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规则之名
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秦墨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奔波于各个协调会场、专家研讨会和规划现场。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初步搭建,主任全球招聘公告已经发布,选址地块的征拆工作也在艰难推进,总体进展符合预期。然而,就在各项工作看似顺利推进的表象之下,一股不易察觉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其源头,竟指向了秦墨意想不到的高处。
这天下午,秦墨正在审阅实验室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草案,办公室主任神色凝重地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来自省政府办公厅的会议预通知复印件。
“秦主任,刚接到通知,下周一下午,赵立春常务副省长将主持召开一个专题会议,研究‘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采购管理流程’事宜,要求我委主要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主任顿了顿,补充道,“通知后面附了一份由省财政厅、审计厅联合起草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设备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秦墨接过文件,快速浏览。初看之下,这份《办法》旨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要求对单价超过500万元或总额超过5000万元的设备采购,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且评审专家中需有不少于40%的省外专家,合同签订前需报省财政、审计部门备案。条款似乎严谨,符合程序正义。
但秦墨的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份看似普适的《办法》,其出台时机和某些条款,隐隐有针对正在筹建的国家实验室之意。实验室建设涉及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采购,许多是高度定制化、技术壁垒极高的非标产品,全球供应商可能只有寥寥几家,强行要求公开招标且引入大量不熟悉专业领域的省外专家,很可能导致采购周期大幅延长,甚至买到不适用或落后的设备,严重影响实验室建设进度和水平。而事前备案的要求,更是在审批链条上增加了环节,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拖延。
“财政厅和审计厅牵头?赵省长亲自主持?”秦墨沉吟道。赵立春常务副省长分管财政、审计,他推动规范管理名正言顺。但秦墨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想起前段时间,在一次非正式场合,赵省长曾看似随意地提起:“秦墨啊,实验室建设投资巨大,社会关注度高,设备采购又是敏感环节,一定要规范操作,千万不能出纰漏啊。现在各方面眼睛都盯着呢。” 当时觉得是领导关心,现在结合这份《办法》看,似乎别有深意。
“通知还提到,”办公室主任压低声音,“根据赵省长指示,为了‘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建议将国家实验室的首批重大设备采购(大约涉及三个多亿),纳入这个新办法的适用范围。”
果然!秦墨心下了然。这是要将尚未正式出台、甚至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的规定,率先套在国家实验室这个“明星项目”上。美其名曰“先行先试”,实则很可能是想通过规范程序,来干预甚至控制这块“肥肉”的流向。三个多亿的设备采购,背后牵扯的利益巨大。
“知道了。”秦墨不动声色,“按要求准备参会。另外,让法规处、投资处抓紧研究这个征求意见稿,重点分析其对国家实验室这类特殊项目采购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形成初步意见。注意,就事论事,只谈技术层面和专业影响。”
办公室主任领命而去。秦墨靠在椅背上,目光深邃。他意识到,实验室建设这块“大蛋糕”,已经吸引了各方的目光。有些人,可能想借着“规范管理”的名义,把手伸进来。而赵立春副省长,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出于公心,担心风险?还是受到了某些方面的请托,或者有其它的考量?这一切都迷雾重重。
几天后,秦墨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参加了由赵立春主持的专题会议。与会的有财政厅长钱进、审计厅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钱进厅长首先对《办法》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做了说明,强调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廉政风险”。
轮到秦墨发言时,他语气平和,首先肯定了规范管理的必要性,随即话锋一转:“赵省长,各位领导,对于规范采购管理,我们完全赞同。国家实验室建设更是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过,考虑到国家实验室采购的特殊性——技术尖端、定制化强、供应商集中、时效要求高,我们建议,是否可以对这类项目设置一些差异化条款?”
他列举了具体数据和案例:“比如,对于某些全球只有两三家供应商的核心设备,采用竞争性谈判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可能比公开招标更效率、更经济。评审专家是否应以专业匹配度为首要标准,而非简单强调省外比例?事前备案能否优化为关键节点报告,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环节,保证建设进度?”
秦墨的发言有理有据,紧扣项目实际。钱进厅长立即反驳:“秦主任,规矩就是规矩,不能搞特殊化。越是重大项目,越要严格程序,这样才能经得起审计和历史的检验。强调省外专家,也是为了避免‘熟人评标’,确保公正性嘛!”
赵立春副省长听着双方辩论,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未置可否。最后,他总结道:“嗯,秦墨同志提出的实际问题,值得重视。钱进同志强调的程序规范,也很重要。这样吧,《办法》的修改完善,请财政厅、审计厅再深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要考虑到国家实验室这类特殊项目的实际情况。总的原则是,既要规范,也要高效,要服务于全省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局。国家实验室的设备采购,可以先按现有规定和实验室章程办理,但必须确保过程透明、结果最优。散会!”
会议没有明确结果,但赵立春的总结,留下了一个活口,也暂时缓解了直接套用新规的压力。然而,秦墨明显感觉到,钱进厅长在会后的眼神有些阴郁。赵省长看似公允的表态下,似乎也隐藏着某种倾向性。
回到办公室,秦墨感到一阵疲惫,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心累。这种隐藏在规则、程序之下的博弈,比处理突发事件更耗费心神。他意识到,实验室建设之路,除了技术、资金、人才这些明面上的挑战,还有更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需要面对。那个潜在的、来自高层的“贪官”阴影,似乎正透过某些看似合理的“规定”逐渐显现。
他拿起电话,打给实验室筹建办负责设备采购的副主任,叮嘱道:“设备采购的前期调研和参数论证,一定要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技术标准要定到最高,供应商资质要核到最严。我们要用无可挑剔的专业性,来堵住所有可能的口实。”
挂了电话,秦墨走到窗边。夕阳给南宁市披上了一层金色,但他心中却蒙上了一层阴霾。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实验室建设进入实质性的资源投入阶段,各种明枪暗箭只会更多。赵省长看似中立的表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意图?钱进厅长的步步紧逼,又代表了谁的利益?这场以“规则”为名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他必须更加警惕,更加谨慎,既要推动工作,也要保护好这项来之不易的国家战略项目。一场在规则与程序掩盖下的较量,已经悄然开幕。前方的路,注定不会平坦,而他,必须在这张无形的网中,为实验室的顺利建成,闯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