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试点风云
七月的清河市,热浪翻滚。省委区域协同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会的通知,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市直机关激起层层涟漪。
秦墨坐在区域协调办的会议室里,面前摊开着刚收到的红头文件。省委决定在清河开展试点,他担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这本是莫大的信任,但他却感到肩头沉甸甸的压力。
“秦主任,这次试点涉及三个地市、十二个县区,协调难度很大。”副主任老刘递过一份名单,“这是各市上报的联络员名单,你看...”
秦墨扫了一眼名单,心里咯噔一下。名单上的人,不是资历老就是背景硬,明显是各地派来“占位子”的。试点还没开始,博弈已经拉开序幕。
果然,第一次联络员会议就火药味十足。
南平市的王局长率先发难:“秦主任,试点方案要求我们让出两个产业园,这不符合市场规律吧?”
临沂市的李主任跟着附和:“就是,我们招商不容易,凭什么要让给清河?”
秦墨不动声色:“不是让,是优化布局。比如南平的建材产业园和清河的装备产业园,完全可以整合成产业集群...”
“说得好听!”王局长冷笑,“整合后税收怎么分?Gdp算谁的?”
会议不欢而散。老刘私下提醒:“秦主任,这些老狐狸难缠得很。强推容易出事,是不是...缓一缓?”
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为争停车场吵架的两个司机,突然灵光一现。
第二天,他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暂停开会,带所有联络员下乡调研。
第一站是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带。这里道路坑洼,学校破败,村民看病要跨省跑几十公里。看着孩子们在危房里上课,不少联络员沉默了。
第二站是跨省污染河道。上游工厂排污,下游百姓受害,两地政府扯皮十年无解。河边老农拉着秦墨的手哭诉:“领导,这水臭了十年,你们管不管啊?”
调研最后一站,秦墨安排了个特殊环节——请联络员们匿名写下最想解决的区域难题。收上来一看,都是各自难以启齿的痛点: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生态纠纷...
“同志们,”秦墨把问题清单投影出来,“这些单打独斗解决不了的难题,是不是可以靠协同发展来破解?”
这回,没人抬杠了。
趁热打铁,秦墨抛出新方案:建立“试点项目池”,各地申报项目共同评估;设立“协同发展基金”,收益按贡献度分配;创建“政策试验区”,允许突破行政壁垒创新。
这个方案既保各地利益,又促协同发展。反对声音小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七月下旬,首个跨市项目——清河-南平智能制造产业园启动招标。公告刚出,秦墨就接到某省领导秘书电话:“秦主任,xx集团很关注这个项目,他们实力很强...”
挂掉电话,秦墨眉头紧锁。这家企业口碑不佳,但背景很深。果然,评标时该企业分数明显“被抬高”,而真正有技术的创新企业反而落后。
“怎么办?”老刘很为难,“硬顶得罪人,放水毁试点。”
秦墨沉思良久,做了个大胆决定:引入社会监督,全网直播开标。
开标当天,全网百万人围观。当主持人宣布中标企业时,秦墨突然举手:“我有疑问。请技术组解释,为什么这家企业的技术方案分数比创新企业高?”
全场哗然。直播弹幕爆炸:“硬气!”“这才是真改革!”
重评结果,创新企业中标。直播结束,秦墨的电话被打爆:有称赞的,有施压的,更有威胁“年轻人别太狂”的。
那晚秦墨失眠了。凌晨三点,他给山阳县老书记发了条短信:“老领导,坚持原则怎么这么难?”
很快收到回复:“小秦,记得你在山阳修路时说的话吗?‘只要对得起老百姓,再难也要走下去’。”
这句话让秦墨红了眼眶。第二天,他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
试点进入深水区,矛盾集中爆发。最棘手的是生态补偿问题:上游某市要关停污染企业,要求下游补偿。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秦墨创新提出“生态银行”方案——上游每减排一吨污染物,下游按标准补偿,资金用于上游转型发展。这个方案写入试点政策,成为全国首创。
九月,试点中期评估,省委考核组给出惊人评价:“清河试点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探索了新路”。曾经质疑的人,纷纷转变态度。
但秦墨清楚,真正的成功要看百姓获得感。国庆前夕,他再次带队回访“三不管”地区。看到新修的跨省公路、共建的学校医院,群众自发在路口立了块碑:“连心路”。
摸着石碑,秦墨对联络员们说:“这就是我们试点的意义。”
回市里路上,曾经最难缠的王局长感慨:“秦主任,我工作三十年,第一次觉得,当官真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当晚,秦墨在日记中写道:“试点不是争权夺利,而是共创共赢。最大的阻力不是利益,而是思想。最大的动力不是权力,而是民心。”
窗外,月光洒在试点规划图上。秦墨知道,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试点经验要全省推广,更多的硬仗等着他。
而此刻的他,比任何时候都坚定:这条路,他要继续走下去,走出个样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