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静水流深
路安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小脸上渐渐恢复了血色,甚至会对着爸爸妈妈露出虚弱的微笑。林芷若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脸上有了久违的光彩。秦墨心中的巨石落地,但另一块更沉重的石头——那份不利的省委调查报告以及随之而来的暗流——却依旧压在他的心头。他没有时间喘息,必须立即投入另一场更为复杂、更为凶险的战斗。
他没有选择立刻召开大会澄清或高调反击,而是采取了更为沉稳、甚至有些低调的策略。他深知,在舆论风向不利、上级态度不明朗的时候,任何过激的反应都可能被视为心虚或对抗,反而会授人以柄。他需要的是时间,是空间,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扭转局面。
他的第一步,是“静”。他要求分管部门一切工作照常进行,甚至比以往更加注重程序和细节。对于那份调查报告,他在公开场合只字不提,仿佛从未发生过。当有亲近的干部私下表示愤慨或担忧时,他只是平静地说:“做好自己的事,时间会证明一切。” 这种异乎寻常的沉默,反而让一些暗中观察的人摸不着头脑,也让那些期待他慌乱失措的对手有些失望。
他的第二步,是“潜”。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在会议和报道中,而是将更多精力沉到基层。他带着问题,轻车简从,再次深入纺织厂和机械厂的车间班组,不是去指导,而是去倾听。他召开小范围的职工座谈会,不设议程,让大家畅所欲言,倾听他们对新公司运作的真实想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在机械厂的数控培训班,他坐在最后一排,像个普通学员一样听完了整堂课,课后还拉着年轻工人们讨论技术细节。这些举动,悄无声息,却像春雨一样,浸润着基层干部和职工的心田。大家看到,秦市长没有因为调查而消沉,反而更贴近他们,更关心具体问题。这种扎实的作风,逐渐抵消着不利传闻的影响。
他的第三步,是“固”。他深知,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巩固基本盘,争取中间力量。他利用晚上时间,分别约谈了几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如发改委、财政局、国资委的一把手。他不是寻求他们的表态支持,而是与他们深入探讨当前改革遇到的具体瓶颈,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例如,与财政局长李强详细测算设立“职工持股风险补偿基金”的可行性和资金来源;与国资委主任刘建军反复推敲《国有资产监管实施细则》中如何既防止流失又激发活力。这些务实的交流,超越了个人得失,聚焦于事业发展,反而赢得了这些实权部门负责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更坚定的支持。他们看到,秦墨的心思依然扑在工作上,这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说服力。
然而,暗流并未停止涌动。一天下午,王建国副市长带来一个更令人担忧的消息:市委组织部近期正在对部分市直部门和中层干部进行非例行的“摸底谈话”,谈话内容似乎与近期的工作评价和干部调整有关,气氛微妙。
“秦市长,看来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开始为后续的调整做铺垫了。”王建国语气沉重。
秦墨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的老槐树,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他沉默片刻,缓缓道:“摸底就让他们摸吧。真金不怕火炼。重要的是我们手头的工作不能停。开发区和星耀集团的谈判进行得怎么样了?”
“谈判还在僵持,对方在技术入股比例和税收优惠上咬得很死。”王建国汇报。
“把我上次让你整理的,关于省内其他地市同类项目的优惠政策对比分析给我。”秦墨转过身,目光锐利,“另外,准备一份详细的报告,重点分析星耀项目落地后,对清河产业链升级、就业拉动和长期税收的贡献预期。我们要用数据和长远效益说话,不能一味让步,也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秦墨的第四步,“实”。用实实在在的项目进展和工作成效,来构筑最坚固的防线。他要把外界的注意力,从人事纷争和调查报告上,重新拉回到清河的发展本身。
晚上,秦墨准时出现在医院病房。路安的精神好了很多,正缠着妈妈讲故事。看到爸爸,她伸出小手,含糊地叫着“爸爸抱”。秦墨抱起女儿,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充满生命力的温暖,连日来的疲惫和压力仿佛瞬间消散。林芷若看着他消瘦的脸颊和眼底的血丝,心疼地递上一碗炖好的汤。
“外面……是不是压力很大?”林芷若轻声问。
秦墨喝了一口汤,温暖的感觉从胃里蔓延到全身。他笑了笑,看着妻子和女儿:“没事。路安好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其他的,都是小事。”
这并非虚言。家庭的温暖,是他应对一切风雨的力量源泉。也正是这份对家庭的守护之心,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这座城市改革成果的决心。他不能倒,因为他身后,不仅有需要他守护的小家,还有千千万万个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的家庭。
夜深人静,秦墨在病房的陪护椅上,借着床头灯微弱的光线,审阅着王建国送来的星耀项目分析报告。他仔细推敲着每一个数据,修改着谈判策略。他知道,这场谈判的成功,不仅关乎一个项目,更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清河的改革步伐没有停滞,秦墨的工作没有受到干扰。
窗外,月色如水,静悄悄地流淌。病房内,女儿的呼吸均匀而平稳。秦墨放下文件,轻轻抚摸着女儿的额头,心中一片澄澈。静水流深,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他不再焦虑于调查报告的结论,也不再担忧暗中的动作。他只需要专注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推动每一个能推动的项目。他相信,当改革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当越来越多的人从发展中受益,所有的质疑和阻力,终将如冰雪般消融。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份静气,潜下心来,夯实基础,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天。而那一天,不会太远。