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深水区的涟漪
秋意渐深,清河市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纺织厂和机械厂改制试点方案的初步敲定,像在两潭沉寂多年的湖水中投下了巨石,激起的涟漪正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秦墨坐在办公室里,审阅着这两天如雪片般飞来的报告和请示,心情既有试点破题的些许轻松,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浪的清醒预判。他深知,改革一旦进入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可能触及暗礁。
第一波涟漪,来自其他市属国企。周二上午,秦墨的办公室几乎成了接待室。清河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等十几家大型国企的负责人,或亲自前来,或派心腹打探,目的只有一个:试探市里对下一步改革的整体安排和底线。
钢铁厂的刘厂长是带着“万言书”来的,这位在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的老国企干部,语气恳切中带着焦虑:“秦市长,纺织厂、机械厂的方案我们研究了。他们包袱相对轻,船小好调头。我们钢厂,在职加离退休两万多人,真正的‘大船难掉头’啊!市里对我们这种特大型企业,到底是个什么章程?能不能给个定心丸?”
化工厂的书记则更加直白,他忧心忡忡地提到厂里最近人心浮动的苗头:“工人们都在传,下一步就要轮到我们了。各种猜测都有,有说要大裁员的,有说要把厂子卖掉的。秦市长,稳定压倒一切,能不能请市里尽快有个明确的说法,哪怕是吹吹风也好,免得下面以讹传讹,自乱阵脚。”
这些诉求,秦墨记在心里。他清楚,试点是为了探路,但不能让其他企业长期处在不确定的等待和恐慌中。他让办公厅立即梳理全市主要国企的基本情况、核心问题分类,并要求发改委、国资委在一周内提出一个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改革推进的初步时序规划和原则性指导意见,准备适时召开一次全市国企改革座谈会,统一思想,稳定预期。
第二波涟漪,来自省级相关部门。下午,秦墨先后接到了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和省工信厅规划处的电话,语气客气但问题尖锐。省国资委的同志在询问了试点方案细节后,委婉提醒:“秦市长,清河的动作很快,力度很大,省里很关注。特别是在国有资产评估、职工安置方案这些敏感环节,一定要严格程序,依法依规,注意防范风险。省里的意见是,试点要大胆,但推广要慎重。”
秦墨明白这“关注”二字的分量。他立即让秘书将两份试点方案的完整版、专家论证意见、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记录等全套材料整理好,形成专题报告,准备亲自向省国资委和工信厅主要领导做一次详细汇报,主动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他深知,没有上级部门的背书,改革将寸步难行。
最让秦墨感到压力的,是第三波涟漪——来自资本市场的嗅觉。周三,秘书送进来几张新收到的名片,来自省内外几家知名的投资公司和券商投行部。这些嗅觉灵敏的金融精英,已经嗅到了清河国企改革中可能蕴含的巨大商机。他们希望能约见秦墨,探讨参与国企改制、并购重组的机会。
资本是双刃剑。用得好,能解决资金难题,引入先进机制;用不好,可能导致资产流失、投机炒作,甚至干扰改革方向。秦墨对此极为谨慎。他让王建国副市长先出面,与这些机构进行初步接触,摸清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实力,但明确指示:在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底线明确之前,不与任何资本方讨论具体合作方案。他要求财政局和国资委,立即着手研究制定《清河市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制管理办法》,设定准入门槛,规范操作流程,牢牢掌握主动权。
周四,一个意想不到的“涟漪”悄然荡开。清河市老城区,一家有着五十多年历史、早已停产多年的国营食品厂的老职工们,选派了三位代表,颤巍巍地找到了市政府。他们不是来闹事的,而是捧着发黄的厂史和几份泛黄的、盖着公章的安置承诺文件,恳请市领导:“秦市长,听说市里在搞改革,能不能也看看我们厂子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这些老骨头等不起了啊……”
接待完老职工,秦墨心情沉重。这表明改革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当前生产经营性企业的范畴,触及了那些历史包袱更重、情况更复杂的“僵尸企业”和遗留问题。这池水,比他预想的还要深。
傍晚,秦墨独自从市政府侧门走出,信步来到与机关大院一墙之隔的清风公园。他需要一点时间独自思考。夕阳的余晖给湖面镀上一层金色,几位退休老人在亭子里拉着二胡,唱着一首有些年头的民歌,歌声苍凉而悠远。
秦墨在湖边的长椅上坐下,望着微澜的湖水,思绪纷飞。试点如同向湖心投石,涟漪扩散是必然的。如何引导这些涟漪,化阻力为动力,化波动为有序的推进,是对他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他意识到,不能仅仅被动应对,必须主动引导舆论,加强顶层设计,掌握改革节奏。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借着夕阳的最后一缕光,写下几条要点:
1. 加强宣传引导:组织专题报道,解读试点政策,澄清模糊认识,稳定社会预期。
2. 加快政策储备:立即启动针对不同类别国企(大型、中小型、僵尸企业)的改革指引研究。
3. 强化风险管控:建立改革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特别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
4. 争取上级支持:尽快赴省汇报,争取将清河列为省级国企改革综合试验区,获得政策支持。
写完这些,他深吸一口气,感觉思路清晰了许多。这时,手机响起,是妻子林芷若发来的短信,一张女儿路安抱着一个橘子、笑得眼睛弯弯的照片,下面写着:“路安说,这个给爸爸吃,甜,不苦。”
秦墨看着手机屏幕,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温暖的笑容。他回复道:“告诉路安,爸爸吃的‘橘子’,先苦后甜。很快就回家。”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转身向市政府大楼走去。夜幕开始降临,办公楼已是灯火通明。秦墨知道,深水区的航行充满未知与挑战,但他必须稳住舵轮,看清方向,带领清河这艘大船,坚定不移地驶向预定的目标。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他的决心,正如这渐浓的夜色一样,沉静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