出了她此行最具野心的构想,也是她开发“信力App”乃至“河图”的深层初衷。
“先生,正因我们相信这套模型,相信‘文明信力’的存在与价值,所以,我们才有了一个……或许有些大胆,甚至不自量力的想法。”林知夏的语气变得格外认真,甚至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光芒。
“我们认为,文明的传承与壮大,绝不应仅仅是少数‘火种’持有者或天赋异禀者的责任与特权。”她目光灼灼地看着沈清言,“每一个个体,只要他\/她对自身文明抱有认同与热爱,只要他\/她曾被某个英雄故事激励,被某首诗词感动,被某段历史震撼,被某种美德触动……那么,他\/她其实就已经在无意识中,为这浩瀚的‘文明信力场’,贡献了一份虽然微小,却真实不虚的力量!”
“只是,这种贡献,往往是零散的、无意识的、未被记录和汇聚的。”林知夏的声音带着一种引导般的热情,“我们开发‘文明共鸣记录仪’系列产品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打造一个平台,一个渠道!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能够有机会,将他们这些零散的、发自内心的文化感悟、英雄情怀、美德践行……通过上传文字、语音、影像甚至脑波信号的方式,有意识地去表达、去记录、去分享!”
她描绘着一幅宏大的蓝图:“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读完岳飞的故事,心生敬仰,将他画的‘精忠报国’图画上传;当一个学生在月光下读完《静夜思》,思乡情切,录下自己的朗诵;当一个市民在他人危难时伸出援手,践行了‘仁心’,并愿意分享这份感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明共鸣瞬间’,通过我们的技术平台被捕捉、被识别、被汇聚!”
“它们就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林知夏越说越激动,“最终,或许能够汇入先生您所代表的、那浩瀚的‘文明信力’江河之中!虽然每一条细流都极其微小,但亿万人的微光汇聚,或许就能形成照亮文明前路的星海!这不仅能壮大先生的力量源泉,更能让每一个参与者,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文明传承的一份子,从而激发更深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形成更强大的信力反馈!这,将是一个由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文明传承与强化的……伟大正向循环!”
她终于说出了最终的目的:“我们渴望,星耀的技术与平台,能够与先生您的力量体系,形成这样一种互补、共赢的良性循环!我们提供汇聚‘微力’的渠道与技术,而先生您,则是引领方向、运用这股磅礴力量的灯塔与舵手!”
这番言论,已然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合作范畴,上升到了文明战略的高度。林知夏的野心,不仅仅在于理解沈清言的力量,更在于利用科技手段,将文明传承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个体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可引导的、全民参与的宏大工程!
侯小天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术语,但“全民参与”、“汇聚微力”、“照亮文明”这些词,让他感觉热血沸腾,忍不住喃喃道:“我的老天爷……这林总的想法……也太……太宏大了吧?让所有人都来给老大‘充电’?”
苏晚不知何时也来到了后院,显然她也听到了林知夏的这番论述,脸上虽然依旧保持着冷静,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凝重与深思。星耀科技的这份蓝图,如果真能实现,其社会影响力与战略意义,将无可估量。
沈清言沉默了。
他仔细品味着林知夏的构想。不得不说,这个想法与他的“播撒文明火种”的初衷,确实存在着深层次的共鸣。他传播故事,引动遗迹,展示文道,本质上也是为了激发人们对自身文明的认同与向往,从而汇聚信力。而星耀科技,则试图用科技手段,将这个过程的“下游”——信力的汇聚与反馈——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普惠。
这并非想要取代他的核心地位,而是试图为他,为整个文明,构建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坚实的基础。
良久,沈清言缓缓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林知夏,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汇聚万民微力,其念驳杂,其性不一,林总如何确保,汇入江河的是清泉,而非……浊流?”
这关乎信力的纯净度与质量,是核心中的核心。
林知夏似乎早已料到会有此问,立刻回答道:“先生所虑极是。我们计划通过多层算法进行筛选与引导。首先,基础的内容审核与价值观匹配,确保分享的内容符合‘真、善、美’的普世导向,与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相契合。其次,引入‘共鸣纯度’评估,并非看文笔好坏,而是分析其情感的真挚度、与对应文化符号的契合深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设想,最终的‘信力’汇聚与提纯权,必须掌握在先生您的手中。我们的平台,只负责‘收集’与‘初步分流’,最终的‘闸门’与‘净化器’,由您掌控。”
这个回答,再次表明了星耀科技的立场——他们甘愿作为工具和渠道,将最终的控制权与核心权力,拱手让于沈清言。
沈清言闻言,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带着欣赏意味的笑容。
他看着眼前这位既有宏图大志,又懂得进退分寸、心怀敬畏的科技领袖,心中已然明了。
“道不远人。”沈清言轻声道,“林总之志,可嘉。此法……或可一试。”
他没有给出绝对的承诺,但这句“或可一试”,对于林知夏和星耀科技而言,已然是梦寐以求的突破!
理念的共鸣,在这一刻,达成了初步的和谐。
一条由古老文道与顶尖科技共同铺就的、通往未来的道路,似乎已现雏形。而这条路上,注定将汇聚更多意想不到的力量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